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
中国刑事预审制度研究罗晖 著一、针对我国现行立法中所指的“刑事预审”与域外所称的“刑事预审”在概念上并不一致的问题,本书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对刑事预审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 二、厘清了刑事预审、刑事预审程序和刑事预审制度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并指出三者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依法准确适用。 三、明确指出刑事预审制度不仅是一种司法审查制度,而且应当是一种程序性司法审查制度。 四、在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域外司法令状制度适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步走”的方式设计了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阶段性改革方案。 五、提出了重构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整体方案,即建立一个由预审法官主导并具备程序性司法审查功能的刑事预审制度。
-
刑事审判的理念、政策与机制江必新 著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的内容之一,提出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新要求。公正司法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必要方式和检验尺度。只有确保司法公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依法治国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赖与支持。 本丛书从理念、政策、机制三个维度,结合近年来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通过理念与政策、思路与路径、方法与机制多角度、分层次,对新时代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如何确保司法公正、如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如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进行一些初步探索。
-
刑法修改理性研究黄明儒,项婷婷,王振华 等《刑法修改理性研究》尝试用理性主义重新厘定刑法的修改过程,在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实证调研法等方法厘清我国目前刑法修改、刑法修改与刑法解释的关系等内容存在的不理性因素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现实国情与刑法实践,依据理性主义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方法,以期为我国刑事法律的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
刑事法判解·第19卷陈兴良 著刑事法判解·第19卷为连续出版物为《刑事法判解》第十九卷,以专业的视角、详实的材料,诠释了QUAN WEI人士对刑事法中的核心理论及敏感话题的深刻认知。全书精心设计了本卷专题沙龙实录刑辩讲堂焦点评论实务动态判例研究法律适用活动撷英等环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刑法一本通李立众 著自2017年本书第13版出版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十)》,修订了《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新发布了19件刑法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与指导性案例。为了及时反映这些动态,对本书再次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除了增补上述内容外,还新增了近来收集到的最高人民法院及其研究室、最高人民检察院及其法律政策研究室、公安部发布的刑法规范性文件44件。此外,根据读者的要求,本次修订在附录部分恢复了第13版中被删除的刑法司法解释总名录,并且按照刑法典的顺序而不再按照年份的顺序,对其重新进行了编排,以便读者能够快速查找相关司法解释。修订后的本书能够反映当下我国刑法法规及其解释的全新面貌。 《刑法一本通(第十四版)》配套的公众号“刑法一本通”除在抢先发布本书出版后新发布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与刑法指导性案例外,借助共享技术,用户可随时在公众号中查阅刑法典、单行刑法与刑法修正案,可查阅与刑法条文相关的司法解释与规范性文件(包括各省级法院发布的立案标准、量刑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可查阅1979年刑法原文、1997年刑法原文等刑法资料,可查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性案例乃至各罪的裁判规则,还可阅读《刑法一本通》各版前言等。
-
刑法的致知陈兴良 著《刑法的致知》是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讲演集之二,偏重于对刑法的学理性探讨,在内容上可分为刑法的方法论、刑法的知识论和刑法的学术史三个部分。其中,刑法的方法论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了刑法学习的方法论、刑法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犯罪认定的方法论,其侧重于技术和技巧。相对于此,刑法的知识论则更加强调价值和规范。在刑法的学术史部分,本书对苏俄刑法学和德国刑法学进行了历史考察,涉及的刑法人物包括贝林、特拉伊宁、李斯特和罗克辛等著名学者。总体而言,本书适合作为法学专业人士的刑法进阶参考读物。
-
论刑法中的明知闻志强 著《论刑法中的“明知”》直接以刑法中的明知语词之立法选择与演变、司法适用与争议、理论共识与分歧作为研究主题,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理论研究。从刑事立法的历史沿革出发,全面厘清和归纳我国明知刑事立法的基本样态和整体面貌,结合法律文本开展立法层面的分析,同时,从比较的视角出发,介绍和评价了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关刑事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的样态,结合其成果开展学理层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刑事司法实践中明知的司法证明等问题开展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分析和研究。
-
刑事程序性法律后果研究马永平 著《刑事程序性法律后果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程序性法律后果理论的后期学说发展,如程序性责任说、程序性救济说、程序性处置说和程序性制裁说的基本观点、贡献及不足进行了比较分析,充分挖掘了程序性法律后果与程序价值、程序权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着重论证了程序性法律后果在强化程序法定、促进程序理性、维护程序安全和尊严方面的独特作用;二是深入分析了程序性违法行为的内在属性,在明确程序性违法行为分类和证明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程序性违法行为类型化的基本思路;三是对程序性法律后果的既有理论形式和法定形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体系化解决程序性法律后果层次结构的基本构想;四是结合司法实践论证了侦查、起诉及审判阶段典型程序性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及认定原则,在比较研究国外设置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国内典型的程序违法行为设置程序性法律后果的具体方案;五是根据司法改革的全新动态,系统研究了程序性法律后果配套机制的完善问题。
-
刑法分论入门笔记姜涛 著《刑法分论入门笔记》以刑法中各罪名作为基本架构,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综合张明楷、赵秉志、周光权等各法学大家的理论学说,详细解读我国《刑法》中个罪的犯罪构成与法定刑,并通过对历届司法考试真题的解析,认真细致地为学生展现了我国刑法的具体面貌,以及培养学生适用法律的能力。
-
刑法中的动机理论研究刘红艳 著《刑法中的动机理论研究》通过对国外刑法中动机的规定以及动机理论的沿革,明确动机在整个刑法学体系中的定位,通过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厘清动机与目的、动机与倾向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层面上,明确动机作为主观的正当化要素,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层面上,对刑法分则中典型类罪的动机之界定进行系统的论证与分析。通过对具体案例中被告人的动机对量刑的影响进行梳理,充分论证被告人的动机对刑罚裁量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并结合典型案例,从被害人过错的有无、被害人过错的程度与被告人动机的可谴责性、可谅解性的关系上,详细地论证动机对死刑适用的影响,探索动机的证明与认定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