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建筑匠师建造了无数的建筑物,许多古代建筑遗存至今,具有优秀的技术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精)》是一部关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历史发展的专门著作。书中对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作了阐述,还对建筑工程做法、技术经验和成就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全书共分十五章,按历史发展顺序,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时期,主要内容包括土工建筑技术、木构建筑技术、砖石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生产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防护技术;少数民族建筑技术;城市建设工程;园林工程技术;建筑设计与施工;建筑技术著作和著名匠师的评价等方面。最后附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大事年表。《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精)》可供建筑设计、建筑施工、文物考古、建筑专业教学及科技史、文化史研究工作者参考。
-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琬英编主要内容暂无主要内容 本书目录第一篇 原始社会的建筑第二篇 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筑 2·1 古代埃及的建筑(约公元前3200年—前30年) 2·2 古代西亚洲的建筑(约公元前3500年-后7世纪) 2·3 古代印度的建筑(公元前3000年—后7世纪) 2·4 古代爱琴海地区的建筑(公元前3000年—前1400年) 2·5 古代希腊的建筑(公元前11世纪一前l世纪) 2·6 古代罗马的建筑(公元前8世纪—后4世纪) 2·7 古代美洲的建筑(公元前1500年—后16世纪) 第三篇 中古封建制圈家的建筑 3·1 拜占廷建筑与中古俄罗斯建筑(4—16世纪) 3·2 中古伊斯兰建筑(7—18世纪) 3·3 中古印度与东南亚的建筑(8—19世纪) 3·4 中古日本国的建筑(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3·5 西欧罗马风与哥特建筑(9 -15世纪) 3·6 欧洲的文艺复兴、巴罗克与古典主义建筑(15-19世纪) 中外译名对照表 暂无主要内容 本书目录第一篇 原始社会的建筑第二篇 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筑 2·1 古代埃及的建筑(约公元前3200年—前30年) 2·2 古代西亚洲的建筑(约公元前3500年-后7世纪) 2·3 古代印度的建筑(公元前3000年—后7世纪) 2·4 古代爱琴海地区的建筑(公元前3000年—前1400年) 2·5 古代希腊的建筑(公元前11世纪一前l世纪) 2·6 古代罗马的建筑(公元前8世纪—后4世纪) 2·7 古代美洲的建筑(公元前1500年—后16世纪) 第三篇 中古封建制圈家的建筑 3·1 拜占廷建筑与中古俄罗斯建筑(4—16世纪) 3·2 中古伊斯兰建筑(7—18世纪) 3·3 中古印度与东南亚的建筑(8—19世纪) 3·4 中古日本国的建筑(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3·5 西欧罗马风与哥特建筑(9 -15世纪) 3·6 欧洲的文艺复兴、巴罗克与古典主义建筑(15-19世纪) 中外译名对照表
-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马炳坚著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本书适于古建、园林设计施工单位、文物保护研究单位的广大技术干部、技术工人、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建筑系师生、舞台美术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
中国古建筑艺术大观鲁杰,鲁辉,鲁宁著暂缺简介...
-
古建筑与木质文物维护指南陈允适,李武编著暂缺简介...
-
京城胡同留真沈延太 编,王长青,沈延太 摄影京城的胡同格局于十三世纪初步形成。从十三世纪至本世纪初,胡同曾是除帝王之家以外各阶层的居住地;时至今日,北京的大部分市民仍居于其中。人们世世代代在此生息,繁衍,劳作,抗争,北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也以此为依托而发展,演化。通过对胡同的了解不仅可以追寻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体味北京特有的民俗民情,还可以感触到民众的脉息。
-
西城名人故居张世俊 主编北京西城区,作为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城区,这里文物丰富,人文荟萃,如璀灿的星河耀眼夺目。很多名人在这片3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长期居住过,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使文化古都的北京更为绚丽多彩!也使西城更加熠熠增辉。为此我们编辑出版了《西城名人故居》。一个难忘的世纪,流下闪光的岁月。那辉煌的历史篇章漫漫溶进历史的长河。《西城名人故居》一书从无产阶级革命斗士鲁迅先生居所,到抗日爱国名将张自忠将军故居,无不记述着令人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闻名中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伪演出的高尚民族气节又一次再现在我们.眼前。他们居住过的地方仿佛叙述着他们当时所建立的不朽的业绩。存史留真,让年轻的一代从中认识西城,了解历史,热爱祖国。西城区政协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征集到的各类文字材料达数百万字,内容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抢救了一大批亲历、亲见、亲闻的珍贵史料,对抢救文史资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无疑都是难得的历史素材。
-
中国民族建筑王绍周主编;陈谋德本册主编《中国民族建筑(1)》是《中国民族建筑》第一卷,《中国民族建筑(1)》分成云南篇、贵州篇、四川篇、重庆篇、西藏篇,由主编者、参编者广泛收集了当地各民族建筑史料,并赴现场考察、摄影、测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面貌与特色。《中国民族建筑(1)(附光盘)》除介绍建筑的建造年代、环境、布局、特色等总体特征外,还对建筑的具体尺度、细部构造、雕饰、陈设等进行了描述;除有展示建筑的外部造型、室内布置、细部构造的图片外,还有平面、立面、剖面测绘图。《中国民族建筑(1)(附光盘)》读者对象广泛,可供建筑设计、建设施工、建筑历史、建筑师院校师生、城市规则、文物考古、社会人文、民族民俗、旅游新闻、工艺美术以及科技史,文化史研究的人员参考。
-
中国民族建筑王绍周主编;张胜仪,王晓东本册主编《中国民族建筑(2)》是《中国民族建筑》第二卷,《中国民族建筑(2)(》分成新疆篇、青海篇、甘肃篇、宁夏篇、陕西篇,由主编者、参编者广泛收集了当地各民族建筑史料,并赴现场考察、摄影、测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面貌与特色。《中国民族建筑(2)(附光盘)》除介绍建筑的建造年代、环境、布局、特色等总体特征外,还对建筑的具体尺度、细部构造、雕饰、陈设等进行了描述;除有展示建筑的外部造型、室内布置、细部构造的图片外,还有平面、立面、剖面测绘图。《中国民族建筑(2)(附光盘)》读者对象广泛,可供建筑设计、建设施工、建筑历史、建筑师院校师生、城市规则、文物考古、社会人文、民族民俗、旅游新闻、工艺美术以及科技史,文化史研究的人员参考。
-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先生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