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
-
刑事速审权利研究冯喜恒 著本书以宽阔的视野考察了世界范围内关于刑事速审权利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并对美国联邦法院及欧洲人权法院在刑事速审权利方面若干最重要的判例进行了详解与深入分析,系统建构了关于刑事速审权利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提出了本土化的可行建议。刑事速审权利的制度设计立足个人对抗国家的防御权视角,突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权,对保护公民免受诉讼拖延的伤害、促进诉讼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速审权利的专著,本书不仅丰富了对于被告人权利体系的研究,也为刑事诉讼制度的效率化改革展示了颇具价值的思路。
-
刑事审判模式的经济分析王海军 著效率是法经济分析的重要价值目标。对刑事审判模式进行经济分析,并提出符合经济理性的改革建议,有利于优化刑事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刑事司法效率,增进刑事司法福利水平。《刑事审判模式的经济分析:以当事人主义为中心》运用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刑事审判模式的经济理性,围绕效率价值重点阐述了刑事审判模式的结构、主体行为、证据制度和“判解”问题,分析其中的效率生产机制,同时,也对我国刑事审判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未来刑事审判模式改革的方向、思路和具体制度设计提出了建议,主张为实现刑事审判的效率,应建立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刑事审判模式。
-
中国刑事二审程序问题研究陈心歌 著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国刑事二审程序研究》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出版成书恢复到最初拟定的题目《中国刑事二审程序问题研究》。 《中国刑事二审程序问题研究》是我博士阶段学习的一个总结。入学不久就确定以中国刑事二审程序作为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熊秋红老师担心题目过大、难以把握,故补充了副标题——以上诉权保障为视角。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我最终还是突破了副标题之限定,对中国刑事二审程序之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
民事案例与法条分析丁兆增 ,林艺容 ,等 著《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案例教学系列:民事案例与法条分析》各专题的讲解严格按照“经典案例”、“知识结构回忆”、“司考真题链接”、“司考复习重点提要”、“其他经典案例”的体例方式编排。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编排新颖,力求科学,使读者易于学习和理解;二是知行合一,通过对典型案例深入的解读和点评,提高读者应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注重实用性,系统梳理历年司考真题和重点测试的知识点,启发读者,有助于其思考和自检自测;四是力求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所引用的案例尽量是近年来社会公众所熟悉的知名案例。
-
民事诉讼法学常怡 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民事诉讼法学(第3版)》内容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各学科以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为蓝本,紧贴课堂教学实际,力求达到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并体现最新的学术动向和研究成果。在形式的设置上,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教材服务于学生的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体例形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目的与要求、思考题、资料链接、案例精选等多种形式阐释教材内容,争取使教材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优化,便于在校生掌握理论知识。
-
审判规则与方式周迅 著《中国法院院长文库:审判规则与方式》作者一直很注重理论的积累,他并非那种就事论事的“司法工匠”,而是将当下的司法改革纳入到实现整个社会正义的大背景下,相关论述也有了将正义理论与中国司法实践进行互动的特殊价值。对于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之争的纠缠不清,作者很有创意地加入了伦理因素,这样的论证不仅调解了两种正义之间的二元紧张,而且对我们在制度设计中如何因地制宜,而非削足适履,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中国法院院长文库:审判规则与方式》不妨说是整个变革时代深入思考的一个范本,也是启迪更多人反思的一个读本。
-
商事审判法官自由裁量权研究王信芳 主编《判案论法丛书:商事审判法官自由裁量权研究》是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主持“民商事审判自由裁量权的正当性标准及其规则”重点课题的后续研究成果。市二中院的法官们根据审判实践,对商事合同纠纷、公司纠纷以及金融纠纷中的自由裁量权存在的主要环节进行梳理,并从裁量概念、规范指引、案例展示等不同角度探讨具体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和指引体系。全书既有对相关理论成果的梳理,又有对司法实践的调查分析和经验总结;既能为决策层进行制度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又能为普通商事法官的自由裁量实践给予有益指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
-
北京仲裁北京仲裁委员会 主办陈福勇编著的《北京仲裁(第83辑2013年第1辑)》为商事纠纷解决服务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为满足商事主体需求,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中国多元化争议解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中国仲裁机构启动了新一轮规则的修改,使仲裁更加独立、规范、高效。仲裁机构向提供多元化争议解决服务机构方向发展。各机构的受案量和标的额稳步增长。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建立的的商事调解机构纷纷涌现,并且这些机构间的合作日趋紧密,交流更加频繁。高规格、高水平的国内、国际间的学术研讨、实务交流和培训活动应接不暇。其中包括:《中国商事仲裁年度观察(2013)》、《中国商事调解年度观察(2013)》、《中国建设工程争议解决年度观察(2013)》等内容。
-
刑事证据的争鸣与探索谢安平 郭华 著《刑事证据的争鸣与探索:新刑事诉讼法证据问题的展开》对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证据问题和证据制度在学者研究与论述的基础上吸收了证据法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司法实践的经验,尤其是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的争议,在保持李连宁深度的基础上,力求系统、准确、全面地阐述新的证据观念及证据需要完善的规则,并提出了一些带有探讨型的研究问题。为理论研究与解决实践中存在的证据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田文昌,陈瑞华《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田文昌、陈瑞华对话录(增订本)》记录的是一名资深律师与一名法学教授就刑事辩护问题所进行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主要是对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整理。所谓“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既包括律师在中国现行体制下进行有效辩护的经验总结,也包括法学研究者对中国刑事辩护制度所做的理论思考。当然,任何律师都不能说自己的辩护经验就等于“中国律师的经验”,任何学者也不能说自己的研究就“完全总结了中国刑事辩护的经验”,我们所说的“中国经验”主要是针对中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即“中国特色”而言。我们两人通过对话希望尽量展示中国刑事辩护的一般经验,并使这些经验上升为概念和理论。我们力图证明,即使是在今天中国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的背景下,律师的刑事辩护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在刑事辩护中,律师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认真研究刑事辩护的经验和技巧,力求挖掘出每个案件的“辩点”,争取在辩护工作中做到不留遗憾。与此同时,在法学研究中,法学家们与其“临渊羡鱼”,简单引进西方国家的概念和理论,倒不如“退而结网”,认真听取中国辩护律师述说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踏踏实实地进行理论的提炼和总结,由此推动刑事辩护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