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
国际区际刑法问题探索赵秉志主编;张智辉等撰稿《当代刑法理论探索》一书共四卷:第一卷为《刑法基础理论探索》,对属于刑法与刑法学全局的基础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新颖的探讨;第二卷为《犯罪总论问题探索》,对犯罪论的诸多原理性课题加以研讨;第三卷为《刑罚总论问题探索》,对涉及刑罚价值,刑种与刑罚制度的主要课题予以研究;第四卷为《国际区际刑法问题探索》,对当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关注较少的国际刑法与区际刑法中的若干重大基本课题进行了有见地的研究。本书内容主要有第四十五章国际刑法的基本问题;第四十六章国际犯罪国内立法的基础理论问题;第四十七章刑事管辖权问题;第四十八章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惩治;第四十九章酷刑罪;第五十章个人国际刑事责任问题;第五十一章国际人权与死刑;第五十二章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第五十三章引渡原则;第五十四章引渡制度;第五十五章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及其刑事管辖权;第五十六章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理性基础;第五十七章中国内地与港澳特别行政区行使管辖权的合理划分。第五十八章中国内地与港、澳特别行政区建立刑事司法互助关系的有关问题;第五十九章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协议的签订问题。
-
医疗事故处理解析睢素丽,单国军编著《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颁布实施。它既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还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行政法规。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更好地实施这一条例,一方面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领会其精神,另一方面则要立足实际,研究、解决条例在实施中已经遇到和将要遇到的各类问题。本书的写作正是针对这两个方面,服务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医疗事故的处理。本书对医疗事故处理中常见的和疑难的100多个法律问题,作了归纳整理,对常见问题作了解答,对疑难问题作了研讨分析。为了使读者更有兴趣和更深入了解相关问题,作者还收集了约20个实际案例并进行了分析。最后,为了读者方便查找,本书还收集了十几个相关的法律法规。本书写作力求文字简练流畅,内容务实生动,分析清晰明白,理论平易深入,以利于读者强化理解,明确操作,提升法理。本书旨在为普通读者、法律爱好者以及法律与医疗领域的实务工作人士与教学科研人士提供医疗事故处理方面的学习、阅读与参考资料。
-
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赵秉志,张军主编;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编内容介绍:刑法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为各项刑法制度的完备提供理论支持,因而是刑事法治进步的基础。在我国法学的发展历程中,刑法学科起步较早、成果显著,率先完成了学科体系的建设,为我国刑法立法、刑事司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全面践行法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中,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肩负着刑事法治建设的重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作为从事刑法理论与实务研究的全国性学术研究团体,本着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学理论体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服务的宗旨,自成立至今20年间,始终密切联系国家刑事法治进程,及时研究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拓展了刑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刑事法治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目前刑法学理论的发展与国家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刑法基础理论方面,国内的总体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距离。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我国刑法学界少有领风骚之人物,鲜有远见卓识之理论。这种现状与我国刑法学基础理论相对薄弱有关,从而制约了整个刑法学科的飞速发展。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在继续发扬刑法学研究会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发挥研究会的“龙头”作用,对刑法学年会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加强刑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新一届理事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刑法学研究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议题中刑法基础理论问题即为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2003年学术研讨会又将刑法解释问题研究作为主要议题。刑法学研究会希望,通过对刑法基础理论问题的逐步系统研讨,大力深化我国理论刑法学的研究,以此带动刑法学科的整体发展。社会现实重大问题,历来是刑法学研究会关注的重点。2003年刑法学年会选择五个方面的刑法实务问题进行探讨:(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产权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也日益成为违法犯罪分子关注的焦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在我国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在理论上和实务中都还存在不少难题,因而本次年会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纳入研究范围,以期有效地惩治与防范此类犯罪,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二)金融诈骗、合同诈骗犯罪是近些年来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所在,与之相关的一些难点问题长期困扰着司法实务界。刑法学研究会虽在以往年会中也组织进行了集中研讨,但是随着犯罪形势的变化,一些新问题亟须在理论上加以澄清,因而本次年会将之列入,以期更加深入地研究相关理论与实务问题。(三)2003年4月—6月,“非典”疫情肆虐华夏,在防治疫情过程中,如何妥当地利用法律手段尤其是刑罚手段,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焦点。鉴于人们对“非典”的认识仍然有限,“非典”或类似疫情仍有可能再发生,2003年年会将“妨害公共卫生相关犯罪研究”作为当前刑事法治重要议题之一,以全面检讨我国现行的妨害公共卫生犯罪的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为完善刑法,正确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出理论建议。(四)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尤其在观念层面遗毒更深,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保护与社会经济变化并不相称。本次研讨会将“公有、非公有经济刑法平等保护研究”作为一个重要议题提出,其目的也是希望集中全国刑法学界的智慧,为解决非公有制刑法保护的问题出谋划策。(五)1983年至今,我国先后开展了三次“严打”专项斗争,“严打”整治的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何正确看待、总结、反思“严打”所体现的刑事政策,正确看待“严打”的成绩与问题,总结经验,制定并实施更为科学的刑事政策,是当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次研讨会将“1983年以来我国刑事法治与刑事政策的回顾与研究”作为议题之一,希望通过对近20年国家刑事政策的发展变化进行理论总结,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国家刑事政策的科学化。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将于2003年10月9日—12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与往届不同的是,本次研讨会论文集在研讨会召开之前即已出版。这项论文集出版制度的改革设想,得到了中国法学会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会前出版论文集,不仅便于与会代表研讨和交流,同时也可以及时将研讨会学术成果推向广大读者,便于学界和实务界了解研讨内容。至2003年研讨会论文最后截止日(2003年9月10日),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12篇,除其中12篇因题目与研讨会议题不符外,其余全部被收入文集中。如此编辑方式,符合学术研讨会编辑文集的惯例,也有利于推动研讨会的整体水平。在编辑过程中,除对个别论文中文字、注释错漏或不合要求处进行删改外,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提交论文的全貌。按照研讨会议题的安排,2003年度的论文集共分为两卷:第一卷为刑法解释问题研究,共收入74篇论文;第二卷为刑法实务问题研究,共收入126篇论文,又根据篇幅分为上、下两册。本论文集由主持2003年年会的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教授和司法部副部长张军教授担任主编,由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暨常务副秘书长卢建平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马长生教授担任副主编。编辑部成员为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刘志伟副教授、时延安博士、阴建峰博士、王秀梅副教授以及博士生廖万里。感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对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从而使本文集得以及时而高质量地问世。对于编辑同志的辛苦劳动,谨致以崇高的敬意。赵秉志张军2003年9月于北京
-
危害税收征管罪曹康,黄河主编本书以新刑法典分则为选题范围,在尊重刑法典分则逻辑结构与编排序的基础上,介绍了危害税收征管罪概述,偷税罪,抗税罪等。
-
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赵秉志主编;高铭暄[等]撰稿《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创立的目的,宏观而言,就是大力推进中国刑事法治的进步,微观而言,就是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执行领域中促进刑事法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因而关注刑事法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解决建设和完善刑事法治进程中的难题,是本系列报告最为鲜明的特色。本书2003年卷(分为上、下册)收集了本年度向中央政法机关及有关部委报送的24篇研究咨询报告,涉及刑事立法、司法、刑罚执行,荟萃了有关中国刑事法、中国区际刑事法、国际刑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宏观到微观,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兼容。提出了诸多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路径。
-
贪污贿赂犯罪疑难问题学理与判解孙国祥著本书以现行的刑事立法、立法和司法解释为依据,结合典型案例,对贪污贿赂犯罪认定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
-
中小学生被害人研究王大伟著中 文 摘 要1.本议政提出一个研究的崭新领域:中小学生被害人研究。这是教育领域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它既是学校、家长与社会关注的焦点,又是学校教育研究的盲区,理论的处女地。教育学应对其传统的功能进行反思,准确地把握定位,从教育与社会、治安、生活等侧面,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与提供自我保护的技能。2.本文以整体分析理论、成因条件理论、预防控制理论三朋理论为写作的理论起点。整体分析理论以被害人太极论为核心,以中小学生被害人理论研究模式为写作的理论框架。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和谐,它具体体现在古代哲学的太极论理论中。阴与阳提示宇宙间运动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运动包容、渗透转化。在中小学生被害人研究中,无数矛盾交织:罪与非罪、被害人与加害人、打击与防范。无数运动转化:被害人与加害人的角色转化、常规文化与犯罪亚文化的渗透交融。以运动和谐的理念观察这些矛盾与运动,变化规律一目了然。被害人太极论是本文的理论总支点。3.中学生被害人理论研究模式是写作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模式由有以下五个要素构成:(1)犯罪侵害的被害方;(2)犯罪侵害的行为。(3)犯罪侵害的加害方;(4)犯罪侵害的规律;(5)犯罪侵害的预防。了解犯罪侵害的规律,建立犯罪侵害的预防与救助体系,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而学生积极参与、自助自救尤为重要。4.犯罪成因的层级理论(犯罪八卦论)。青少年犯罪成因层级理论模式把各种犯罪成因系统化、体系化、层级化,使各种理论在成因体系中占有归属层级。层级模式体系由两个子系统构成,即社会震荡与个人失衡。社会震荡包括三个层次,即社会震荡源导致社会平衡的破坏(平衡与失衡);社会生态(平衡与失衡);社会道德规范(平衡与失衡)。个人推移理论模式也包括三个层次,即个人小社会环境(平衡与失衡)。两个子系统,共有六个层次,共同构成层级模式。由于该模式受到中国感化哲学的启迪,又叫做犯罪八卦论。5.预防控制理论:宏观不易防理论与微观可防理论。宏观不易防理论: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犯罪,犯罪量是守恒的。发案高峰是社会震荡的结果,从宏观而言,防范工作不能改变政治经济的大背景,犯罪升降的宏观趋势就不可能根本改变。微观可防理论:个体学生、局部单位,可以通过控制易导致犯罪条件,控制与预防犯罪。从理论上讲,任何微观犯罪侵害都是可以控制和防范的。6.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揭示中小学生被犯罪侵害的触目惊心的现状。近一半的学生遭受过别人的威胁、打骂等侵害,1/3的学生遭受过勒索钱财的侵害。但是绝大部分中小学生不敢告诉父母,这使得案件在校园内泛滥成灾,却又十分隐蔽。侵害规律呈现侵害的性别聚集,侵害的地域递增与侵害的家庭差异性。我国中小学生对犯罪侵害的反应令人担忧。在面对侵害时,大部分学生选择拼命反抗,大声呼救,这样极易激怒犯罪分子,令其突起杀心。中小学教师对有关法律知之甚少,仅有1%的教师知道《刑法》。7.关注校园内的犯罪人。警惕教师犯罪人,警惕教室、校园内的犯罪聚集性。警惕性和信任与熟悉成反比。教师犯罪呈现隐蔽性、长期性、中和性、恶劣性与广泛性的特征。法律知识的荒漠化、校园内犯罪情景的多元化、传统理念的合理化,是滋生教师犯罪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犯罪是申小学生被害的主要因素。人们通常认为犯罪人与被害人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而本文认为,在大量的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中,申小学生被害人常常漂移到犯罪之中。8.防范模式。从被动他救技防模式到主动自救观念模式的转变。被动他救技防模式:传统观念认为警察是打击犯罪的主力军,中小学生在预防犯罪的过程申处于被动地位。中小学生在遭受侵害时不能自助自救,坐以待毙。过于相信技术防范,轻视观念预防。主动自救观念模式:新的观念认为,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遏制犯罪的主力军是公众。在预防中小学生被犯罪侵害中,学校和中小学生是预防犯罪的主力军。树立自助自救的观念,对传统的观念进行批判和反思,树立:"学会与陌生人说不"、"生命第一,财产第二"等崭新观念。9.中小学生在犯罪侵害面前的无能为力与错误反应,是由于缺乏对犯罪规律性的了解。学校教育应将犯罪的时间与空间规律,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预防知识与技能纳人中小学课程。创立多种形式的宣传机制。宣传机制包括:免费宣传品与编写 《预防犯罪侵害的十万个为什么》;儿童护身符系列,包括预防犯罪侵害的玩具、警语系列与尖叫报警器等;电视、广播节目与中小学生维权网站;开展中小学生学校安全活动,包括校外安全活动与校内安全活动。建立中小学生被害救助机构,如性犯罪救助中心、离家出走学生之家;加强对申小学生被害人的法律救助与保护,制定 《末成年人犯罪被害保护法》;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进行修订,增加保护与救助中小学生被害人的内容。10.带犯罪发展论与犯罪免疫力。在现代社会中,犯罪存在的规模和数量是产生犯罪与遏制犯罪诸因素彼此作用、"形成动态恒定的结果。犯罪的产生、发展和运动有其自身规律性和法则。西方发达国家犯罪巴达800件/万人,没有回落的迹象。犯罪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大背景决定的,不依警察的意志为转移。尽管社会存在着犯罪,"但整个社会还要发展,不可能等消灭了犯罪再发展,只能带犯罪发展。中小学生不可能躲迸世外桃源,躲避犯罪侵害,而应直面犯罪。中小学生被犯罪侵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犯罪的免疫力。在可控条件下让中小学生适当了解一些校园暴力信息,对形成犯罪免疫力有一定的促迸作用。了解预防知识,掌握防范对策。就如同种牛痘一样,感染一点病毒,激活全身免疫力,树立主动自救与观念防范的意识。
-
危害国家安全罪于志刚主编本书以新刑法典分则为选题范围,在尊重刑法典分则逻辑结构与编排序的基础上,介绍了危害国家安全罪的产生和演变,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等。
-
侵犯财产罪赵秉志...
-
毒品犯罪赵秉志,于志刚著现代化的国家是法治国家。现代文明的社会是法治社会。中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及其贯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毋庸置疑,现代刑事法治在现代化法治国家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而刑事法律学科也相应地为国家所重视,成为公认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发展、繁荣最为显著的主要法学学科领域之一,并被首批纳入建设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之规划。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刑事法学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是以刑事法律学科为研究领域的国家重点学术研究机器人构,糸1999年12月首批建立的15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学科的部分专家学者为专职研究人员, 同时聘请国内外一些知名刑事法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中心主任为著名中青年刑法学者赵秉志教授,中心执行主任为知名中青年刑法学者卢建平教授, 中心副主任为知名中青年刑事法学者何家弘、甄贞、郑定、黄京平教授, 中心顾问为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教授暨中央政法机关几位专家型领导。在学术研究范围和布局上, 中心以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刑法学科为龙头,涵盖古今中外刑事法学之主要学科和研究领域。中心下设四个研究机构和研究方向:第一研究室以中国刑法为研究方向;第二研究室以刑事诉讼法暨刑事侦查、刑事物证技术为研究方向;第三研究室以中外刑事法律史为研究方向; 国际刑法研究所以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为主要研究方向。刑事法学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和研究队伍的合理组合,乃是中心鲜明的优势互补之特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中心应当是具有明显科研优势和特色的国家级刑事法律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经过努力使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刑事法学学术界亦享有较高声誉。为达此目标和地位, 中心要以学术研究为核心,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实行全面开放,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学术交流,引导和促进刑事法律学科的发展与完善,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名副其实的刑事法律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刑事法律科学文库”是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的主要系列著作项目,计划出版国内外刑事法律与刑事法学方面 (包括刑法、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侦查、刑事物证技术、刑事法律史等领域)的有新意、有深度、有分量的著作与译作,著译者以本中心专职、兼职研究人员为主,并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开放。 旨在繁荣、深化和开拓刑事法学领域的学术研究,积累刑事法学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提高我国刑事法学的研究水平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