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宪法
-
宪法教育读本吴望民,杨才余 编《“法治教育进课堂”系列丛书:宪法教育读本(初中版)》的编写始终体现宪法精神,按照宪法内容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通过“学习导航、宪法摘录、正文、知识链、小故事”及大量的图片、漫画等,力求使静止的法律条文灵动起来,让内容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使青少年喜读爱看,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吸吮着宪法的甘露。使初中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宪法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
宪法教育读本吴望民,杨才余 编《“法治教育进课堂”系列丛书:宪法教育读本(高中版)》的编写始终体现宪法精神,按照宪法内容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通过“关键词、宪法摘录、正文、知识链、阅读廊”及大量的图片、漫画等,力求使静止的法律条文灵动起来,让内容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使青少年喜读爱看,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吸吮着宪法的甘露。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
宪法学许莲丽,杜文勇 著本书是高等专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教材,书中全面介绍了我国宪法学的基本内容,适包括:宪法的基础理论、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的性质与形式、国家的重要制和国家机构等。本书每章的内容由开篇事例、重点知识、司考链接三个部分组成。开篇事例部分引入与该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现实事例,引导读者形成感性认识。重点知识部分从法理和立法的视角,对该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介绍,侧重读者形成理性认知。司考链接部分引入与该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司考真题,检验并巩固读者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
2015年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评析胡锦光 著宪法事例的形成,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虽然不存在实效性的违宪审查制度,但通过这些宪法事例推进和影响了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的立法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以及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未来也必将推动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实效化。因为这些宪法事例是中国社会内在的宪法诉求,是宪法理念的深刻体现,是宪法影响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深刻体现,是宪法核心价值的深刻体现。这是它们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根本原因。
-
宪法社会学(德)马丁·莫洛克暂缺简介...
-
宪法学研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尹长海《宪法学研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是一部关于法学教育的专著,是作者申请的法学教育改革省级项目,该书就宪法教书的研讨式方法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作者设计了具体的教学个案,用以说明研讨式教学在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如关于我国选举制度的教学,作者先从村民自治制度入手,介绍海选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海选的宪法依据,再对照西方国家的选举事例,阐述我国选举制度的优越性,指出两种制度下的选举模式、选举结果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攸关程度。作者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的创新,是教学实践的新探讨。
-
武大国际法评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著《武大国际法评论》秉承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力图向大家展示选题新颖、有独到见解和学术价值的国际法理论优秀成果,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国际法学界的学术争鸣、提升我国国际法学科饷研究水平贡献一份力量。本卷为第十九卷。
-
宪制的伦理之维陈寿灿“宪制伦理”通常只被理解为宪制所蕴含的道德意义,而这只是宪制伦理的基本方面。作为宪制的道德意义的前提预设,即宪制必定能得到某种道德价值的支撑,也就是宪制的正当性问题则是宪制伦理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宪制的伦理之维》认为,宪制伦理是指宪制的正当性及其伦理意蕴。在现代社会,宪制作为一种政治体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的切实可行的较好制度性安排。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服务的产物,宪制的建立与运行必定有其内在合道德性价值依据,也只有建立在这种价值依据前提下的宪制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问题的合乎逻辑的展开即是何为宪制伦理的道德基础及其多维存在状态。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构成了《宪制的伦理之维》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宪制的伦理之维》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绪论和正文。绪论部分概要地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对此问题的中西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五四宪法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研究胡玲芝 著暂缺简介...
-
宪法社会学喻中 著《宪法社会学》共分五章,除了第一章所具有的导论性质之外,主体部分的四章内容都可以分别对应于社会学的不同领域。其中,第二章立足于“政治过程”的研究,侧重于政治社会学,可以视为关于宪法的政治社会学研究。第三章立足于“制度角色”的研究,侧重于功能主义,可以视为关于宪法的功能主义研究。第四章立足于“历史变迁”的研究,侧重于历史层面,可以视为关于宪法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第五章立足于“研究方法”,偏重于方法论、知识论,为关于宪法的知识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