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
犯罪被害人论陈晓娟 著本书对犯罪被害人的相关内容展开分析与论述,内容安排的逻辑顺序依据上述犯罪被害人学的研究内容,即犯罪被害现象、犯罪被害原因、犯罪被害预防、犯罪被害人的保护。其中第一章是犯罪被害人概说,阐明犯罪被害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了犯罪被害人的涵义、研究的意义、历史发展、研究方法等,从第二章开始,每章各探讨一个论题,第二章的论题是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第三章的论题是犯罪被害人责任,第四章的论题是重复被害,此三章的内容均属于犯罪被害现象的范畴,第五章的论题是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第六章的论题是犯罪被害预防,第七章的论题是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第八章的论题是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偿,第九章的论题是犯罪被害人的社会援助,此三章的内容均属于犯罪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范畴。
-
食品药品与环境资源犯罪分析报告李春雷 著本报告对近年我国食品药品与环境资源犯罪治理的执法司法实践、政策法律完善、体制机制变革及学术研究等情况,进行了总体梳理与评析。其中,以中国知网、中国裁判文书网等为文献数据来源,借助SPSS、CiceSpace等计量分析软件,重点对2019年以来的食品类、药品类、环境资源类已决刑事案件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实证研究的事实判断、思辨研究的逻辑推理,对食品药品环境犯罪现状、特点、规律、发展趋势以及打击治理中的经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探析,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提出了三类犯罪的治理对策。同时,对我国食品药品与环境资源领域的理论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反思与前瞻。
-
法治模式下的反腐败追逃追赃国际合作王秀梅 著本书是反腐败刑事法治系列丛书之三。全书分国际追逃追赃合作研究,反洗钱法律新发展,企业合规理论探讨及其他三个部分。对国际追逃追赃视野下的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刑法中的追缴违法所得制度,跨境反腐败追赃中缺席审判的法律基础与实践,民营企业内部反腐败机制的建立,企业合规视角下如何区分个人犯罪与单位犯罪,刑事合规的德国模式及其本土启示,外逃人员、外籍利害关系人境内相关诉讼问题,自洗钱行为独立成罪之评释与构想等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
-
犯罪学生命历程研究王燕飞 著中国犯罪学如何发展起来?中国犯罪学走过的道路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中国犯罪学未来前景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摆在中国犯罪学学者的面前需要冷静思考的系列问题。本书回顾了犯罪学的公众形象、学术面貌等维度的演变历史,立体地透视出其多元要素与丰富构造,检视了其动力机制。
-
刑事司法与犯罪学研究方法刘为军 著该书的主要内容是:1.该书认为警察的讯问工作兼具证据获取以及侦查行动的作用,在法庭上需要受到法律的检验,因此警察的讯问并不应当简单地视为语言或者心理科学的范畴,而应当会以及法律等不同的层次予以考虑。因而首次提出从“社会语言学”的范畴去规范警察的讯问工作。2.面对当前跨国犯罪日益增多的趋势,翻译在讯问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特别是在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的跨境犯罪,警察在讯问中所提到的问题或者搜集的供词会受到法系的影响,作者以“日英”双语作为考察样本,说明了翻译在跨法系犯罪的讯问中的作用以及法律差异对于讯问的不同要求和产生的影响。
-
刑事司法改革问题研究肖沛权 著本专著的主要内容包括:刑事司法改革的理念与原则(司法公信力、司法公开、认罪认罚从宽原则)、辩护制度和值班律师制度改革、刑事证据制度改革(主要包括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改革、刑事证明标准改革)、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主要侦查程序改革、技术侦查措施制度改革)、刑事审判程序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庭审实质化与质证权)、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改革等内容。
-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社会支持机制研究史立梅 著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主要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支持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模式以及在我国的宏观建构进行研究; 下篇为分论,主要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社会支持的具体机制进行研究。 总论部分分为三章: 第一章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支持机制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二章从国家与社会采取不同合作方式的角度选取了美国、英国、苏格兰地区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支持机制予以介绍和分析,以寻求对我国相关制度构建有益的经验。 第三章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支持机制的探索历程和现状进行了考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借鉴域外合作主义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社会支持机制的总体思路。分论部分包括三章: 第一章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调查评估机制进行了研究。 第二章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的帮助扶持机制进行了研究。 第三章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的观护教育机制进行了研究。
-
电子数据的相关性问题研究王宁 著如何证明电子数据与犯罪事实是相关的,裁判者应采用何种认证标准审查判断电子数据相关性的有无与大小,已成为当前电子数据司法实践的重要阻碍。本书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资料,系统梳理了与电子数据相关性紧密相关的基础理论、取证技术、法律规范、实务问题,从理论研究、法律规定与司法实务层面较为全面具体地分析了电子数据相关性问题。在系统归纳司法实务中面临的电子数据相关性难题及层次化电子数据相关性分析后,本书建设性提出了电子数据相关性推理模型和电子数据相关性内容研究的创新内容,从理论层面构筑了电子数据相关性推理框架体系,探讨分析了电子数据相关性内容研究体系,实证分析了这些理论提出的可行性,以期为电子数据相关性审查判断的法律制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前提和研究基础。
-
未决羁押撤销、变更机制研究罗海敏 著本书着眼于刑事诉讼中未决羁押制度适用中的权利保障与救济问题,围绕未决羁押的撤销、变更机制展开专门性研究。在厘清未决羁押制度内涵、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未决羁押撤销、变更的动因、程序、律师帮助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具体展开,考察、借鉴了域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与实践,分析、检视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在未决羁押撤销、变更机制方面的已有规定,剖析、反思我国司法实践的相关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而就改革、完善我国未决羁押撤销、变更机制提出基本思路与具体方案。
-
论刑法修正的基础高永明 著在刑法修正活性化的现实下,需要适时总结刑法修正的基础,以提升修正质量,确立刑法权威,增强刑法的公众认同。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采用不同的修正方式应对刑法修正的活性化。在修正过程中,刑事政策、社会现实、观念的变化以及民意对刑法修正影响甚巨,关于新型犯罪的刑法修正明显,刑法趋向于具有“积极刑罚主义”的浓重色彩。刑法修正首先要注意修正的前提基础。其次是法益保护的选择基础。再次是刑法修正的基本理念基础,包括罪刑法定理念、前瞻性理念、目的性理念以及谦抑性理念。最后是刑法修正的技术基础。刑法修正应处理好刑法修正的适度扩张与限缩、刑法修正的精细化与合理类型化、刑法修正的活性化与稳定性、刑法修正的依附性与独立性等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