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
-
民法学原理张俊浩主编试图把法律条文的讲授向规范研讨转变,立法条文和司法解释不再作为出发点和立论依据,而以民法的整体理念以及具体制度的价值作为讨论的重点。该书曾获司法部、北京市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知识产权问题孔平主编编辑推荐:“入世”在即,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日趋急切。基于这种现实的需要,本书以较为凝练的笔法着力探讨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还尝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思路。本书将给关心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和从事知识产权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提供切实参考。
-
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法陈传夫著陈传夫1962年生。现任武汉大学大众传播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知识产权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湖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秘书。应邀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法国巴黎十一大学法学院、英国东安哥利亚大学法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规划青年项目“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欧盟-中国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软件与数据库法律保护政策及其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研究。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项目中“中国国家信息化基础结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出版《著作权概论》、《WTO框架下的中国信息产业》等学术专著,发表论文50篇。1998年当选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作者力图结合我国高新技术探索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实际,使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希望本书对于技术开发与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研究工作者与有关决策者提供些有益的帮助。
-
劳动合同权益维护哈晓斯编著本书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以大量生活中实际发生或可能遇到的劳动纠纷案例为主线,配以权威专家评析和相应法律法规作参考,组成一个个有说服力、有代表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单元,力图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宣传介绍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所必须了解的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各个重要侧面,包括劳动合同权益维护、工资收入权益维护、医疗保险权益维护、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权益维护、劳动争议处理这样九个部分,每个部分单独成册,既便于读者总体把握,又方便重点阅读和查询参考。总之,实用性、权威性、通俗性、可读性是这套丛书的突出特点,作为一套劳动法制宣传教育的精品通俗读物,希望它能得到各类职业人士和广大劳动者的真心喜欢。<
-
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梁慧星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与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
-
人格权法王利明,杨立新,姚辉编著现代法学教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以及法学教育改革的实际,瞄准培养跨世纪高质量法律人才的目标,努力编写出版反映当代先进水平的法学教材。这批教材分法学基础、民商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四个系列,共五十种。我们约请对本学科有较深造诣的教授、专家和研究人员编写。力求完整、准确地阐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吸收国内外优秀学术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统一。这批教材将于1997年秋季出齐,供高等法学院校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各类法律院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教学使用。
-
侵权法热点问题法律应用杨立新 主编\t\t
-
知识产权审判实务罗东川,马来客主编;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编著作为中国第一代知识产权法官应当有所作为。不仅要办出精品案件,更要培养出专家学者刑法官。我们在审判工作中对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认真研究,虚心请教,完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为了展现我们7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全庭同志从理论和司法实践的角度对知识产权审判中的热点、典型问题进行了探讨,力争使这部专著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全书知识产权总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审判新领域等5大部分。读者对象主要为律师、专利代理人、商标人理人、版权代理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司法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学研究工作者及在校大学生。从理论和司法实践的角度对知识产权审判中的热点、典型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书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可供司法人员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时参考。
-
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唐德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编本书包括民事审判政策与精神、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请示与答复、涉外诉讼、地方法规选登、部门规章选登、最高法院二审案件解析、审判工作前沿、裁判文书选登、审判研究、他山之石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讲话和最高人民法院公行等相关法律内容。
-
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郑强著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书以历史、比较、价值和规范四种方法对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并认为这一原则由道德心理、法律规范和客观事实三个层面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