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宪法
-
宪法学案例研习姚国建 ,秦奥蕾 著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案例系列教材的一种,也是两位作者长期的教学经验和教材编写经验的总结,其目的是:通过对精选案例的分析和研讨,培养学生的宪法观念和宪法思维,让学生领悟现实生恬中的宪法精神和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教材的编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章节设置上,按宪法的基本原理、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权力和宪法保障设置了四章内容,力图提炼出宪法学最核心的内容,凸显宪法的价值。2.在问题结构上,每一主题包括“经典案例”和“拓展案例”,其中“经典案例”部分多择取国外的经典成案,通过对外国违宪审查机关判决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宪法原理;而在“拓展案例”部分,多择取国内的宪法事例或案例,让学生尝试以经典案例中彰显的宪法原理和规则分析我国的宪法事例。同时,在“拓展案例”部分,本书尝试按两位作者不同的风格设置了不同的体例:一是只设置案例,没有分析;二是对拓展案例略加分析。这一安排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不同的设置探讨哪种体制更有利于教学以及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宪法问题的分析。3.对于那些经典案例,作者在不同主题上重复使用,其目的在于:一方面,表明这些经典案例的重要价值,因为它说明了不同的宪法原理或价值;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宪法案例可能蕴含着多重的宪法原理或问题,对于宪法案例的分析应该是多维度的。
-
宪法学沈桥林 编江西省法学会与厦门大学出版社决定共同组织江西省高校法学院(系)联合编写出版一套适合本省高校使用的法学教材。本人受命担任《宪法学》一书的主编,承蒙信任,不胜惶恐。教材乃教师授课之范本,学生进步之阶梯,大到结构体例,小到语言表达,均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倘若编写工作未能达到应有水准,上有负于领导的信任与厚爱,下有负于莘莘学子求学成才之期待。然,既领命,唯有尽心尽责,尽力而为。本人从事宪法学专业工作虽多有年月,但在开始草拟编写大纲之前,还是翻阅了大量国内已有之宪法学教材,期望能够从广大前辈和同仁处吸取营养,从已有教材的字里行间找到灵感,力求让本教材既体现学界已有之定例,又反映当下最新之研究成果。
-
中国宪法原新利 编《中国宪法(双语)》立足于宪法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了中国宪法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以及近十年来中国宪政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全书共设九章,第一章、第二章主要介绍宪法学的基本常识和宪法基本制度;第三章简要梳理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第四章、第五章立足我国宪法与宪法性法律,详细介绍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六章论述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七章、第八章重点介绍中国国家机构的体系;第九章则以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落脚点。
-
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王万华 编《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内容简介:《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包涵八章内容其中包括知情权解析、知情权保护立法在世界范围的演进、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演进与立法概况、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济机制、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个人信息保护。
-
比登天还难的控枪路江振春 ,任东来 著《比登天还难的控枪路:持枪权与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研究》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研究美国持枪权与第二修正案的专著。它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美国“枪文化”的形成与美国特有的“枪政治”,从宪政史的角度分析了第二修正案的形成与解释困境。它最大的亮点是,围绕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20O8年的“哥伦比亚特区诉赫勒案”和201O年的“麦克唐纳诉芝加哥案”这两个里程碑式的案件,从法理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持枪权是美国的一项个人基本权利并适用于全美各地的司法历程,从而解答了两百年来第二修正案如何解释的问题。同时,它也分析了“赫勒案”和“麦克唐纳案”之后遗留的诸多问题。它向读者普及了美国持枪权、第二修正案以及美国宪法解释、《权利法案》的吸收等诸多美国基本司法常识,让读者从政治、法理等诸多层面了解美国特有的“枪文化”与枪械管制社会问题。 《比登天还难的控枪路:持枪权与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研究》由江振春编著。
-
国际法周忠海 编《国际法(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大量搜集材料、研究新的动向和发展的基础上写成,力求全面、完整、准确地阐述国际法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和基础知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的优秀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统一。
-
舶来的宪政文化易顶强 著,陈晓枫 编孙中山认为如何才能救西方宪政制度之穷,需要开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借鉴传统政治制度。为此,孙中山结合中西文化的精粹,独创性地设计了一部“中西合璧”的“五权宪法”。然而问题在于,孙中山忽略了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舶来的宪政文化:以“五权宪法”为例》讲述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原本各自有着不同的存在领域,然而自甲午战争后为救亡图存,中国人被迫学习西方宪法,西方宪政文化开始渐渐舶来中国,中西方文化从此在中国宪法领域内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结果是西方宪法分权的权力结构,被中国传统文化重构成一元化的集权结构。譬如,孙中山就在其“五权宪法”之中设计了一个以行政集权为重要特征的“万能政府”。如今从文化的视角反思近现代立宪史,深值探究。
-
梁启超论宪法梁启超 著《梁启超论宪法》收入梁启超专论宪法的文章数篇,主要有;宪法之三大精神、各国宪法异同论、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新中国建设问题,以及对孟德斯鸠、边沁学说的评析等。
-
中国宪法公共利益原则研究褚江丽 著《中国宪法公共利益原则研究》在考察我国宪政实践中公共利益原则的确立和实施情况后,提出了核心论点:即公共利益原则是我国宪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宪法确立该原则的基点不仅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而且在于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对我国公共利益原则的特殊含义,以及该原则在宪政实践中的实施情况的研究,构成了《中国宪法公共利益原则研究》的主体框架。《中国宪法公共利益原则研究》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阐述公共利益的基本理论。本章的任务在于界定公共利益的概念,并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共利益的基本思想。包括公共利益的含义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共利益的理论特质、中国共产党关于公共利益的理论贡献、西方思想史上的公共利益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公共利益理论与西方公共利益思想之比较等内容。其中,“原生性公共利益”与“创设性公共利益”是《中国宪法公共利益原则研究》对于公共利益含义的新理解。第二章主要分析公共利益与宪法之间的关联。本章在分析宪法理念、制度的变迁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基础上,认为宪法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成为人类追求实现公共利益的较好的政治选择;公共利益是宪法致力于实现的价值追求,是国家权力运行合法化的理由和依据。没有宪法制度的保障,公共利益难以实现;反之,不追求和保护公共利益,国家权力运行便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第三章是从宪法的角度对公共利益原则进行规范分析。本章认为,公共利益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宪法上的一项原则,该原则与民主、法治、人权保障等其他宪法原则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宪法价值的实现;宪法上的公共利益原则因宪法自身的特性而在含义和实施等方面呈现出特殊性;研究我国宪法公共利益原则的特殊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国家机关之间以及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章是对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宪政进程中公共利益原则的实施情况进行评述。本章认为,探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共利益原则的实施情况,其目的是要寻找出蕴藏在世界各国宪法和宪政中的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吸取其合理因素,促进我国宪法公共利益原则的实施。本章在对美、德、日公共利益原则实现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认为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公共利益原则的模式各有所长,它们对本国公共利益的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具体做法对我国公共利益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第五章是对我国宪政进程中公共利益原则实施的问题和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本章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立宪宗旨已从国家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与此同时,人们对公共利益原则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公共利益绝对优先于个人利益的观点受到挑战;此外,本章通过对我国民主制度、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中公共利益原则运用情况的分析,认为公共利益原则在适用主体、适用方法、适用程序以及适用标准等诸多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因素有许多,主要包括:宪法权威的缺失、传统公共观念的影响、政府部门利益的扩张、公民参与机制不完善以及公共利益原则运行的法律机制不健全等。第六章是我国实施公共利益原则的宪法考量。本章认为,公共利益原则的实施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努力。针对前文分析的我国宪法公共利益原则缺失的原因,本章从完善公共利益原则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设想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总体思路是从宏观角度对这些问题做出的思考,包括树立宪法权威、重塑政府公共性理念、构建服务型政府、完善公民参与机制以及推进公共利益原则运行的法治环境建设等;而具体设想则是从微观角度阐述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环节,包括公共利益原则的实施路径、实施方法、实施程序以及实施标准等。
-
草根民主的法律规制唐鸣 等著村民自治,既是人民公社解体之后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发展农村基层民 主、保证农民当家做主的重大举措。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村民自治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随着实践 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或无法规范。唐鸣、陈荣卓、刘志鹏、张 丽琴、尤琳等编著的《草根民主的法律规制——村民自治面临的新问题及法律制度建设》主要试图从法律 制度建设的角度对村民自治面临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草根民主的法律规制——村民自治面临的新 问题及法律制度建设》由四个部分所组成:第一部分,村民自治的法理研究;第二部分,村民自治自身运 行中的新问题及法律制度建设研究;第三部分,村民自治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及法律制度建设研究;第三部 分,修改村委会组织法和完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