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宪法
-
宪制民主[美] 丹尼斯·C.穆勒 著;陆符嘉 译本书是一部有关宪法设计与国家治理体制构建的教科书,本书作者丹尼斯?C.穆勒是一位资深政治经济学家,他以独到的经济学“公共选择”视角,通过比较美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宪法设计和民主体制,深入分析了宪法治理结构与其所实现结果之间的关系,即选举规则、投票规则、联邦制、两院制、公民权利和分权制衡等基本宪制结构要素如何影响了国家治理效能的发挥,并指出,即使在民主制度*为成熟的欧美国家,宪法改革也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
宪法与部门法关系管窥童之伟 著《宪法与部门法关系管窥》为童之伟教授近年来所发表的关于宪法与部门法关系的论文合集。全书分为三编,分别涉及宪法与民法之关系、宪法与刑事法律之关系以及宪法与其他部门法之关系。从形式结构上来看,文章均为已发表过的文章,且大多曾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重点在于表明部门法的制定与运行不能与宪法相悖,一切法律和法规都不能违宪,而应在宪法的统筹下制定或修改法律。从内容上来看,三编所渉内容不同,第yi编论说宪法与民法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重点从《物权法(草案)》展开;第二编论说宪法与刑事法律的关系,重点从《刑事诉讼法》及其修正案展开;第三编论说宪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
宪法上的基因权利及其保护机制研究张小罗 著本书是科技与法律结合研究的一本专著,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给法律适用带来一系列难题。本书从宪法高度对基因权利的保护进行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基因权利之宪法基础。第二章:基因权利之内涵与权能。第三章:基因权利之立法保障。本章介绍与分析我国基因立法的现状与不足,借鉴域外基因立法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基因立法改进的措施。第四章:基因权利之行政保障。第五章:基因权利之司法保障。基因权利的可诉性依存于基本权利的可诉性;基因权利可司法性依赖于人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第六章:基因权利之法哲学展望。基因权的产生对宪法原则和内容两方面都具有深的影响。
-
宪法宣誓制度学习读本本书编委会 编国家宪法日和国家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宪法宣誓流程与宣誓场景的设置,宣誓法台、监誓台的正确使用等问题有必要在实践中逐项规范。 《宪法宣誓制度学习读本》以宪法宣誓标准样式(单独宣誓、集体宣誓、领誓人领誓、监誓人监誓、宣誓场景布置、宣誓流程设置)等规范化的宣誓仪式内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一呈现给读者参考,间接回答了如何组织实施宪法宣誓活动的总体要求和实施办法,以期推动国家宪法宣誓活动的规范、统一,促进宪法宣誓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书法版)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七五”普法推荐读物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编者
-
慎言违宪(美)迈克尔·J.佩里 著在本书中,佩里教授认为在探讨某部法律是否违反宪法时需要关注的两个*为重要的问题是:系争法律是否违宪?立法者关于系争法律的合宪判断是否为一项合理的判断?佩里教授从美国当代*争议的三大宪法问题——死刑、堕胎、同性结合——出发,探索*法院在裁判此类争议时的适当角色,并在涉及一项或多项宪法所确立的人权的道德争议问题上,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
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孙大雄,徐增阳,杨正喜暂缺简介...
-
比较宪法[美] 马克·图什内特 著在《比较宪法:高阶导论》这本书中,著名宪法学者马克·图什内特教授对比较宪法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宪法的制定、宪法审查、基本权利的保护,以及政府权力的分配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尽管书名中的“高阶”(advanced)和“导论”(introduction)看似有些自相矛盾,但结合全书来看还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作者对该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了介绍,所以可以说是“导论”;另一方面,这本书的侧重点又不是介绍比较宪法的基础知识,而是分析该领域的一些前沿的、重要的问题(甚至是难题),所以可以说是“高阶导论”。 在许多问题上,图什内特教授并没有为读者提供的“正确答案”,而只是对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不同解决方案各自的利弊进行了剖析。这种相对中立的立场,倒也为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
宪法陈焱光,刘祎 著本书共分为九章,分别从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宪法的历史发展、国家的性质与国家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国家机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宪法实施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宪法的理论知识。本书还附有历年全国司法考试中有关宪法知识的真题,力求学考结合。
-
中国宪法年刊韩大元 著《中国宪法年刊》(第十二卷)由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韩大元教授任主编,第一部分为“学术论文”。第二部分为“宪法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专题笔谈”。第三部分为“学术热点”。第四部分为“外国宪法(学)新发展”。第五部分为“重要学术会议综述”。第六部分为“宪法学学术活动”。第七部分为“宪法学研究信息”。
-
法律之门[美] 博西格诺(Jhon J.Bonsignore) 等 著;邓子滨 译《法律之门(第8版 中译校订本)》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书,它不是在《法律之门(第8版 中译校订本)》的主题上故作定论,而是提出许多开放性的话题留待进一步讨论。《法律之门(第8版 中译校订本)》不是用线性贯穿的方式写成的,而是提出一系列观点,每一观点都可作为讨论的开端,并导出其他的阅读材料。《法律之门(第8版 中译校订本)》意在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为此,阅读材料及其编排都是启发式的,它们批判已被接受的思想,提出有关价值的问题,使人窥见法律体系日常运作和历史发展中的艰难选择。某位学者或某个案例的论断与另一位学者或另一个案例所持的不同论断相并列,使《法律之门(第8版 中译校订本)》读起来像一次多层面的对话,而不是一种传统教科书式的独白。每一选材都是讨论的一部分。《法律之门(第8版 中译校订本)》的编著者将法律视为社会的一种连续过程。法律本身可以用国家表述,但其含义和内容却像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一样是可变的。任何读者,如果期望从《法律之门(第8版 中译校订本)》获得具体法律问题的法律答案,比如“警察什么时候可以逮捕我?”或者“某个产品伤害了我,制造商应负什么责任?”他可能会扫兴失望,尽管许多选材都涉及这些问题和答案。不过,希望通过《法律之门(第8版 中译校订本)》来理解社会当中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的读者却会如愿以偿,因为《法律之门(第8版 中译校订本)》是一本研究法律的书,是为了给那些对法律有总体兴趣的人因材施教而设计的,他们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直接的法律难题,他们走近法律,却不一定有从业意图。因此,《法律之门(第8版 中译校订本)》不仅仅是一本法律教科书,而是一本关于法律的书。它的设计鼓励以多种方法研究法律:政治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历史学的、文学的和哲学的。所有这些学科的观点在《法律之门(第8版 中译校订本)》之中都有所体现。一些著名学者亲自撰写了一些选题,而许多阅读材料来自该领域公认的专家,还有一些读物选自流行的杂志。特定的法律资料包括法庭判决和法律评论文章。无论其来源如何,这些材料的编排总是为了在文化和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启发对法律的思考和讨论。每一法律要点问题都被作为运作于社会中的法律过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