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傅熹年主编传统建筑继续发展,佛教建筑传入,以及中国古建筑历史第二次发展高潮,包括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建筑,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傅熹年主编。本书是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第二卷。全书共分三章,分别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的建筑艺术。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资料性。可供广大建筑专业人士从中借鉴,吸收我国古典建筑的精华,是一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古典建筑史料集。
-
京城胡同留真沈延太 编,沈延太,王长青 摄影京城的胡同格局于十三世纪初步形成。从十三世纪至本世纪初,胡同曾是除帝王之家以外各阶层的居住地;时至今日,北京的大部分市民仍居于其中。人们世世代代在此生息、繁衍、劳作、抗争,北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也以此为依托而发展、演化。通过对胡同的了解不仅可以追寻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体现北京特有的民俗民情,还可以感触到民众的脉息。
-
安顺老房子帅学剑主编;安顺市文化局编安顺位于黔中腹地,素有“滇之喉、黔之腹、闽粤之唇舌”的称谓,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是黔中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安顺民居独具特色,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些历经沧桑而保存完好的各类建筑物及其构件,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成为特定历史文化发展的难得的物质见证。仔细欣赏《安顺老房子》摄影图集,令人不由得感觉是历史演变写下的诗,感情真切,韵味悠远。岁月的长河波诡云谲,有的东西被淹没而踪迹全无,有些东西沉淀下来,不时在阳光下闪现出迷人的光辉。然而,被淹没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失去了就难免有遗珠之感。于是,就有了对历史文物的抢救工作,就有了怀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们要为后人拍下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
-
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英文原著;费慰梅编;梁从诫译1941年,梁思成曾在一份没有发表的文稿中简述了三十年代他们的那些艰苦的考察活动:????过去九年,我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每年两次派出由研究员率领的实地调查小组,遍访各地以搜寻古建遗构,每次二至三个月不等。其最终目标,是为了编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这一课题,向为学者们所未及,可资利用的文献甚少,只能求诸实例。????迄今,我们已踏勘十五省二百余县,考察过的建筑物已逾两千。作为法式部主任,我曾对其中的大多数亲自探访。目前,虽然距我们的目标尚远,但所获资料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
清东陵史话徐广源著规模宏大的清东陵。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以西的昌瑞山下,自康熙二年(1663年)始起,到菩陀定东陵重修完工,在近二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建起了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五座。在这14座陵寝中,埋葬了5个皇帝、15个皇后、136个妃嫔和1个皇子。辅佐两代幼主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清朝入关第一帝顺治、享誉世界的康熙大帝、最长寿的古稀天子乾隆、两次垂帘听政的慈禧、扑朔迷离的容妃(香妃)以及神秘的苏麻喇姑等清代著名人物都葬在了那里。清东陵至今仍充满了神秘色彩。清东陵是我国现在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葬人最多、保存最好的古代皇家陵园。是中国2000多年陵寝制度的集大成者。清东陵是在风水理论指导下,将古代建筑的人文美与山川形胜的自然美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清东陵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沈福煦著这本书只能说是一般地阐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史实,它的特点是着眼于建筑文化,与整个社会文化同步地、有联系地来写。我们知道,建筑作为人的生活所需的空间,它的重要特征就是与生活活动息息相关,因此讨论和研究建筑(文化),不能不深入到人的各种生活活动中去,深入到宫廷的、民俚的、文士的诸文化中去。建筑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建筑文化史,更是在这多样的内容上加进时间要素,来研究它们的渊源与流变,以及流变的原因。建筑作为文化,又与其他文化门类有所不同,因为建筑是其他文化(门类)的活动场所,是“容器”,所以也就反映出这些文化的内涵,如居住文化、园林文化、商贾文化、宫廷文化等等,都在建筑中实现着,这些文化也都在它们的建筑形象上得到投影,因此建筑文化是一门多么宠大、多么丰富的文化!
-
南京民国建筑卢海鸣,杨新华主编编辑推荐:本书以截至2000年12月31日前南京犹存的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经线,以与建筑有关的人物和在建筑中发生的事件为经线,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从一个侧面重构这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展现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等方面的风貌。 本书力求做到“三性”:一、科学性。即实地调查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力求准确无误。二、资料性。即具有存史价值。三、知识性。即本书不是资料的堆砌,而是通过一座座建筑的实体,讲述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披露一桩桩鲜为人知的内幕,再现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
营造杨鸿勋 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建筑史图说邹德侬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发展迅猛,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对构成城乡面貌的主体—建筑也越来越关心。以往关于古代和近现代建筑的图书,大都以专业人士为对象,很难在社会各界人士中普及。为使社会各界人士和在校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历史以及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编者开展调研,编写了一套以图片为主的《中国建筑史图说》。本册为现代卷。
-
外国建筑艺术张荣生著人类的建筑史应从原始社会讲起,原始部族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就是人类建筑的起源。他们根据当时的自然环境,即气候和地理条件而选择自己的住所。各种原始部族的住所,便可称为原始的建筑形式,如洞穴、风篱、“蜂房”、“梯皮”(圆锥形帐篷)、粘土房屋、草顶房屋、崖屋、“大房子”等,但是这种原始建筑极其简陋,从环境、从建筑或从艺术角度来讲,对整个人类的建筑发展都影响不大,因此本书省略了这部分内容。 本书从奴隶制社会建筑开始介绍,并主要从建筑环境和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评述,对建筑材料很少讲解,而着重对建筑的形式、风格、流派进行分析,并重点介绍20世纪西方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奴隶制社会,贵族和帝王统治着物质世界,僧侣和教会统治着精神世界,他们互相勾结,形成了剥削阶级的政权和神权。因此,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被迫用在宫殿、庙宇、府邸、教堂或陵墓上,他们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为人类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建筑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