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古代文明(英)布朗丛书公司编著;老安等译本书讲述了提遥远的过去民族和文明的故事。几千年前,以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为生的民族开始在村落中定居下来并且着手农耕事业。他们逐渐掌握了许多非凡的技能。他们学会了用粘土制作砖和罐,学会了开采金属并把它们制成装饰品、工具和武器,还学会了把植物的纤维织成布。在惊人的短时间内,其中的一些民族就生活在大城市之中并同居住在遥远地方的其他人进行贸易了。本书叙述了这些成就,还介绍了曾经帮助人类走向文明的某些著名的发明创造,例如车轮、指南针——还有卫生设备。书中的有些条目深入地描述了某个具体的民族或文明,另有一些条目则概述一个主题,并且跨越各个文明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例如“数字与计算”,还有一些条目则关注具有特殊意义的考古遗址,讲述了发现它们的经过。书中的条目均按英语字母顺序排列,有照片、图画和地图人微言轻实例插图。每一个条目之后都附有参考栏目,以方便读者参阅书中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条目。书后附有带插图的年表,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些文明在时间上的相互关系。 书中的地图标明了遥远的过去城市和遗址的位置。古代的城市和遗址用棕色点标明,现代的城市和地址用黑色点标明。 古代的地名和国际名称,用黑体字标明,现代的地名和国家名称用普通字体标明。
-
犹太人在中国潘光、王健、余建华、邓新裕、周国建、沈国华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图史,由中国杰出的犹太研究权威潘光教授编著。全书逐次介绍了有近千年历史、如今仅存几个被同化的后裔的犹太社团,自19世纪中叶定居香港和上海的几百名来自巴格达的犹太商人,来自沙皇俄国和苏联的众多犹太移民(其人数在20世纪初一度达数万),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而来到当时唯一避难地上海的几万犹太难民。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介绍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及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积极地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犹太人。这些与中国人和中国革命并肩作战的男女们,不仅是犹太人,而且还是坚定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或反法西斯主义者。具有历史意义的是,这场斗争吸引了许多在希特勒主义猖獗之时遭受反动逆流迫害而又坚决与这股逆流作斗争的犹太人。本书为汉法对照版。
-
彝族毕摩文化研究孟慧英著彝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里的重要成员,她人口众多——据1990年统计,我国境內有660万人口,国外有十余万人;分布广——主要居住于我国的滇川黔桂四省,境外的彝族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历史悠久——无论目前学术界争论的南方土著说还是北方氐羌说,都认为它有几千年历史足迹。中国历代古籍中,记录了大量的有关彝族及其祖先的事迹;而13世纪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较早地把中国西南部这个古老又神秘的民族介绍给全世界。19世纪下丰叶一批法国人、荚国人、英国人先后到彝族地区游历,在他们漫长的旅途中,彝族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语言文字,风土人情被写进他们的游记和历史著作。这是彝族第一次被广泛地推向世界,进入国际学术视野,成为国际学术界难得的文化人类学个案。20世纪以来,外国学者对彝族的考察有增无减,其工作更细致,研究也更深入,学术成果蔚然可观。到了2O世纪末,彝学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国际彝学专家济济一堂,先后在美国、德国、中国召开了三次国际彝学研讨会。这种大规模的学术活动无疑提高了彝学研究的水平,进一步地扩大了彝族的影响,广泛吸引了国际学术目光,为彝学创造了优越的发展条件。我国学者对彝族的民族学专门考察,始于20世纪上半叶,参与考察的人员中有一批我国著名的民族学、人类学专家,如马长寿、林耀华、江应樑、马学良等。他们考察的范围涉及了民族学的各个领域,彝族的社会制度、历史状况、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经济生活、政治结构、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等,都得到广泛关注,其中一些著作堪称学术范例,至今还是后来者的研究必备之书。解放以后,在全国开展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对彝族的调查更为全面,彝族內部复杂的支系关系第一次被认真对待,彝族支系分布、彝族历史、彝族社会形态成为学术界关心的特别目标。粉碎“四人帮”之后,彝学研究突破漫长的沉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对彝族历史方面的研究尤为踊跃,一批历史文化著作问世。这些研究使这个历史面貌模糊不清的民族,越来越展示出其清楚而古老的足迹和灿烂悠久的文化。20世纪8o年代以来,一大批彝族学者崛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投入到了新彝学的建设之中。这支生机勃勃的队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以调查研究为主要特色的作品成批问世。它们的耀眼光芒不但吸引了国内大批学者,激起一波又一波学术热潮;同时也抓住了国外学者的目光,学术界为彝学的发展而欣喜异常。在民族学中,对于原始宗教的研究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彝族的由其经师(毕摩)和巫师(苏尼)为代表的信仰现象,作为人类宗教信仰的一种特殊形态,始终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彝族信仰文化一直是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在百余年的调查研过程中,有一批著作为这个领域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如,列入“七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的《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卷)的出版,为彝族宗教与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彝族宗教研究的资料集和研究成果中,有些著作较有影响,能够为新的探讨提供向导。本书是一部关于彝族传统精神文化的专门研究著作。作者曾经到彝族聚居区进行过深入的民族考察,阅读了彝族这个领域主要的研究著作,并针对这些材料和研究基础,进行了较新的阐述和较系统的研究。
-
西藏七百年《西藏七百年》编委会这是一部关于西藏地方史的文集,共三册六章,该书编委会收集了十几位藏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近百篇论文,按年代从元代至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编排。文章论述了元、明、清代及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是如何管理西藏的,如军政机构、户籍管理、经济政策、以及对该地区发生的具体事件的研究,如达赖、班禅圆寂、坐床、抗英斗争,《二十九条》、金瓶掣签,蒙藏委员会,《十七条协议等》。
-
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陈淳著本书共6章,内容包括理论探讨:科学思维与学科视野,方法论:破译过去的钥匙,石器时代考古:新的探索途径,农业起源:人类社会的第一次革命等。
-
西南通史方铁主编《西南通史》所说的西南地区,指的是古代中国的西南部边疆地区,即历代封建王朝疆土的西南部边疆,包括今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西南部,以及在各个朝代受封建王朝或西南地方政权统治的中南半岛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各封建王朝对西南地区沿边地带的统治,在地域方面有盈缩的变化,因此,各个时期西南地区的西部与南部,其范围也有相应的改变,已脱离封建王朝或西南地方政权统治、今在境外的地区,从脱离时期起归人邻邦的范围叙述。西南地区的西部与南部,其各个时期辖区变化的情形,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述为准。西南地区历史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并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一些特点。为兼顾各方面的内容并突出边疆地区的特色,《西南通史》的阐述大致包括以下的内容:1.政治状况。2.经济状况。3.西南地区的居民及其文化与社会生活。4.宋朝加强了对海南南岛的控制和经营。
-
中国藏学史王尧等著本书是关于中国藏学研究史的一部学术史专著。作者探讨了“藏学”研究的学科特点、对象范围等基本问题,将1949年前的藏学研究划分为萌芽时期(1840-1911)、创立时期(1912-1937)、艰难发展时期(1938-1949),并在大量文献爬梳、收集的基础上,对传统藏学的相关文献以及1949年前藏学研究各个阶段的成果做了系统地整理,分门别类加以概括介绍和评介,全面总结了1949年前中国藏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本书有利于读者了解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分支――藏学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是相关研究者了解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参考书。
-
藏族历史苏发祥著《藏族历史》介绍了吐蕃王时期、分裂割据时期、元朝治下、明朝治下、清朝治下、中华民国等各个时期的藏族民族历史。
-
元代回族史稿杨志玖著元代回族史是指元代中国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人的历史活动而言。当时的回回人,主要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中亚的突阙各族。“回回”一词是从回纥、回鹘一音转化而来,在元代用以指信奉伊斯兰教的西域人,有时也用以泛指一切西域人或色目人,不一定全是伊斯兰教的信徒,要具体分析。元代回族史是指元代中国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人的历史活动而言。元代回族史是中国回族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回族史的很重要的一个篇章。本书分别从概说编、正名编、东来编、地位编、文化编、人物编、华化编,共7个方面对元代回族史进行研究,对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只有了解元代回族的历史,才能对回族的昨天至今天的情况深入研究。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杨志玖教授一生从事元代回族史研究的结晶。元代回回人的华化问题,以有元代诸重要回族人物等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是一部研究元代回族史的权威性著述。
-
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何星亮著本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新疆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枚族、裕固族传统的部落,民族制度,婚姻、家庭制度人生礼仪制度,宗教信仰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如何加速发展的问题。本书可以作为了解,研究新疆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