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
-
中国涉外商事审判研究郑鄂 编《中国涉外商事审判研究(第三辑)》是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丛书之一,是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涉外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的成果集成。全国专家学者和法官对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法律问题深入思考钻研,作为研究当前涉外商事审判理论和实务前沿问题的最新资料,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国际商法施新华 著《国际商法/高等院校“十二五”应用型规划教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际商法的学习,让读者对国际商事法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贸易惯例中相关商事问题的规定作一个简单的对比,了解各主要国家的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对同一个商事问题的不同规定,初步养成用差异性思维和法律视角去分析国际商事问题,为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等相关行业的工作奠定基础,也为国际商法的研究提供思路。
-
消费者保护法李昌麟,许明月 著2013年10月25日,第1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对该对该法进行第二次修改。其补充、修改了大量法律条文,内容涉及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各个方面。为了及时、全面地反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的情况,本书随之进行第四次全面修订。此番修订以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依据,修订内容涉及消费者保护法基本原则以及消费者保护的各项制度,修订过程中还尽可能地吸收了消费者保护法理论研究比较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四版修订维持了本书第三版的基本结构,但为使本书体系尽可能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持一致,对第三版中的第十一章“消费者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和第十二章“消费者争议”在本书中的位置进行了对调。修订过程中还对以前版本中存在的一些过时的或不适当的提法、不够准确的表述等,作了必要的调整。
-
中国商法年刊王保树 编《中国商法年刊》(2014年)是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其主要内容是2013年商法学研究的综述和2014年在上海召开的学术年会的论文。2014年的学术议题是“市场决定作用的商法机制”,重点讨论了“资本制度改革与公司法完善”、“证券法修改与期货法制订”、“自由贸易区的商法制度变革”、“资产管理与信托法制”。《中国商法年刊》(2014年)收录的论文都是以上述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反映了商法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为商法的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商事立法、司法和其他相关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
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唐涛 著当前,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新环境、大数据处理的新挑战、提高治理能力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现网络舆情的新特征,持续探索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不断认识互联网规律,发现网络社会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推动网络强国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信息社会研究丛书: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正是沿着这样的思想脉络,从分析网络舆情新特征开始,观察网络舆情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所在,从系统治理理论切入,构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框架。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诠释河山 著本书作者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本书以其亲身经历记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孕育与诞生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本书详尽地记载了惩罚性赔偿理论的提出及其在我国法律中的发展本书历史性地记录了我国消费者保护运动中涌出的诸多著名精典案例,道出许多不为知晓的背后情节。本书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条文做了学理解读,益于读者准确掌握法条含义。
-
商法基础理论体系研究童列春 著商法是独立的学科,商法调整商事关系,它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制度规则。《商法基础理论体系研究》作者童列春探究了我国民商合一前见与私法理论悬疑、民法与商法的区别、商事组织中的权力机制,分析了商主体制度一般理论、商事运行制度一般理论、商事运行的典型形式和商事责任等商事基本理论问题。
-
国际商法论丛沈四宝,王军 编《国际商法论丛》第13卷共16篇文章,内容涉及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环境法、国际贸易法、国际反垄断法、国际知识产权法等领域。《国际商法论丛》在谋求变革的同时注重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关注最新研究成果,既欢迎名家赐稿,也乐于为学界新秀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
-
国际商法张孟才,孟祥铭 编本书在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法律实践和新的国际商事规则变化的基础上,对第1版的案例和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本书针对目前一些国际商事活动的新特点,介绍了国际商事实务中经常要接触到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实现了知识和应用的有机统一;本书所介绍的法律包括合同法、买卖法、代理法、票据法、产品责任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商事仲裁法,既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又注重内容的新颖性。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民间信仰社会治理研究王东 著民间信仰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一种存在于非官方社会层面的、信众人数最多的、崇拜各种民间神灵的信仰形态。在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社会共同信仰缺失、社会核心价值观亟待重建,另一方面民间信仰迅速复兴、日益活跃。民间信仰兼具宗教和民俗双重特性,既有凝聚社会心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积极功用,又有迟滞社会进步、影响社会稳定等潜在风险,加之民间信仰的非制度性,目前其居于管理的灰色地带,这都对转型期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治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是多元治理。民间信仰作为民间社会的精神建构,与社会结构共生同构,与大众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与社会治理天然契合,在社会整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中不可忽视的一元。如何在政府主导下,正确看待和引导民间信仰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正能量,减少负效应,是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课题,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社会成功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民间信仰社会治理研究》围绕这_课题,有别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从社会治理的视角,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运用社会治理理论对民间信仰的本质和特性、与社会治理的契合性及作用机制进行定性分析;其次,在国内首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思维和方法,对冀南地区民间信仰进行5100个样本的抽样调查,并建立民间信仰网络模型,用数学方法对其群体网络结构及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信众情况、活动规律、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从社会治理视角,在理性评估民间信仰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民间信仰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设计和政府对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策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民间信仰社会治理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相关部门理性认识民间信仰、测度民间信仰与社会稳定系统的关系、引导民间信仰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政策参考,为社会转型期正确处理民间信仰事务、创建社会治理新机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