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
-
青藏高原地域绿色建筑设计图集王红军,周俭,胡向磊,成辉 著本图集聚焦于青藏地区,共分为五个章节。第1章概述,介绍了本图集的主要编写视角,编纂的原则与方法。第2章归纳了青藏高原地区传统建筑,特别是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并对其当代演进的状况进行了研究梳理。图集的第3章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绿色建筑空间组织模式,分析了传统民居热环境特点,并从功能优化和热环境优化两个层面,提出了绿色节能的民居建筑空间组织策略。第4章关注于建筑部品,特别是外围护构造的适应性提升。采用构造图集的形式,对外围护构造进行了系统性设计。第5章针对青藏地区有适用性的被动采暖技术进行了梳理。第6章结合当代的优秀案例,对“文绿结合”的设计策略与技术进行了深入展示。
-
臻品营造陈雄,江刚 等 著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坚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探索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引导者历史人文与工程项目的有机融合。本书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70周年作品精选汇集,记录了70年来的实践征程,内容汇集了70年来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优秀作品,其中不乏许多获得了重大奖项及社会各界好评的佳作。作品集内容含文化会展建筑、科技教育建筑、商业办公及酒店建筑、交通建筑、体育建筑、医疗建筑、地下空间、居住建筑、规划设计、市政桥道、市政给排水、水处理与环保技术、环境保护、景观设计、室内装修、经典作品,并计划增加专业领军人物采访专栏。
-
童寯建筑写作 文本阅读与话语分析韩艺宽 著童寯(1900-1983)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因此也是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然而目前研究大多针对其工程设计实践,本书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思考和借鉴,关注其长期被忽略的建筑写作文本,具体包括其建筑评论、建筑史写作和园林史写作三种写作产品类型。本书反思了以往研究中过度关注作者生平本身的历史研究范式,转而决定采用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将童寯的写作文本与其他建筑学者及建筑师的文本并置,关注它们之间的意义重叠、冲突和交织,进而深入理解童寯建筑思想的基本特征。同时对童寯建筑写作的知识建构与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关注其写作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理论预设,对其历史思考的方式提出发问。并将这种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放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特殊脉络下予以解读。 本书共分为六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和意义,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过度关注作者生平事迹的缺憾,并确定了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概括地呈现了童寯建筑写作的特征、分类、分期,以及历史脉络等。第二章是童寯的建筑评论,包括评论内容、写作空间、评论对象、评价的范畴与标准,以及建筑评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本章还列举了同时期其他团体及个人针对同一对象的评论意见,与童寯的评论进行对照研究。第三章是童寯的建筑史写作,在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视角下,展开对包括西方建筑史、苏联及东欧建筑史、日本建筑史、建筑教育史、中国建筑史等写作文本的分析,指出这些建筑史写作在层次、体裁、义例、程序、文笔等方面的编纂特点,以及历史论述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观。第四章是童寯的园林史写作,与上一章类似,依然在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视角下,展开对《江南园林志》、《东南园墅》、《造园史纲》等代表作的分析,并通过与刘敦桢等其他园林史学者的研究对比,揭示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方面的独特特征。最后是结论与展望,本章除了总结全文外,还指出以上三方面的写作文本大都体现出实践导向、形式主导和现代性追求的特征,这和童寯的建筑师身份关系密切。同时本部分进一步展望了未来从思想史到观念史研究转变的可能性。
-
小城镇绿色发展与传统村落可持续改造王荣海,林琢,丁一凡 著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理论,从文化景观概念和演变过程等方面入手,总结小城镇绿色发展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分析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在保证风貌完整性和历史文化延续性的前提下,对小城镇绿色发展与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景观进行研究,以文化的视角剖析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总结小城镇绿色发展与传统村落在保护中保持和延续乡土文化特色的发展思路。本书适用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相关专业的从业者和在校师生,以及从事小城镇绿色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
大型公共空间建筑的低碳设计原理与方法刘科,冷嘉伟 著本书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大型公共空间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
-
包豪斯抽象形式观念与中国建筑教育张轶伟 著(该书从属于“话语·观念·建筑研究论丛”系列) 建筑教育接纳包豪斯教学法可以视为教学方法从古典向现代转变的一个指标。作为培养艺术和手工艺才能的通识课程,包豪斯初步课程于1930年代末被移植到美国的建筑院校中。它所包含的材料和抽象形式的训练很快被吸纳到建筑基础教学中,并替代了原有的布扎方法。然而这种发散的视觉训练源自于移民包豪斯艺术家的教学,因而要经历一个转化以满足建筑设计的基本需求。中国的大学建筑教育属于西方的舶来品,因而不可避免要经历一次和美国类似的教学转型的过程。但因为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有着不同于美国的阶段划分和本土特征。1950年代初以前,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都先后接触到包豪斯的影响,但这一短暂的探索在1950年代之后受社会、政治环境的阻碍,基本停滞。包豪斯初步课程的第二次全面影响是1980年代初开始流行的“三大构成”。“构成”教学的兴起对当时布扎模式的窠臼形成冲击,但其和建筑基本知识的脱节也逐步暴露。因而“构成”也经历了一个从纯粹形式到有限定条件的空间/形式训练的转换,这一点和包豪斯在美国的变迁非常类似。 本书把包豪斯初步课程在中美两国建筑教育的变迁视为一个跨文化的现象。通过对“基本设计”在美国建筑教育形成和历史沿革的梳理,归纳出三种延续包豪斯方法的方式。随后,转至“构成”在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研究,着重分析了同济和清华两所建筑系基础课程的变迁,并揭示出在两次引入包豪斯方法的过程中,布扎传统仍发挥潜在影响。最后, 本书针对中美建筑教育接纳包豪斯初步课程历史进程中的一些指标进行了比较,包含转变的时间跨度、教学法渊源以及学术主张。研究指出两国所共存的一个由包豪斯视觉原则向建筑空间/形式认知的知识转换,但又有着迥异的实现途径。 通过比较,本书认为包豪斯初步课程在建筑教育的传播是实践现代主义教学的中间性阶段。但其未能把对应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形式原理进一步清晰化。中美比较的结论亦说明包豪斯传统在中国的实现属于一个逐步演进的模式。本书同时对建筑训练中的视觉感知培养和其教学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论述。
-
建筑师张开济程力真 著张开济先生(1912-2006)是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中的代表性人物,他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1950年代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天文馆、三里河办公大楼群、百万庄居住区等国家重要项目,获得全国首批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是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的获得者。本书是张开济先生的第一本全传。书中以张开济家人所提供的大量首次进入研究领域的私人史料、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市城建档案馆提供的工程资料、张开济先生的建筑实践作品与近200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为史料基础,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连续转型背景下,结合家世、个性、基础教育,力图全面呈现他从一名选择新兴建筑学专业的民国学子,历经艰难进入建筑行业,最终成长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型建筑师”的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建筑人生。书中的核心是聚焦张开济先生的“所学”、“所做”以及“所思”,分析他的人格、价值观与时代思潮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孕育出具有他个人色彩和时代共性的现代建筑思想。张开济先生的一生恰逢“建筑师”职业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经历与成就展现出第二代建筑师对国家、社会、行业的贡献与开拓,他不懈追求“现代中国建筑”,以“建筑师在专业技术上要坚持原则,忠于建筑,忠于人民”为鞭策的背后,是追求现代文明中国的执着理想,这对于当下建筑教育、建筑行业尤其有着重要启迪。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宏观时代背景与微观个体视角相结合,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是近现代中国建筑师研究的重要成果,为观察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一个独特的窗口。
-
民用建筑场地设计赵晓光,党春红 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了适应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先后已有超过17本规范更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2014、《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GB/T 51345-2018、《海绵城市建设10项相关标准修订条文汇编》2017年8月第一版、《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 50352-2019、《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CJJ 83-201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GB 50180-201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局部修订条文(2018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37-2012 (2016版)、《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 50838-2015、《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51149-2016和《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2012等。
-
现代建筑小项目百例顾馥保 著现代建筑自20世纪初,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类型之多、规模之大、技术与材料之先进,创作水平之高、文化学术之精彩,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当今现代建筑史料之多、评析之深、论著之广的纷繁园地中,拟将一些小项目从时代创新的视角做一归纳、评析,为初涉建筑创作领域的设计人员与青年学子得到进一步的认知、传承、借鉴与创新有所裨益。 这些小项目的选例,可以作为重温这些史料的补充,此外也可评析作品的历史成就与价值,探讨作者的创作理念与构思。 这些小项目所产生的影响之大,有的已载入建筑史册,有的获得各级建筑大奖,有的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价值,有的则是贴近人民生活的场所。 本书选取国内、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小的建筑项目,这些建筑物会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小型建筑的意义,欣赏它们新颖的创意。本书为任何热衷于改善我们所建造世界的人提供了新思路。
-
上海庙园常青,朱宇晖 著本书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上海庙园历史建筑的测绘成果测绘成果,由同济大学组织编写。作者常青先后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副教授、教授、建筑系系主任(2003-2014)。现任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建筑遗产》和《Built Heritage》(英文)主编。2009年被美国建筑师学会评选为荣誉会士(Hon . FAIA),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宇晖及其团队从相关测绘研究成果中精选了数幅图纸,包括平面、立面、剖面、大样详图等方面测绘图纸,将这些资料奉献给公众,祈望能够裨益于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弘扬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