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
-
新城济语彭震伟 著发展新城是上海十四五期间新的、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以服务上海发展为己任的同济大学,于2021年4月组建成立“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围绕上海新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动力、新架构、新技术,从新城发展理论、新城规划设计、大数据与智能新城等三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研究,并形成一批代表性的成果。本书即2021年4—12月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新研究成果的系统呈现,整合同济大学多学科、多团队的多元学术视角,既包括思想层面的思考,也包括技术层面的探索。
-
上海宋庆龄汉白玉雕像保护研究戴仕炳,汤众,马宏林,周月娥,何政 ... 著通过本书,希望把有关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及这些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阐明清楚,同时提出可靠的预防性保护技术方法。供管理、科研、教学等等领域专家学者参考。本书包括 4 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宋庆龄雕像的文化及艺术价值,保养维护历史;第二部分是病状勘察、保护设计、保护的高科技纳米石灰材料及实施;第三部分为监测及预防性保护措施和维护,第四部分是保护建筑设计(理念、技术依据及方案)。宋庆龄雕像是采用与毛主席雕像的副料雕刻而成,于 1984 年 1 月 27 日耸立在上海市长宁区宋园路 21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内纪念广场。宋庆龄雕像是上海户外体量大、艺术价值高的文物之一。近年来,雕像本体上出现明显的开裂、起粉等现象,并在视觉上有恶化的趋势。同时出现苔藓、鸟粪污染等问题,影响观瞻等。需要从机理到措施到监测等进行系统研究,制定保养管理方案。国内尚无一本有关汉白玉保护的学术专著,更没有有关“牺牲性”保护理念的学术专著。在文化遗产监测领域,国内目前大多追求“高大上”技术手段,不考虑可持续性及实用性。
-
全球减排与中国建筑碳中和之路张伟宏,姚巍,司思源,张军,师海霞 著《全球减排与中国建筑碳中和之路/大道碳中和》从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影响的前世今生,到人类传统工业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和全球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进行了探讨,旨在从基础层面帮助读者理解绿色建筑对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千百年来,城市在自然和强力规划的力量间平衡成长,至今没有看到衰败的迹象,而在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宜居紧凑度和多样性成为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这需要创新推动全新的绿色建筑贡献力量。《全球减排与中国建筑碳中和之路/大道碳中和》第5章的新建筑建材技术,给出一些基础创新技术的应用思路,而第6章的成功案例,在给我们参考之外,也会给我们更坚定的信念,即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城市创新是可以成功的,城市也会带给人类和自然更美好的持续发展空间。《全球减排与中国建筑碳中和之路/大道碳中和》可推荐给建筑规划院校师生、广大城市规划与建设参与者学习参考。
-
建筑节能原理与应用王忠华,刘晓燕 编本书讲述了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节能技术应用案例,主要包括:能源与建筑节能发展概述,建筑节能设计原理,建筑材料及围护结构的节能,暖通空调节能,储能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清洁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节能检测技术。本书可供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本科、高职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还可供有关设计、科研、管理人员参考。
-
传统村落的适应性保护与发展徐峰 著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传统村落适应性保护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主要成果之一,《传统村落的适应性保护与发展》描述了传统村落的分布、分类,提出了传统村落价值综合评估方法,试图系统地构建并描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方法、流程及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村落的生态系统、产业结构、社会组织、空间形态以及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保护与修复、综合功能提升做7详细解析。《传统村落的适应性保护与发展》首章介绍传统村落的概念、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综述国内外传统村落研究发展历程,简要描述传统村落体系。第2章简述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并基于不同的方法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类。第3章针对传统村落进行价值解读,构建传统村落的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价值综合评估的方法与原则。第4章介绍传统村落的生态系统,并从土地适宜性评价、景观安全格局优化、非点源污染分析和生态承载力计算四个方面构建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第5章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的现状,提出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模式,构建产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第6章分析传统村落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与演变过程,并基于住宅自建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梳理传统营建技术传承的策略。第7章介绍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和现状辨识方法,构建空间价值评估体系,提出空间格局适应性保护的方法和利用策略。第8章从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建筑组群组合、空间节点等方面分析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特征,并基于新旧融合提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模式。第9章梳理传统村落中建筑的历史、文化、社会、美学、技术、经济等多重价值,构建传统建筑的价值评价体系。第10章介绍传统村落中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方法,并针对文物建筑、非文物建筑以及传统民居梳理其原址重建的方法。第11章介绍传统民居平面功能布局,提出居住功能,尤其是厨卫功能改善的方法与技术,并基于不同的空间需求分析空间置换与改造的方法。
-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22论文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22论文集:发展中的建筑史研究与遗产保护》为2022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讨会主题为“发展中的建筑史研究与遗产保护”。全书共收录学术论文120余篇,分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古代营造技术、近现代建筑与城市研究、遗产保护与利用、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旧城更新及街区保护、建筑文化跨境传播互鉴七大版块。本次收录文章的研究方向呈现三大特点:经典话题进入专深研究,近现代建筑遗产成主流,跨国开展建筑交流研究。该书所收录文蕈研究范围广泛、类型丰富、跨度较大、关联深入,是近年建筑史方面可喜的成果积累,对日后建筑学行业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
善用能量陈薇等 著《善用能量:中国东部地区传统建筑的绿色设计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批准号:2017YFC0702500)之课题“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绿色设计理念、方法及其传承研究”(批准号:2017YFC0702501)的部分研究成果。《善用能量:中国东部地区传统建筑的绿色设计研究》研究和提炼了古人的绿色设计营建智慧,总结了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个地区传统城市、街区和建筑的绿色设计原理和方法,形成了认知中国传统绿色设计的基础理论。《善用能量:中国东部地区传统建筑的绿色设计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耙梳和相关实例的研究,客观描述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绿色设计的“四节”系统—节材、节地、节能、节工,以及开展人工与自然的关联、不同材料在建筑构造层面的整合研究,此为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在善用能量方面的系统理论建树,在国内外首创。下篇为应用研究,选择城市、祠庙群体及街区、住宅建筑三大类,从不同规模尺度层面开展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百余项案例调研,发现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不仅跨越单体和群体、建筑与城市展开研讨,还包含了对人的行为和管理体制的切入与考量,是见物见人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相对当代科技手段而呈现“低技高效”又充满先进理念的绿色设计水平。
-
荒漠区公路交通建筑设计实例韩莹,李栋 著本书分为荒漠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公路客运站两部分内容,主要以新疆荒漠区公路交通建筑设计实例为依托,针对荒漠区高速公路沿线服务设施、收费设施、管理设施、养护设施及汽车客运站等工程,从项目特点、总体规划、功能配置、建设规模、具体措施、关键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荒漠区公路交通建筑的设计思路、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等,希望能为类似交通建筑项目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本书可供交通建筑设计、施工、科研人员及交通部门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
应力、侵蚀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服役寿命预测模型李根峰,高波,董伟,申向东,朱聪 著《应力、侵蚀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服役寿命预测模型》系统地介绍了风积沙混凝土制备、不同工况下风积沙混凝土劣化进程及风积沙混凝土服役寿命预测模型。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论述了风积沙理化特性、风积沙混凝土拌制技术要点、不同强度等级风积沙粉体混凝土研制,以及应力、冻融、盐侵等单一及耦合工况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劣化损伤机制,并提出风积沙混凝土服役寿命预测模型。《应力、侵蚀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服役寿命预测模型》可供从事风沙资源开发、沙漠化治理、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
建筑文化研究 第10辑胡恒 著本书稿是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胡恒主编的“建筑文化研究”系列建筑理论文集之新一辑第10辑。《建筑文化研究》系列出版物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支持,每年一本,由国内(含台湾)著名建筑学府的重要学者任编委。 本专辑许多年前就已在构思与准备,是皮拉内西纪念文集。在西方建筑史中,皮拉内西有一个相当特别的位置——他不是因其建筑作品,而是以给后人留下无限诠释空间的绘画作品著称于世,在其千余幅版画作品中,屈指可数的几幅地图的意义最为深远,同时,他也是西方先锋派文化的肇始者之一。2020年是皮拉内西诞辰300周年,各种关于皮拉内西的英文著作纷纷面世,大抵是些趣味性的画册,比如皮拉内西的草稿图集、对皮拉内西废墟画与现实场景照片进行叠加等等——应该都是在赶这个时间节点。本专辑恰逢其会,为这一诞辰之年奉上的一份小小的、来自中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