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
-
船舶物权之研究李海著本书以船舶物权为研究对象。船舶是海上运输的工具,并以海洋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港口为其活动场所。船舶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和用途的物,调整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的海商法需要对以船舶为客体的物权作出特别规定。由于海商法在我国是民法的特别法,因此船舶物权应属特别法物权。除导论和附录外,本书分为八章。在导论中,本书首先阐述了船舶物权在海商法和民法中的地位,进而简要地说明船舶物权法与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国际私法、国际公法以及海运行政法的关系;进而就完善我国《海商法》有关船舶物权的规定提出了总体性建议;最后,对船舶物权的研究方法及本书的主要目的作了简要的说明。第一章在界定船舶的概念和明晰物权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船舶物权的概念、特点及种类。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阐述和讨论了船舶所有权、船舶抵押权、船舶优先权和船舶留置权所涉及的各种问题。第六章以船舶扣押为标题,全面分析和阐述了船舶扣押与船舶物权的关系。第七章对已出现的七个有关或涉及船舶物权的国际公约的内容及现状作了全面的说明与讨论。这些公约的英文本均被编入本书的附录,以便参阅。第八章专门讨论了涉外船舶物权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作为一种尝试性的探索,本书把船舶物权当做一个相对独立的课题进行整体性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海商法》有关船舶物权的规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建议,并为我国民法、国际私法等相关法学研究提供有关船舶物权的整体性参考资料。
-
最新民商事海事海商案例评述傅长禄主编案例是指导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成文法的局限,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囊括现实中的各种情况,当审判实践中遇到法无明文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情形时,法官就要运用法律的基本原则,理解立法者的意图及法律的精神,正确解释某些条文的含义来适用法律,由此形成的案例对审判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当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司法体制、法官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不可能很快创建判例法律制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否认单个案例的研究对于司法裁判的积极意义。无论是在判例法制度国家还是在制定法主义的国家,好的判例,其本身就是同类事实裁判的样板,而且可以成为人们借鉴和引用的范例。同时,司法公正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地体现在每个具体的案件裁判当中。突出案例研究的作用,在强调司法公正的今天,其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法官在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的情况下进行裁判,在裁判中准确认定证据,努力发现事实,判决和裁定正确适用实体法,裁判的结果具有充分的理由支持,等等,都可以成为司法公正的指标体系。还应看到,案例研究是司法解释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的基础之一,也是法学研究的对象,更是法学教育和普法宣传的素材。因此,研究案例,运用案例指导审判,并使之成为提高法官法学理论素养和审判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的中国,就具有了特殊的现实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判案精编丛书的诞生。
-
民法总则黄立著在写一本民法教科书的时候,必然遭遇的问题就是书的定位。对于刚入门的法律系学生,可能教科书简单越好。可是同一本书也要对于实务界有参考的价值的话,就必须要修正先前的观点。因此,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决心要做到难度适中,力求深入浅出,有适当的理论,也要有适当的案例,让学生与实务界人士均可使用。为了协助初学者能够对于私法的运用,了然于心,本书从绪论,第二章开始,详细的说明了在适用私法条文时的各种方法与原则、解析法条的模式,细说了法律适用的阶段、界定了法律的漏洞与弥补的方法、也详细的说明了法律的解释方法等。为的是让初学者,将此精简的文字熟记于心后,很快就可以纯熟的运用法律条文。在本论方言,也考量了各种相关法律的变动,从学理上说详细的剖析相关民法条文的适当性。也坦诚的提出个人的管见,供大家参考。
-
民事证据法专论程春华主编《民事证据法》由程春华法官任主编、李辉东法官任副主编,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和厦门大学的硕士生共同完成。在写作过程中认真学习了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21日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广泛参考了中、英文证据法资料,并从因特网上获得了许多最新信息;其间,结合研究生《民事诉讼法》、《证据法》等课程,举行了多次专题学术讨论。初稿完成后,又作了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力求在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为我国民事证据的立法、司法实践和学科发展做一点贡献。
-
中国知识产权年鉴林炳辉主编一、《中国知识产权年鉴》是反映我国知识产权界工作基本状况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内容主要反映上一年度情况。2000年刊为该年鉴的创刊号,部分章节回顾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的过程。二、本期由“彩色照片”、“特约文章”、“大事记”、“知识产权组织”、“人物”、“法律法规规章”、“统计资料”、“典型案例”、“合作与交流”、“宣传、培训、出版物、网站”、“项目介绍”、“地方概况”、“热点聚焦”、“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产业化”、“附录”15部分组成。三、“彩色照片”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知识产权界的关心与支持,记录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国家工商局及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主要领导活动情况,反映出知识产权界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瞬间。四、“特约文章”是编辑部特邀知识产权界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构、国家部局的有关领导及社科院、高校专家学者,回顾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的历史及知识产权在各条战线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五、“大事记”,记录了我国知识产权三大支柱专利、商标、版权及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在我国20年来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六、“知识产权组织”介绍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及职责,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联系地址;知识产权司法机构的状况;知识产权研究单位和目前我国大学中设立的知识产权学院或系;以及现正式注册登记的全国性知识产权社团。七、“人物”登载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司法机构历届领导班子,全国性社团历届理事会、知识产权系统公开表彰的全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栏目中还设置了人物简介。由于篇幅所限,此期选登的是一些行政司法管理机构的领导人和全国性社团副理事长以上的人物,应各单位的要求,今后将陆续介绍在知识产权工作或工作过的各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和先进模范人物。八、“法律法规规章”栏目刊登了历年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规章目录;现行的知识产权各专业基本法律法规刊登了全文。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历年的司法解释只登目录,2000年的司法解释刊登了全文。为便于人们了解知识产权三大支柱商标、专利、版权立法过程,曾参与起草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的专家,回顾这三个法律制定过程。九、“统计资料”收录了专利申请、授权;版权的有关工作商标申请、注册,近年商标违法案件的统计数字;介绍了2000年查处商标违法案件的全国状况;1989年~2000年商标局认定的驰名商标。栏目中还列出农业、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植物新品种授权品种;2000年计算机软件登记以及全国司法保护统计。十、“典型案例”收录的是近年一些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典型案例。十一、“合作与交流”,介绍了近年来知识产权界与国外合作交流情况。十二、“宣传、培训、出版物、网站”,该栏目介绍了知识产权界宣传培训情况。主要反映的是2000年当年的情况;收录了近年来中央在京出版社出版的知识产权图书;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国内网站和部分国外知识产权网站。十三、“项目介绍”:收录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包括原中国专利局)6届评选出的专利金奖及中国专利优秀奖目录。十四、“地方概况”栏目中,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知识产权局(或专利局)反映2000年本省的知识产权工作情况,由于职责范围所限,大多数反映的主要是专利方面的情况,只有个别地区反映了商标和著作权方面情况,我们拟在今后弥补这一不足。司法工作反映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民审第三庭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情况。十五、“热点聚焦”,是知识产权领域中专家学者,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十六、“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产业化”,收录了有关主管部门对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办法、措施;刊载了三个专利试点城市,五家大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经验与体会。十七、“附录”,收录了专利、版权、商标代理机构名录;据检索,国家科技进步奖中有相当数量项目申请了专利,取得了知识产权保护,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国家科技进步奖情况,我们在附录中收录了2000年国家科技部公布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3项刊登简介,二等奖167项只列题83附录还收录了知识产权有关的国际组织与国际条约;编辑部并为本刊做了索引,以便读者查询。<
-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与裁判周林主编欧盟-中国知识产权合作项目。本书选择了王蒙与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纠纷案,华声月报社与农民日报社纠纷案,黄鸣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版权纠纷案等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与裁判进行了描述、分析和评论。
-
承揽合同实务指南郑小川主编本书在全面介绍了承揽合同的相关理论和一般规定的基础上,对汽车维修、广告、印刷、家庭居室装饰装修等四种最常见的承揽合同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讲解说明,同时,本书还附录了与承揽合同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合同参考文本,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书适合于法律院校师生、研究人员、律师、合同当事人及其他法律工作者阅读。
-
劳动工伤事故保险与损害赔偿徐康平主编;王秋兰[等]撰稿本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社会保险概述,劳动工伤事故保险制度的发展及立法,劳动工伤事故的范围及其认定,劳动工伤事故保险基金,企业职工劳动工伤事故未保险和赔偿问题等。
-
收集刑事证据实务姜伟,刘绍武主编《收集刑事证据实务》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厅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姜伟,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各座教授刘绍武同共同主编。全书共分刑事证据制度;刑事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判断,讯问;询问;勘验、检查;搜查;调取、扣押;鉴定;辩认等9章,并附相关法律的收集凝缗地阐述了其中的方法和技术、不仅对提高办案人员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和工作能力有所帮助、还有助于公民了解刑事诉论制度与刑事侦查程序,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效益。因此,实用性是本书最鲜明的特点。
-
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肖建华著本书介绍了民事诉讼结构中的当事人,当事人的程序意义,正当当事人理论的现代阐释,非正当当事人的识别及其更换,共同诉讼分类理论及其实践意义,第三人制度的功能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