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
-
检察机关证据调查制度理论与实务赵信会,韩清 编《检察机关证据调查制度理论与实务》由实务部门和理论研究人员共同完成,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方法,以理论审视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检察机关证据调查制度为研究主线,认真研究了检察机关办理各项检察事务中的证据调查问题。在对证据调查制度的基本问题进行总览的背景下,具体研究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证据调查制度、公诉阶段的证据调查制度、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中的证据调查制度、侦查监督中的证据调查制度、监所监督中的证据调查制度等。《检察机关证据调查制度理论与实务》力求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具体性,以期最终促进检察事业的发展和检察实践的展开。
-
建设工程仲裁案例选编广州仲裁委员会 编《金融仲裁案例选编》秉持从第一手办案资料入手的风格,从广州仲裁委员会近年来办理的真实案件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仲裁案例,呈现给读者,以期给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人以参考借鉴,给理论研究着以素材。 广州仲裁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8月2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布实施后广州地区组建的唯一的民商事仲裁机构。本会自组建以来,秉承为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宗旨,锐意改革,立志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广州仲裁委员会共受理各类民商事纠纷案件4937件,案件总标的额80.8亿元,位居全国仲裁机构前列。 本会现拥有一支700多人的仲裁员队伍,汇集内地和港台地区法律、经济及其他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资深律师、退休法官、会计师等。本会现有工作人员80余名,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或国家司法考试。所有办案秘书都是从社会公开招聘,层层选拔,择优录用。现有的办案秘书多数是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毕业和海外留学归来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有着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广受社会各界赞誉。 为适应现代化办案需要,本会努力提高现代化办公手段,在全国仲裁机构中率先实现“无纸化”和“网络化”办公,最大限度地降低仲裁成本,提高仲裁效率;本会拥有一万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和仲裁庭室,仲裁庭室宽敞、肃静,配备有电脑、大屏幕显示仪和先进的录音、录像设备,可适应英语等多语种交流,为当事人省却了语言交流方面的不便。
-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请示与答复指导小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 编最高人民法院的请示与答复是对司法解释的一种补充,有一些还直接上升为司法解释性文件,其具体明确的指导性内容在保障法律的正确适用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书以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的请示与答复为主体,以案由为基础分为八个部分,即人格权案件,婚姻家庭、继承案件,物权案件,合同、债务案件,侵权案件,劳动案件,诉讼时效及其他类型案件另外,对重要的司法解释,以【解读与指引】的形式特别收录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最高人民法院的会议纪要、领导讲话、答记者问等,这些解读性的内容可以帮助读者理解相关司法解释出台的背景,把握适用时的注意要点
-
审判终极性韩波 著继《法院体制改革研究》(2003年)、《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2005年)之后,这是我所写的第三本学术专著。 “审判终极性:路径与体制要素”一一这个题目下的写作是在近年来我对于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总体状况、纠纷解决方式间关系、诉讼活动的体制要素观察与思考的推动下进行的。在这本书中,我提出两个基本概念:审判终极性、审判终极的协力纠纷解决机制。 “审判终极性”一词表达的是一种可欲的价值追求。审判终极在我国并非诉讼原则,也尚未完全构成我国审判的基本特性,目前仅仅是理论探讨,一种学界倡导的可欲的价值追求。“审判终极性”一同比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司法终极性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我们正在探索的这种价值追求所处的状态。审判终极性在内涵界定上汲取与融合了关于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司法终极性界定的合理阐释。审判终极性所要表达的基本内涵实质上是对法院审判活动的功能性期待。就民事纠纷解决程序而言,审判终极性有三方面的内涵:第一,审判终极性是指法院审判具有对民事纠纷的普遍回应能力,即无论有关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初始纠纷,还是经过非诉讼的其他纠纷解决途径之后的后续争议都可以在法院的审判程序中获得回应。所谓获得回应,是指在能够获得法院受理。……
-
刑事诉讼法易延友 著《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与应用(第4版)》完全打乱了传统上以及本书前三版采取的总论、制度、分论的结构,而是尽量照顾到形式诉讼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并以此为线索来安排章节顺序;再此基础上,《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与应用(第4版)》尽量将刑事诉讼法总则规定的基本制度放到分则相应程序部分加以论述,或者放到与程序部分最密切相关的章节论述。另外,《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与应用(第4版)》所有的论述都基本上围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展开。《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与应用(第4版)》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既是解释刑事诉讼法文本的一种方法,也是本书对实务的一种关照。
-
行政诉讼标的研究马立群 著《中国当代公法研究文丛·中国地方法制研究中心书系·行政诉讼标的研究:以实体与程序连接中心》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方法、诉讼标的概念起源、诉讼标的理论溯源、民事诉讼标的理论学说、民事诉讼标的学说之争论点、行政诉讼标的之内涵与功能、行政诉讼标的与诉的构成要素、行政诉讼标的与行政程序标的、行政诉讼标的之程序功能、行政诉讼标的与相关诉讼法概念等。
-
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王娣 ,纪格非 ,孙邦清 著本教材是“中国政法大学案例研习系列教材”之一,读者是法学本科生,主要用于满足本科生教学、课下复习以及学期考试等需要。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针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特点,坚持理论和实务并重,具有前沿性、实务性和体例上的创新性等突出特点。1.前沿性。本教材的撰写恰好是在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颁布之后进行的。教材及时而全面地反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2年8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所涉及的60个条文、90多处内容,包括新增加的诚实信用原则、公益诉讼、第三人撤销之诉、非诉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以及实现担保物权程序等新制度。2.实务性。本书编写的逻辑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出发,提供规范的案例分析报告,同时对案例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便于读者理解。3.体例上的创新性。本书在每章案例之前设置了“本章知识概要”,对本章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每章后设置了“拓展案例”,包括基本案情、法律问题和重点提示等内容,以方便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研习。
-
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刘玫 ,洪道德 著刑事诉讼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一,是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所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刑事诉讼法的正确运用,既能有效打击刑事犯罪,又能规范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体现司法的公平与正义。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刑事诉讼法》再次进行了修改,并已于2013年1月1日生效实施。本书采用案例的形式对《刑事诉讼法》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 目的使读者在案例情景中正确理解与运用刑事诉讼法,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本书大多采用真实案例,分别取材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司法判例和权威期刊、网络等,力求以鲜活案例反映当下社会关注度高的重大热点刑事诉讼问题,突出刑事诉讼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出于对案例素材来源的尊重,本书并未对全书案例的语言及内容进行统一修改,读者在阅读中难免会感觉风格不统一,特此说明。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立法修改,本书选取的案例绝大多数发生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生效实施之前。为此,在相关案例的解析中,作者采用通过新旧法律法规对比的方式来解释和分析刑事诉讼相关制度,以方便读者研习。 本书在力求满足法学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刑事诉讼法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为司法实务部门办理案件提供参考,亦可成为对刑事诉讼法有兴趣的广大公众学习法律知识的读物。
-
证据法论占善刚 ,刘显鹏 著证据法,是通过一定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用于调整诉讼中证据调查和运用的规范的总称。其一方面涵盖对证据能力、证据力、证明对象、证明标准及证明责任等理论层面问题的明确,另一方面亦包纳对取证、举证、质证及认证等操作层面问题的规制。其既包含程序法中的相关规则,亦囊括实体法中的有关规范。
-
民事诉讼实务与操作姚淑媛 ,冯军 编《民事诉讼实务与操作/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法律系列》适用于法律事务、法律文秘等专业及实习律师。全书分为实务编和操作编两部分,按照民事诉讼工作任务与诉讼流程设计10个实训项目,即接受委托、原告起诉、法院立案、被告应诉、开庭审理、提起上诉、二审程序、申请执行、申请再审、案卷归档,由诉讼各阶段的专项训练到综合训练,循序渐进,可操作性强,侧重技能培养。《民事诉讼实务与操作/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法律系列》所选实训案例均为实案,避免内容空洞不切实际,针对各诉讼阶段编写了实务操作步骤,便于指导学生进行诉讼实训,选材全面,涉及各类常见民事纠纷,重在培养学生应诉能力、整体案件分析判断能力、开庭审理操作能力和终审案件处置能力。《民事诉讼实务与操作/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法律系列》符合法律职业教育思想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是在掌握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训练民事诉讼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