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
-
产业专利分析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学术委员会组织本书是相关行业的专利分析报告。报告从该行业的专利(国内、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本书是了解该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备工具书。
-
金融业大数据运用与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盛学军暂缺简介...
-
民法典守护美好生活管洪彦,刘振晓本书从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五个方面,通过梳理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精心编写了100个生动案例,并运用《民法典》的有关规定阐释法理、分析案例,并进行必要的法律风险提示,使读者通过阅读生动有趣的案例轻松掌握《民法典》中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要点。
-
《民法典》时代融资租赁法律合规研究李鹏飞,侯怀霞《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实施以来,纳入非典型担保对融资租赁实务带来哪些影响? 融资租赁为非典型担保贡献了哪些实践样本,展开了一幅怎样的实践画面?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理论上看,融资租赁等在涉及担保功能发生纠纷时应适用《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的相关规定,主要包括: 一是有关登记对抗的规则;二是有关担保物权的顺位规则;三是有关担保物权的实现规则;四是关于价款优先权等有关担保制度。对于不涉及担保功能的相关事项,包括“融资加融物”的交易特征、出租人不承担质量瑕疵担保、出租人享有取回权等,仍适用融资租赁相关规定。这些变与不变,对融资租赁实务的影响不一而足。从实践看,作为“融资”“融物”相结合的交易形式,《民法典》时代“融物”这一核心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哪些典型问题? 融资租赁交易结构、担保措施、违约救济等方面的业务实践和司法实践又有哪些新特点? 针对这些问题,本书以融资租赁业务整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为轴,按照业务开始、进行、结尾的时间顺序,从项目审批前、签约放款和履行期间、违约救济三个阶段安排篇章架构,展开探讨。作为《民法典》中的有名合同类型,融资租赁以法律、监管、会计、税务为四大支柱。本书主要论述前两个支柱,致力于从理论观察实务,以实务查验理论,力图为融资租赁和非典型担保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努力。
-
民事案例研习李文涛该书系法学专业民事案例研习课程的实践课用书,其主要介绍德国鉴定式案例研习方法,依据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并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和参考答案为学生提供鉴定式案例研习的训练。适用于法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也适用于非法学专业选修民法、经济法课程的学生,也适用于对民事案例研习感兴趣的法律实务人士。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案例分析方法介绍和阐释。该部分包括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的基本介绍、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阐释等等。第二部分是案例研习和参考答案。该部分提供50个左右的民事案例,包括与民法(含知识产权)相关的商事、行政、刑事的案例,涉及目前比较热点的案例,供学生研习,同时按照鉴定式的参考答案,供学生参照学习。案例选取自我国实际判例,以及德国教科书以及德国案例教科书的经典案例。参考答案按照德国鉴定式的参考答案格式严格依据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设计。第三部分是案例研习题。该部分的研习题主要来自我国裁判文书网上的真实案例),供学生研习训练使用。
-
民法典背景下身份行为的体系化研究田韶华《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法的体系化达到了新高度。体系化不仅是对民法典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民法各具体制度的要求。然而,身份行为作为一类迥异于财产行为的法律行为,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均未达到像财产行为那样的体系化程度,这使得其在以体系化著称的《民法典》中颇不协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法的科学化,同时也对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带来了相当的困扰。身份行为制度的现状固然有家庭法长期以来游离于民法之外的原因,同时与家庭法特有的价值主导体系也不无关系。而在家庭法回归民法的时代,其相关制度建构在强调价值判断的同时,亦应关注其本身的科学性与体系性,这也正是民法典下身份行为制度解释论展开的方向。本书主要是从解释论的角度,以法学体系化思维方式构建身份行为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编身份行为总论,第二编基本身份行为,以及第三编衍生身份行为。
-
虚拟治理成本法的司法运用研究刘畅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虚拟治理成本法源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产生于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和实践之中,具有简洁明了、容易理解、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实务中,一种重要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为我国环境司法实践中开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进行环境刑事犯罪审判,以及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环境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虚拟治理成本法在环境司法实践中运用时,产生了一些问题和争议,阻碍了生态环境损害司法救济的实现。为此,本书以“虚拟治理成本法的司法运用”为研究对象,对虚拟治理成本法的一般原理、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法律支撑制度的建议。全文共分为四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概况如下: 第一章“虚拟治理成本法运用的一般原理”,首先,介绍了虚拟治理成本法的产生以及发展;随后,对与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相关的概念,“环境损害”与“生态环境损害”、“环境修复”与“生态恢复”,从技术规范与法律规范两个维度进行了概念辨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虚拟治理成本法适用的三种情形进行了分析,结合概念辨析的内容,将虚拟治理成本法鉴定评估的生态环境损害类型界定为“不可修复生态环境损害”,并对其概念特征进行了探析。 第二章“虚拟治理成本法在民事司法实践中的运用”,首先,对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民事法律制度的沿革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对两起典型案例的比较,发现类似案件采取不同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数额差异巨大。提出问题,法官如何对虚拟治理成本进行裁判?最后,对73起以虚拟治理成本法鉴定评估的民事案件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要素分布、地域分布、时间分布、原告分布、定性分布多个角度描绘了虚拟治理成本法民事运用的概况。 第三章“虚拟治理成本法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运用”,首先,对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刑事法律制度的沿革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对两起以“生态环境损害”定罪量刑的案例进行比较,发现被告均对定罪量刑的标准问题提出质疑与抗辩。提出问题,如何界定虚拟治理成本的法律属性,并以其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行为人定罪量刑的依据?最后,对31起以虚拟治理成本法鉴定评估的刑事案件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要素分布、地域分布、时间分布、采纳情况、定性分布多个角度描绘了虚拟治理成本法刑事运用的概况。 第四章“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的修正与展望”,首先,对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对虚拟治理成本的定性分歧严重,虚拟治理成本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化等;随后,对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的法律规则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造成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问题的原因及完善思路;最后,对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的法理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司法解释提出了修改建议。
-
民法典请求权基础手册吴香香《民法典请求权基础手册:进阶》由请求权基础方法指引、《民法典》规范标示、《民法典》重点司法解释(15件)规范标示、附录四大模块组成。第一,请求权基础方法指引部分,内容为《请求权基础方法的适用模式》及《请求权基础与民法规范类型》。第二,《民法典》规范标示部分,条文序号统一由汉字数字改为阿拉伯数字,条下各款以反白序号(?????)标示。规范划分至最小单元(一个条文可能涉及数项规范),分别标注其条旨、规范类别、关联条文对比条文、攻防结构(部分)、检视程式(部分):依请求权基础方法,细化区分以下18类规范(主要、不完全主要、辅助、外部、宣导、原则、裁判指引、提示参引、类推参引、抗辩、反抗辩、再抗辩、否认、抗辩排除、否认排除、主要辅助、主要抗辩、辅助抗辩);就《民法典》条文,标注其相关的法典条文与重点司法解释条文,根据情况标注“对比条文”;选取若干代表性条文,根据诉讼攻防结构,以“主文但书”的形式予以表述,以期更准确地拆解要件与抗辩,并据此区分举证责任;选取若干典型请求权基础,在相应条文处列出其检视程式表。第三,收录重点司法解释规范标示(15件),依请求权基础视角下的规范类别,标示《民法典》重点司法解释中的条文,条文序号统一改为阿拉伯数字,并在《民法典》的相关条文处标示关联的司法解释条文第四,附录部分,收录《九民纪要》、《民法典》典型请求权基础简表及电子增值资源(《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与《侵权编司法解释》)。
-
中国法典型案例钱弘道中国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和相关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行政法、环境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本书按照上述法律体系构成选取典型案例。有的案例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有的案例虽然不是指导性案例,但具有典型性。本书的内容不局限于一般的案件分析,而是通过案例揭示理论,让读者充分理解并把握案件法律背景与知识。每篇文章都是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可读性很强。本书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通过案例研究探寻法治发展规律、推动法治发展、开展国际法学交流合作的一种尝试。撰稿人皆为我国法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如莫纪宏、韩大元、蒋惠岭、胡建淼、吕忠梅、贾宇、胡云腾等。相关领域的案例分析文章大部分是未发表的成果。
-
知识产权侵权获利赔偿标准研究石超本书梳理了知识产权侵权获利赔偿标准的缘起、特征与功能,进而从法哲学、法经济学和法政策学角度论证了该标准的正当性,并对此标准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域外状况进行了辩证分析,亦据此提出了本土化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