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
-
北京仲裁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 著本书由北京仲裁委员会组编,以关注、探讨我国仲裁制度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为宗旨,主要收录中外仲裁、调解、工程评审等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相关的民商事理论性、实践性的论文或者介绍性文章。 本辑专题为第九届“北仲杯”全国高校商事仲裁有奖征文大赛获奖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题材主要围绕送达、远程开庭、或裁或审仲裁条款、国际投资仲裁等业界广泛关注的实务问题,从程序及实体多维度就仲裁行业前沿热点进行了富有探索性的研究。这些论文充分体现了作者们独到的学术视角和活跃的学术思维。
-
我国控辩协商新论吴思远 著本书深入聚焦我国控辩协商的新发展,系统研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控辩协商的演变逻辑、实践样态、立论基础等重要问题,为推动控辩协商制度化与理性化提供了创新性的理论框架。结合多元社会科学方法与学科知识,本书尝试跳出当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的局限,从程序之外、于程序之上研究程序,为学界提供了研究制度的全新思路。本书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控辩协商”核心内涵的阐释与剖析,有助于深化对我国控辩协商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认识,提高对中国特色刑事诉讼制度的整体理解和动态把握。
-
刑事程序性辩护的有效性研究石浩旭 著本书选择刑事程序性辩护的有效性作为研究的重点。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厘清有效辩护与辩护有效性等诸多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程序性辩护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呼应“审判中心主义”司法改革对辩护制度提出的新要求,重新审视并优化整个诉讼环节中关涉程序性辩护有效性的侦查力量、控辩力量、审判力量等权力与权利配置,从而推动程序性人权的有效实现,反向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最终实现司法的公正与权威。本书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厘清有效辩护与辩护有效性等诸多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对程序性辩护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呼应“审判中心主义”司法改革对辩护制度提出的新的要求,重新审视并优化整个诉讼环节中关涉程序性辩护有效性的侦查力量、控辩力量、审判力量等权力与权利配置。
-
刑事审判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 编《刑事审判参考》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共同主办的重要刑事司法业务指导丛书。自2021年起,本丛书由最高人民法院直属出版机构——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中国审判指导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审判工作是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体负责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的审判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指导全国法院,大力开展追逃追赃相关工作,通过公开、公正的审判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的反腐决心。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能力、加强指导,刑二庭积极总结近年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的成果,特别编辑出版《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31辑(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专辑)。本专辑设置了七个栏目,划分为四大版块,即指导案例、实务总结、域外司法和相关文书。通过总结近年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的成果,以期对刑事审判实践中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经验总结,为读者提供适用指导和学习参考。
-
控辩平等论冀祥德 著本书第一版曾获第一届全国法学博士后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 木书系国内外系统研究控辩平等理论的开拓性、奠基性学术专著,不仅突破了长期以来法学界关于控辩平等原则主要是“平等武装”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平等保护”和“平等合作”的新学说,在控辩平等基础理论研究领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在划分世界刑事诉讼四次革命的理论语境下,提出了刑事诉讼发展中关于控辩平等的新时代内涵,指出平等武装、平等保护、平等对抗、平等合作之间,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控解平等理论的现代内涵一一以消解国家和个人的纠纷为总目标,以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为基本目的,控辩双方在平等武装与平等保护的前提之下,在平等的对抗与合作之中,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
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刘静坤 著本书以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为主旨,系统阐释了2010年“两个证据规定”公布以来刑事证据制度的最*发展成果,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及最*人民法院庭审实质化改革的“三项规程”等改革文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 本书从证据风险这一全新视角,结合审判实践和典型实例,对证据裁判、非法证据排除、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和各类证据规则的司法适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证据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诉与非诉张德美 著本书包括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古代部分主要探讨中国传统诉讼制度的特征,首先从六个方面对传统诉讼制度进行总体概括。之后分别以秦汉时期诏狱及宋代州级审判为例考察中国古代诉讼的特殊程序和一般程序,最后考察明清时期诉讼之外的纠纷解决办法,包括协商、调解和民间裁决。近现代部分首先探讨近代司法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之后以清末提法使制度作为考察近代司法改革的一个例证。再后考察近代司法改革过程中在某些僵化思维的制约下,人们对传统诉讼外纠纷解决方法的认识和传承,以及在这种僵化思维模式影响下,当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本书将尝试提出摆脱上述困境的方法。
-
民事诉讼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研究黄毅 著本书从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的基础理论出发,沿着庭前阶段当事人具体化义务——庭审对抗中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庭审后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的逻辑脉络展开论证。其中,庭前阶段当事人具体化义务主要论述起诉状中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证据目录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管辖理由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答辩状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逾期举证理由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庭前会议视角下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等当事人在正式庭审开始前所涉及的具体化义务;庭审对抗中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主要论述主张具体化义务、附理由抗辩的具体化义务等庭审对抗中涉及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庭审后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主要论述法庭辩论终结后书面辩论的规制、变更诉讼请求的时间规制等涉及当事人庭审后行为的具体化义务。本书以当事人经历民事诉讼程序各阶段的时间顺序为论述逻辑,力求为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的体系建构提出合理建议。
-
刑事诉讼法律责任研究兰跃军 著本书系统研究违反刑事诉讼法规范的不利后果,即刑事诉讼法律责任。分别从法理基础、形式构造、具体形态和追究机制四个方面,研究解决刑事诉讼法律责任的四个基本问题。它通过研究构建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完善刑事诉讼法律责任理论体系,明确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各种程序违法行为的诉讼法律责任,让刑事诉讼法“长出牙齿”,树立“任何人不能从其违法行为中受益”的理念,从而在刑事诉讼范围内以程序的方式解决各种程序违法行为,完善我国诉讼法律责任体系和法律责任体系,维护刑事诉讼程序尊严,实现刑事诉讼程序自治,有效防范冤假错案。
-
民事诉讼证据裁判规则1李明 编《民事诉讼证据裁判规则(一)》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理论研究会及其分会借助大数据检索平台,形成同类案件大数据报告,为使用者提供 同类案件裁判全景;从检索到的海量类案中,挑选可索引的、优秀的例案,为使用者提供法律适用参考,增加裁判信心,提高裁判公信;从例案中提炼出同类案件的裁判规则,分析裁判规则提要,提供给使用者参考,帮助法官直接参考从这些好判决中提炼、固化的裁判规则。本书对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适用疑点难点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对于民事诉讼证据的统一法律适用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