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
-
建筑形态构成基础朱建民编著本书着重以建筑造型为立足点,全面探讨形态构成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采取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构思方法,开拓创造思路,剖析建筑构成的本质。其特点在于:1.本书较全面、完整地阐述了现代建筑造型构成的本质,将造型研究推向艺术科学的理论高度;2.本书最大特点是更完整系统地反映了建筑的形态构成的特征,完全区别于以往相关书籍孤立地谈“建筑构成”或“形态构成”,其专业性更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3.从系统理论论述入手,深入浅出,力求训练学生的形态感觉,开拓创作思路;4.本书的针对性较强,弥补了以往“形态构成”讲得较宽泛的缺陷。本书可以作为各大建筑院校、工艺美术学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建筑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美术工作者及美术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付祥钊主编主要内容本书是为推进我国长江流域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而编写的。在夏热冬冷气候条件下开展建筑节能,涉及许多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是国际建筑节能领域的难题之一。我国科学界和工程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和工程试验,作者在编写本书时,努力吸取和总结了这些成果。 本书目录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气候特征;第三章 节能建筑的规划设计;第四章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特性;第五章 节能建筑材料;第六章 门窗节能技术;第七章 墙体节能技术;第八章 屋面节能技术;第九章 通风节能技术;第十章 采暖空调节能技术;第十一章 太阳能利用与绿色照明;第十二章 建筑节能测试技术;第十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方法。 读者对象: 相关专业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者。
-
空气过滤ABC项秉仁主要内容本书用通俗的文字解释空气过滤器。书中的上篇介绍与过滤器相关的常识、经验、应用、各种规定和试验方法,以及作者在过滤器制造、应用和研究中的一些感受。下篇介绍空气过滤理论,包括经典理论、研究方法和数学推导过程。 本书目录上篇 空气过滤器实践:第1章 常识;第2章 过滤效率;第3章 过滤器规格;第4章 经验;第5章 应用;第6章 洁净室;第7章 侃大山;第8章 名词。附录1 典型过滤器产品;附录2 空气过滤器和洁净室标准;附录3 涉及空气过滤的学位论文。下篇 纤维介质过滤理论:第1章 引言;第2章 过滤器效率与阻力;第3章 惯性机理;第4章 扩散机理;第5章 过滤机理的合并;第6章 纤维非均匀分布的修正;第7章 纤维尺寸问题;第8章 其他问题;第9章 实用计算。参考文献。符号一览表。后记。 读者对象: 工程师、操作工、教授、推销员等及学生。
-
建筑设计与流派郑东军,黄华编著本书对20世纪初现代建筑产生、发展以来涌现的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建筑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着重于不同流派的设计思想和作品手法方面的阐述。内容包括建筑流派的历史与发展和现代主义建筑,其中主要为构成主义、功能主义、国际式建筑、有机建筑、密斯风格、未来派建筑、粗野主义、象征主义、典雅主义以及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方主义、新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结合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实际,从传统建筑的继承、变革、创新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进行了分析。 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建筑振动工程手册徐建主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编著主要内容本书针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勘测中的振动问题,以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依据,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工程经验,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并附有大量工程实例。本书共分八篇三十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振动理论、振动的影响和允许振动值、动力设备的扰力、各类动力机器基础设计、多层厂房承受动力荷载时的振动设计、各类动力机器基础和精密仪器的隔振设计、地基动力特性测试、基桩和天然地基动力测试、建筑物的动力特性测试、建筑施工中的振动问题等。 本书目录第一篇 振动理论与基础资料;第二篇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第三篇 多层厂房承受动力荷载时的振动设计;第四篇 隔振设计;第五篇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第六篇 基桩与地基的动力检测;第七篇 建筑物动力特性测试;第八篇 建筑施工引起的振动问题。 读者对象: 可供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勘察和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本书针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勘测中的振动问题,以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依据,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工程经验,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并附有大量工程实例。本书共分八篇三十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振动理论、振动的影响和允许振动值、动力设备的扰力、各类动力机器基础设计、多层厂房承受动力荷载时的振动设计、各类动力机器基础和精密仪器的隔振设计、地基动力特性测试、基桩和天然地基动力测试、建筑物的动力特性测试、建筑施工中的振动问题等。 本书目录第一篇 振动理论与基础资料;第二篇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第三篇 多层厂房承受动力荷载时的振动设计;第四篇 隔振设计;第五篇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第六篇 基桩与地基的动力检测;第七篇 建筑物动力特性测试;第八篇 建筑施工引起的振动问题。 读者对象: 可供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勘察和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
中国建筑论张家骥著《中国建筑论》是建筑学领域中,第一部对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发展、衰亡作全面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理论巨著。著者博古通今,以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对建筑历史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广证博引,鞭辟入里,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建筑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性。如从人类学的古典家庭结构形式,对偶婚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对建筑空间结构的影响和制约,论证建筑设计的客观规律性;并从“质”的规定性对“建筑”作出科学的定义。从历史、民族、社会学角度分析中西方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不同及中国形成“宗法制”的缘由,据此发现中国历史上改朝换姓必然采取“毁旧国,建新朝”的政策,及与此相适应的特殊的建筑生产方式,从而解决了中国建筑史上迄今无法解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为什么中国不采用砖石结构,始终用木构梁架体系建筑?而且数千年没有根本性、原则性的变革?为什么野蛮落后的建筑生产方式,却采用科学先进的“模数制”?为什么有技术水平很高的建筑法式,却没有一本建筑的理论著作?……等等。著者剖析深刻,论证有据,言之凿凿,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中国建筑论》著者视野广阔,而治学严谨,每论一题,尽可能汇集各家之说,比较评述,以新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的例子书中比比皆是,独具只眼之论,随处可见。著者对前人把握不定的模糊概念,如建筑与建筑艺术,建筑形式与建筑类型,建筑装饰与建筑装修,意象与意境……等等,用哲学、美学、艺术等理论,条分缕析,论述清楚、涵义透彻。对辞书中许多古建筑辞汇,解释不确以至错误者,则以训诂、考据等方法,清源正本,作了明确的界说。著者亦运用现代力学的基本原理,对宋《营造法式》中的四种典型柱网布置模式,从梁架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分析比较,论定“金箱斗底槽”为古建筑的标准柱网模式,这就为确定辽、金、元时代建筑的减柱移柱提供了标准,从而避免了对减柱移柱建筑,言人人殊,令人莫衷一是的困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中国建筑论》的特点,是不囿于以往研究中国建筑受遗存实物的局限,也超越了建筑史学传统的考古式的研究方法,而是以辩证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把握当代新科学的精神,充分利用遗存实物,尽力收集古籍文献资料,多元分析历史上建筑实践中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总结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建立了系统的中国建筑的思想理论体系,使中国建筑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的科学。《中国建筑论》的问世,在理论上对建筑学、建筑史学的重大意义和补阙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
土木工程测量学教程罗新宇主编本教材按照高等学校土木类“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全书共八章。主要介绍控制测量、铁路和公路工程测量及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控制测量部分主要介绍施工控制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外业施测方法及控制网平差计算;铁路和公路工程测量部分,根据工程建设中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建设阶段的不同要求,着重介绍了线路、桥梁、隧道等工程的测量工作;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部分,主要介绍变形观测方案的确定、工程建筑物各类变形的观测方法及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方法。本书为土木工程专业(铁路与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与隧道)
-
建筑设备概论白莉主编《建筑设备概论》根据建筑设备产业发展的需要,概述了建筑给水排水及消防,通风空调及制冷,供热及热水供应等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了便于读者掌握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和实用技术,本书对其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也进行了介绍。《建筑设备概论》的编写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既注重基本原理和必要的理论分析,又尽量收入一些该领域最新的技术成果,同时更突出工程上的实用性。《建筑设备概论》主要是为普通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专业,智能建筑、建筑电气等专业方向编写的教科书,也可供从事建筑、计算机、通信和自动控制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并可作为与建筑设备工程相关的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
建筑师手册张树平主编《建筑师手册》是《袖珍系列工程师手册》之一。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常用数据、建筑环境、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施工等建筑工程设计的主要部分,同时包括了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建筑经济和建筑法规。编写中力求资料丰富,方便实用。《建筑师手册》可供建筑设计人员使用,也可供施工、科研、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
建筑百家言杨永生主编本书里的文章集中地反映了我国第四代建筑师对建筑学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认识、观点以及困惑,包括建筑遗产保护、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创作理念、切身体验、设计体制改革等等。其中,不乏给人们以启迪的新思路、新观点,而且许多文章,应该说,是一些没有脱离中国实际的理论阐述。本书适合相关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