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
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于志刚 著《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第二版)》第一版2003年出版,是我国首部专门研究网络犯罪和信息时代刑法更新的专著,具有开创性,是研究网络社会、网络犯罪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为后续的一系列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举措提供了理论支持。作为国内首部研究网络空间中刑法理论的专著,本书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并且受到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的普遍认可,显现了重大的实践价值。本书在2004年获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2006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获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5年获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尽管本书理论当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但鉴于信息时代的迅速到来,十余年来,无论是虚拟犯罪形态还是刑事法律规则,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书虽然在基础理论和核心观点层面依然适用于当前社会,但在具体问题论证和规范性分析层面,确实有着再次修正更新的需求。入选“社科文献学术文库”后,作者对本书进行了大幅修正,吸收并反映了当前网络犯罪的新发展,是作者关于网络犯罪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
情节犯研究李翔 著情节犯是中国刑法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情节犯,对于完善刑法犯罪形态论、促进刑事立法司法、推动正确对待情节的功能与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情节犯是基于对现实的关注而诞生的一种犯罪类型,作者立足并反馈立法司法实践,在比较、分析中外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刑事司法实践,从实体与程序、定罪与量刑、意义与价值、功能与构成、形态与关系等不同的角度对情节犯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融入对实践的思考。情节犯法治论、情节犯价值论以及针对情节犯的立法司法完善等问题的研究,都颇有创新之处。该书是国内首次全面系统论述情节犯问题的专著。作者以小见大的研究范式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一种“小”的犯罪类型作为研究视角,着眼于“大”的制度的构建。作者充分注意到了刑事法学科的前沿问题,尤其文中对情节犯立法价值和司法价值二元保护的分析更是回答了当前刑事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情节犯设置是刑事立法制度与恢复性司法的价值理念在刑事法律领域中的契合,强调刑事法治领域的人文关怀,为中国刑事法治现代化论述了制度上的可能性。作者提出,情节犯的设置为我国刑法所特有,同时也是对刑法学的历史性贡献。
-
88种职务犯罪追诉标准本书编写组 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的国家监察委员会管辖规定,明确了监察委员会对职务犯罪案件的管辖范围。为帮助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理解监察法精神,正确贯彻落实规定,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司法解释等相关规定,整理了88种职务犯罪的追诉标准,对尚未有具体追诉标准的罪名提出了参考意见,编写了本书。本书从贪污贿赂犯罪、滥用职权犯罪、玩忽职守犯罪、徇私舞弊犯罪、重大责任事故犯罪、公职人员其他犯罪等六个方面对88种职务犯罪追诉标准进行了汇总梳理,列出了职务犯罪追诉的法律依据,摘编了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既为纪检监察机关履职提供参考,也是广大公职人员学习的有益辅导。
-
侦查中电子数据取证李双其,林伟 著《侦查中电子数据取证》内容简介:开展侦查活动中,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案件,几乎都要面对、处理电子数据。合法科学处理电子数据应成为侦查人员的一种基本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路,本书立足于侦查,以侦查人员如何合法科学处理电子数据为研究视角,把侦查人员如何合法科学地处理电子数据取证作为论述的重点。同时,鉴于现有大多数侦查人员的知识结构,本书尽量将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单化,尽量将复杂的技术问题进行具有可操作性论述,让侦查人员在学习中能够尽快明确电子数据取证相关知识、尽快初步掌握电子数据取证技能、能力。本书主要包括十部分内容:电子数据及取证概述,电子数据的法律地位、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电子数据取证工具,侦查中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侦查中计算机数据的收集提取,侦查中移动终端数据的收集提取,侦查中视频数据的收集提取,侦查中其他常见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电子数据的鉴定与检验,电子数据的移送展示与审查判断。
-
我与刑法七十年高铭暄,傅跃建(整理) 著《我与刑法七十年》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高铭暄先生与刑法结缘七十周年的访谈录,全景展示了高铭暄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为新中国刑法学事业和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多彩学术生涯。学术泰斗的人格魅力和一代宗师的学术风范,从中可见一斑。 其中揭示的许多刑事立法背景,重大法律的出台经过、学术争议的焦点、研究成果的产生、学术同仁的友谊、师生的情感、国际学术交流的由来、学术组织的沿革发展等情况大多鲜为人知,是研习和了解我国刑法不可多得的资料。附录的“我的学生生涯”记录了高铭暄先生从一个东海旁的小渔村,走进全国zu1高学府,走向zu1高法律殿堂的奋斗经历,情感真切,生动有趣。
-
刑事事务国际司法协助法周维明 译,刘代华 校本书为德国1982年通过、2015年新修订的《刑事案件国际司法协助法》的介绍与译文。自2014年起,我国先后启动了“猎狐行动”与“天网行动”,标志着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刑事司法协助体系不完善、我国法律与他国法律制度的差异以及与国际公约确定的标准存在差距等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引渡请求等被外国拖延、搁置甚或拒绝,引渡成本高昂,耗费时间太长,成功率不高等种种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追逃的效果。由于对境外特别是欧美的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缺乏深入的了解,我国办案机关在从事刑事司法协助时也往往困难重重。而国内刑事法学界,限于国外引渡以及刑事司法协助制度资料的缺乏,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是举步维艰。因此,高质量地翻译国外的刑事司法协助法律,为理论与实践部门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
刑法知识的更新与增长于改之 著西原春夫先生是日本著名刑法学家,早稻田大学前校长。自1988年西原春夫先生首开中日刑事法交流之先河,至今已届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中日刑事法学界通过会议研讨、人才培养等方式,不仅加深了中日刑法学的交流,而且结下了深厚情谊,值此中日刑事法学友好交流三十年之际,欣逢西原春夫先生九十华诞,受惠于中日刑事法学交流的中方学者,围绕刑法学中的一些基础和前沿问题进行研究,编辑出版了本文集。文集共分为“刑法立法论与解释论”“刑法总论”“刑法分论”三部分,共收录了二十五篇文章,是我国著名刑法学者在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汇集,对该领域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走向哲学的刑法学陈兴良 著《走向哲学的刑法学》一书系陈兴良教授自选集第一卷,本书以刑法哲学为言说主题,以论文的形式对刑法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阐述。本书采用了社科法学的研究方法,对刑法的人性基础和价值构造作了具有新意的探讨和分析,尤其是对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这两个刑法的基本原则,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展开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拓展刑法的理论基础和学术资源具有重大的意义。本书汇集了陈兴良教授在刑法哲学三部曲《刑法哲学》《刑法的人性基础》和《刑法的价值构造》中的学术精华,有助于领会和掌握刑法哲学的思想和观念。
-
走向教义的刑法学陈兴良 著《走向教义的刑法学》是陈兴良教授自选集的第三卷,本书以刑法教义为言说主题,体现了陈兴良教授从规范刑法学过渡到刑法教义学以后,在刑法教义学领域取得的新成果。随着德日刑法知识的引入,我国刑法学在消化德日刑法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开始本土化的学术进程。陈兴良教授在2010年出版的《教义刑法学》一书,采用教义学方法,对刑法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于我国刑法教义学的发展具有推动和促进的功效。例如,对刑法教义学方法论探讨的专题、对刑法知识论探讨的专题和对刑法教义学具体适用探讨的专题,都反映了刑法教义学独特的学术魅力。本书汇集了陈兴良教授在教义刑法学领域的主要成果,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刑法教义学的知识和方法。
-
走向规范的刑法学陈兴良 著《走向规范的刑法学》以刑法规范为言说主题,反映了在1997年刑法修订以后,陈兴良教授从刑法哲学的研究路径向规范刑法学的研究路径的转型。随着1997年刑法修订的完成,我国刑法学结束了以立法为中心的研究阶段,转向以司法为中心的研究阶段,由此开启了规范刑法学的理论发展向度。陈兴良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以刑法评注为内容的《刑法疏议》一书,表明其从形而上的刑法哲学研究向形而下的规范刑法学研究的转向。而在2000年出版的《本体刑法学》一书是陈兴良教授以刑法规范为中心的刑法学研究的代表作。本书汇集了陈兴良教授在规范刑法学领域的主要成果,有助于理解和掌握规范刑法学的范畴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