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
-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比较研究吴应甲 著《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比较研究》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试点改革的变化为引,以环境资源领域为突破点,紧紧围绕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采取案例实证研究、历史考察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力图探寻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基础,这对于当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对环保组织、环保机关和公民个人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应当发挥的作用作了前瞻性的思考。
-
民事诉讼法案例教程郑金玉 著《民事诉讼法案例教程》以国内多数高校通用教材《民事诉讼法学》的章节体例为基准,精选全新案例,服务于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目标,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案例分析能力、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民事诉讼法案例教程》共22章,精选各种配套真实案例,每个案例包括案例知识背景、案例内容、案件问题及分析思路、课堂讨论四部分内容。
-
行政诉讼法比较研究江必新 等 著本书独特之处在于以行政诉讼法所涉理论问题为比较的主线,打破了以往以国别为主线的研究范式,规避了割裂式研究的弊端,以问题为导向,具体包括行政诉讼的基本制度、基本理念、诉讼体制、基本原则、类型构造、证据制度、原告资格、第三人制度、审理模式、裁判制度、执行制度以及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的衔接等,旨在建立既能拓宽司法审查的视野、又能丰富行政法学理论,既能抓住行政诉讼法的精神内核、又能为完善行政诉讼制度提供制度选择方案的比较行政诉讼法体系。
-
刑事诉讼法易延友 著《刑事诉讼法:规则 原理 应用(第五版)》分五编。第*编导论,论述刑事诉讼法的学科属性,刑事诉讼的历史沿革、主要模式、当代理念及其基本原则。第二编总论,阐述刑事诉讼法总则规定的基本制度。第三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阐述侦查机关的基本权限、侦查中可能涉及的公民基本权利,以及对基本权利的救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四编起诉与审判,介绍从审查起诉到申诉与再审以及死刑复核在内的基本程序。第五编是执行程序与特别程序。
-
刑事诉讼法专题研究张兆松,张曙 编《刑事诉讼法专题研究/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教材》根据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我国刑事诉讼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专题研究讨论。主要内容有:1.刑事管辖制度研究。2.刑事辩护制度研究。3.附条件逮捕制度研究。4.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研究。5.刑事诉讼财产保全制度研究。6.刑事意见证据规则研究。7.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制度研究。8.刑事审判对象研究。9.刑事程序性上诉研究。10.未定罪没收程序。《刑事诉讼法专题研究/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教材》特点:关注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视角新颖。出重点,研究比较深入。紧密结合司法实际,着重解决刑事司法中的程序疑难问题。
-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学叶青 著少年强,则国强。健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体系是儿童利益原则、国家亲权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前提。在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本书立足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进程中的立法需求,集中探讨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内容,这些研究对我国今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等相关立法工作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学》依据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设计了编写体例,初步搭建了一个学科化的理论框架,即分为:绪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办案组织、未成年人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制度、未成年人刑事辩护制度、未成年人刑事侦查程序、未成年人刑事起诉程序、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未成年人刑事执行程序、未成年被害人制度和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等内容。 一方面,本书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了一些探索;另一方面,本书可以为高等政法院校独立开设新的教学科目《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学》提供可用的教材。
-
行政诉讼法学马怀德 著《行政诉讼法学》是中国政法大学组织编写的公法系列教材之一。全书系统介绍了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与理论,比较科学地处理了教材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使读者能够准确把握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全书正确处理了行政诉讼法学与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内容的关系,突出了行政诉讼制度的特殊性,重点阐述了行政诉讼的特殊制度和原理,使读者能够迅速掌握行政诉讼法的精髓。另外,全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思考题,这些内容对理解和深化已学知识有一定的启发性。全书后附有目前有效的有关行政诉讼的法律文件,方便读者结合法条学习与研究。
-
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研究韩波 著《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研究》以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为研究对象,意在破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以侵蚀生效判决既判力的方式来维护审判正当性的悖论迷局。《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将通常再审程序、案外人申请再审程序、第三人撤销之诉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程序构造来研究其结构逻辑。为全面认识我国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的价值取向、功能构造及现实状况,并探寻其完善路径,《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研究》采用价值分析、人性分析、功能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场域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面对的价值冲突、预期功能与法律规范之间的互动状态,归纳了该程序构造的特征,并提出了调整建议,如严格限制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进一步限缩再审事由、给案外人申请再审“解缚”并将第三人撤销之诉后置等。《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进一步协调民事诉讼法与司法解释之间的规范冲突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刑事和解的精神李卫红 著刑事和解,是指通过调停人使受害人和加害人直接交谈、共同协商达成经济赔偿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有利于加害人的刑事责任处置的诉讼活动,包括经济赔偿和解和刑事责任处置两个程序过程。这样,被害人在精神和物质上可以获得双重补偿,而加害人则可以赢得被害人谅解和改过自新、尽快回归社会的双重机会。刑事和解是法学界目前讨论非常热烈的一个课题,这一制度的产生有两个社会背景因素:(一)以被害人为导向的刑事保护政策思潮的勃兴,完成了从犯罪人中心主义到被害人中心主义的刑事观念和刑事政策上的转变,并直接提出了刑事和解的重要理论,为刑事和解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二)以犯罪为中心的监禁、矫正政策的失败,使得人们从监狱外去探索预防犯罪和使犯罪人复归社会的有效方法,这样,刑事和解就成为法律改革者们所推崇的一种新的社会复归措施。 刑事和解制度走出了传统上注重法律惩戒功能的藩篱,更多地将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综合治理的手段来看待,因此高度契合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这使刑事和解制度的研究在法学界成为“显学”。 本书的特色和出版价值在于,因刑事和解是刑事诉讼进行过程中的一项制度,因此以往研究刑事和解制度的主要是刑诉法等程序法学者,实体法的刑法学者较少涉足这一领域。本书作为刑事和解制度研究中为数不多的实体法学者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实体法学者功底深厚、理论体系完善的特点,从刑法实体法的角度对刑事和解制度的精神价值和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反思,特色鲜明,填补了这一制度研究中的某方面空白。
-
行政诉讼补救判决研究陈思融 著《行政诉讼补救判决研究》首先在博士论文收集的1991-2013年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补充了《行政诉讼法》修改后2015-2017年法院有关行政诉讼补救判决的案件材料,从补救判决的法律依据、基础、形式、位置以及内容等五个方面加以统计整理和法理分析,指出司法实践中适用该判决方式时存在的争议问题,充分展示出行政审判实践中“补救判决是怎样的”;其次是依据行政诉讼法理,对行政诉讼补救判决存在的正当性、功能性、请求权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补救判决的应然要求,解决了“补救判决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后,从补教判决的判决对象、适用条件以及内容三方面对这一判决形式的适用作出较为深刻的分析,同时还研究了补救教判决这一判决形式在行政协议案件中的适用,由此揭示了“补教判决应当怎么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