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
中国劳教所现代化建设待定暂缺简介...
-
国际刑法与国际犯罪专题探索赵秉志,陈弘毅主编本书内容不仅国刑法领域基本理论问题,并积极关注国刑事司法实务问题,并且针对目前国际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着力探讨恐怖主义犯罪、洗钱等具体国际犯罪。
-
犯罪学要论张旭著[编辑推荐]犯罪是人类社会的痼疾,它不仅腐蚀社会的肌体,而且严重侵犯人权。本书作者侧重犯罪原因的研究,力求解释犯罪因素理论,在把握犯罪原因作用机制系统论的犯罪原因上,通过对犯罪现象、犯罪类型的分析、提出了“犯罪原因一体论”的观点,将触发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探讨与特定类型犯罪相结合,从确定犯罪预防体系的超前性、对应性和复合性三个基本点出发,运用刑事预防与社会预防、总体预防与分类预防、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以及犯罪与被害预防的关系;依据不同主体采用不同的手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将诸多的预防措施全部纳入研究的视野之中。ig">犯罪原因的探讨一直为学界所重视,工以此为中心形成各派学说。然而综观犯罪原因的探讨,基本可划归两类:一类是侧重犯罪近因的研究,力求解释直接引起犯罪的因素对犯罪的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理论;一类是侧重于理论上的抽象,从宏观上把握犯罪原因作用机制的系统论的犯罪原因论。事实上,犯罪产生原因的探讨既要关注制约整体犯罪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也必须重视引起具体犯罪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条件。犯罪是人类社会的痼疾,它不仅腐蚀社会的肌体,而且严重侵犯人权。本书作者侧重犯罪原因的研究,力求解释犯罪因素理论,在把握犯罪原因作用机制系统论的犯罪原因上,通过对犯罪现象、犯罪类型的分析、提出了“犯罪原因一体论”的观点,将触发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探讨与特定类型犯罪相结合,从确定犯罪预防体系的超前性、对应性和复合性三个基本点出发,运用刑事预防与社会预防、总体预防与分类预防、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以及犯罪与被害预防的关系;依据不同主体采用不同的手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将诸多的预防措施全部纳入研究的视野之中
-
刑法学黄京平主编内容介绍:总序人类迈进21世纪,全球性的科技革命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教育领域当然也不例外。网络教育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满希望的生命力尤为引人瞩目,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里突起的一支生力军。对于网络教育,尽管目前大家看法不尽一致,但一般认为就是利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传授和学习知识的一种全新教育方式。正如现代教育制度产生于工业社会一样,正在兴起的网络教育反映了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理念也越来越为社会接受。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之上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它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一切具有学习热情、学习能力的人敞开了受教育的大门。学校变得没有围墙,因此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适应了学习化社会里人们个性化学习、多样化学习的需要。此外,网络教育的出现对于目前仍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科技和教育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而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都取决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竞争,这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我国因此也将“科教兴国”定为长期发展的战略之一。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单靠传统高等教育手段是很困难的,而网络教育恰恰可以大有作为。网络教育利用全社会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教育部为此批准了几十所具有教育资源优势、办学条件成熟的高校开办网络教育,目前,通过网络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迅速增长,网上大学生已达上百万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增强综合国力、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场教育变革中,中国人民大学一直走在前列。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校60多年来,她秉承“永远奋进在时代前列、实事求是、兼容并蓄、服务现实、艰苦奋斗”等五大传统,发展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的著名学府。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在办好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同时,一直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不遗余力地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教育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教育发展的契机,充分意识到由此可能带来远程教育的蓬勃生机,从1997年开始网络教育的筹备和试验工作,并于1998年成立了国内第一所网络教育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已经成为国内技术手段先进、实力雄厚的网上大学。此次出版的“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编审委员会,力争在两三年内陆续推出“网上人大”财经、管理类系列教材。按照新世纪人们学习方式的变化和网络教育的特点,出版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不仅是一项创新工程,也是发展我校网络教育的基础工程。相信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的作者们,一定能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的实践经验,创造出适合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的、有较高学术水平、反映时代要求的网络教材,把正在兴起的我国网络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度。林岗2003年1月
-
刑事司法指南姜伟主编本书包括司法实务、证据运用、法律释义、疑案剖析、诉讼文书范例、问题征答几个专题。
-
刑法学齐文远,刘艺乒主编该教材依据《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教育部教学评估的需要,力求完整、准确地阐释刑法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主要贯彻刑法学通说的同时,注意介绍刑法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根据最新颁布的刑法立法修改和有关司法解释及时补充和修订了有关内容,是一本最新的刑法学教科书。全书分两编:上编为刑法总论,系统阐述刑法学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总则的规范;下编为刑法各论,按照《刑法》分则编的体例论述具体犯罪的特征和刑事责任。该教材主要面向本科生教育,也可作为各类法律专业成人教育的用书和参加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教材用书。
-
扰乱市场秩序罪黄京平主编本书为《最新刑法典分则实用丛书》修订版的其中一本,作者对关于扰乱市场秩序罪中的一些新罪名作了修改,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许永强著被害人的理论问题不但涉及涵盖犯罪学、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等在内的整个刑事法学,而且还贯穿于刑事法治动态的全过程。长期以来,整个刑事法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从犯罪人(加害方)的角度出发的,很少从被害人(受害方)的视角去考察。犯罪数量的持续增长从一定程度上讲,表明了以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为中心的刑事政策和刑事法学理论的失误。毋庸讳言,从被害和被害人的视角分析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刑事法研究的发展趋势,此种研究方法将对传统的型事法理论形成强大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刑事法理论进行深刻的反思。被害人的法律地位和保护救助问题是当前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刑法学、犯罪学、刑事诉讼法学等都对此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之成为了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被害人学理论的迅猛发展首先使整个刑事法学的基石——传统的犯罪概念产生了动摇,即犯罪不再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整个统治关系的斗争或曰对国家公权的侵害,而且也是对被害人个体的侵害或曰对私权的侵犯,应当凸显法律对个人尊严和人权的保护,这亦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同时,对刑事法学的其他理论也产生了连销反应。等等
-
经济犯罪名案精析王明,李振奇,谭京生主编收入本系列丛书的是刑事名案,我想对这里的名案略作说明。名案者,著名之案也。案之著名,原因无非有三:一是案件之被告人著名,例如成克杰受贿案、李纪周受贿案等;二是案情著名,例如黑哨案、黑熊案等;三是案件定性复杂涉及一些重大刑法理论问题,因而著名;一来说,—社会关注的往往是前两种名案。确实,近年以来,北京市三级法院审理了不少此类名案。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第三类名案,‘这些案件在刑事审判中具有重大影响,对于刑法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称之为名案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收入本系列丛书的大部分是这个意义上的名案,因而是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 本系列丛书木是对这些案件审理过程的简单展杀或资料汇编,而是对这些案件涉及的相关蝗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就是本丛书之所谓精析的蕴含之所在。首先,由于这些(名)案件,或者曾经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或者涉及某些刑法理论问题,因而它们不同于一般的刑事案件。在审理这些案件的时候,法官予以格外的重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些案件的处理结果,可以说是法官智慧的结晶。-因此,对这些案件加以研究,是对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提升刑事审判水平是具有重要意义66。其次,我国虽然不是一个判例法国家,但先前的权威判例,对于此后的刑事审判无疑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而上级法院的判决对于下级法院还具有‘定的制约性。收入本系列丛书的(名)案件之判决结果,都是经过法官深思熟虑的,对于以后审理同类案件具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案件的判决结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判例作用。第三;:这些(名)案件及其判决蛄论对于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我国妁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与司法实践之间往往存在着严重脱节,而现在这种脱节正在逐渐弥合。一方面,法官对于法学理论的欲求来越高,尤其是随着一大批高学历、高学位的法官的成长;将法学理论知识直接适用于审判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在法学教育宁引A判例教学法和在法学研究中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法学理论工作者对于司法实践也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广本系列丛书的出版,不仅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而且也为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司法素材,因而具有推动作用。
-
为废除死刑而战(法)罗贝尔·巴丹戴尔(Robert Badinter)著;罗结珍,赵海峰译任何一位坐下来阅读本书的人,都将为本书的故事所深深地吸引。本书作者具有三重身份及人格特征:1. 律师,辩护律师,民事案件大大超过刑事案件,然而却因数起对轰动全国的死刑案件的辩护而蜚声全国。2. 司法部长,由于他在律师方面的杰出成就和才干,以及他广博的法学知识,在密特朗担任总统期间,两度出任司法部长。3. 巴黎大学的法学教授。然而当他站在辩护席上的时候,他由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变成一个激情澎湃的辩护律师。直至最后,他站在国民议会的辩论席上,这时,他是作为共和国的司法部长。法国是一个标榜自由、民主与博爱的国家,然而,当禁止对犯人包括未成年犯人实施死刑的条款已经被写入《欧洲人权公约》很多年时,法国仍然是西欧唯一一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作者所投入的事业是从为一个个死刑犯进行辩护,直至在法国的刑法典里消除死刑条款的事业。这一事业注定要遇到极大的阻力,然而也为作者的职业生涯和本书增添了无数扣人心弦、险象环生的故事——人命关天的刑事案件、扑朔迷离的调查取证、 阻力重重的辩护之路、宣判死刑、上诉、撤消原判、总统特赦、总统竞选、总统组阁、出任部长、提出议案、国民议会辩论、参议院通宵达旦的白热化的辩论和表决……本书是律师、司法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的最佳业余读物,读者不仅能被作者波澜起伏的职业生涯所吸引,更会为他执着的奋斗精神和激情所感染。而且,完全不同于以往严谨枯燥的法学专著或者晦涩难懂的翻译作品,这本由外语学院和旅欧专家翻译出来的通畅之作,会使读者感到阅读的极大乐趣,相信会使读者伏案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