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九色鹿·敦煌民族史杨富学,张海娟,胡蓉,王东 著敦煌古来为多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大都会,敦煌文化是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既是他们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本书是国内外敦煌民族通史,也是部全面系统论述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从某一角度说具有裨补阙漏的意义;以语言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以深入研究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本质,进而深入探讨不同民族间的历史文化关系,重点阐述敦煌古代民族的能动作用。
-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著《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民族”一样,羌既是历史的创作物,也是历史的创作者。从汉代的河湟西羌、唐代的西山诸羌,到20世纪前半叶的羌民,以及当今的羌族,都是历史事实与历史记忆的创作物,而他们也以各种表征与行动回应主流叙事,促成种种历史事实,如中古与唐朝、吐蕃对抗,并借此完成族群的内部塑造。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历史”中,“羌”成为了汉藏之间模糊的、漂移的边缘。
-
傈僳学史料丛编第四卷鲁建彪 编《傈僳学史料丛编》是一次系统、全面整理傈僳族史料文献,为傈僳学研究做了基础性工作,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很好重大。《傈僳学史料丛编》所收录的史料包括各种正史、别史、实录、方志、档案、碑刻、年谱、游记及田野调查资料等,内容广泛且丰富,对研究傈僳学具有重要价值。
-
傈僳学史料丛编第五卷鲁建彪 著《傈僳学史料丛编》是一次系统、全面整理傈僳族史料文献,为傈僳学研究做了基础性工作,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很好重大。《傈僳学史料丛编》所收录的史料包括各种正史、别史、实录、方志、档案、碑刻、年谱、游记及田野调查资料等,内容广泛且丰富,对研究傈僳学具有重要价值。
-
华夷互融高志英华夷关系,是中国民族研究的重要内容。华夷之变,则是中国民族关系研究的重要命题。以华变夷、以夷变华贯穿于漫长的中国历史,由此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本书的研究对象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城子村,就是经历了长期的“以华变夷”与“以夷变华”的典型村落。历史上是彝族先民之一“鹿鹿蛮”所在地,彝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明代以来,大量汉族人口迁入泸西,彝多汉少的人口结构发生巨变,坝区小农经济也越来越发达,土司制度最终终结,山地与水田围绕的城子的农村村落特征越来越,并突出修建了儒释道杂糅的村落公共信仰空间。纵观城子政治制度与其民族结构、生计方式的变迁,其功能从军事城堡到农村村落变迁明显,可谓是研究中国西南夷汉混居村落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窗口,透视出了中国西南历史上的汉夷互变关系特征与实质;而且,对于西南汉族移民史及其文化调适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城子村的“以夷变华”,不但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显性文化要素方面,同时也隐含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所蕴含的宗教信仰方面。并且,村落祭拜对象众多的繁杂宗教仪式恰恰表明,儒释道与汉族民间信仰神灵逐渐主掌了城子村民的精神世界,而使其“汉化”趋势越来越特出。但是“祭大山”(兼山神与昂贵土司土主神为一体)仪式的隆重,说明作为彝族土司城堡的历史已经沉淀为集体记忆根深蒂固地存留在村民心中。在此,不仅仅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中同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应该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多元一体”理论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这也便是城子及其城子历史文化所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
-
羯族与后赵史研究李圳 著后赵(319-352)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由我国古代民族羯族所创立的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之一。319年,羯族民族领袖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立,称赵王,史称后赵。本书主要就羯族发展轨迹、后赵国的兴衰为线索,展开对后赵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认同等内容的研究。在3世纪以前,作为“匈奴别部”的羯族,一直保持着较为完整的部落组织和传统的西域民族特征。4世纪初,在羯族领袖石勒的率领下,其民族迅速扩张,实现了由西域胡为主体向杂胡为主体的民族转变。石勒乘中原战乱之际,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中原地区强大势力。由于连年征战、滥用民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繁重的徭役,坞壁、流民势力的活跃,周边部族的兴盛是导致后赵灭亡的主要原因。后赵主要以学习汉魏职官制度为主,同时也保留了以“胡汉分治”为统治方针的“单于台”制度。后赵文化的特点是在儒家文化同佛教文化冲突中,相互交流,多元共生。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羯族经历了由民族认同向文化认同的转变,后赵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十六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抚苗录[清] 鄂海,阿琳撰 著《抚苗录》,收集了招抚镇筸“红苗”过程中,所呈送的奏折与“朱批”,撰发的咨文、照会等各种公文,以及告牌、清单、碑文等。为苗族历史研究,特别是研究湘西“苗疆”的开辟与“红苗”归流史,提供了最可信的原始文献资料。《红苗归流图》是阿琳在其任内亲履湘西“苗疆”,据实地见闻所绘制和编撰的。此图册图文并茂,对湘西“红苗”的“归流”始末,作了概略记载。
-
新转注释《蒙古秘史》泰亦赤兀惕·满昌暂缺简介...
-
南诏的短暂神话杨军 著南诏是华夏儿女开拓云贵高原的早期成果之一,也是西南历史上*大的地方政权。作为一个曾在大唐和吐蕃两大强邻之间纵横捭阖、续写“后三国”神话的强邦,却在立国二百余年后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是外敌压力使然,还是遭遇了巨大自然灾难?是多民族的血脉发生剧烈碰撞,还是文明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本书从南诏兴起的背景、王国的建立、兴盛、衰亡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为读者清晰地呈现了这个苍山与洱海之间的神秘古国,揭示了一段民族融合的曲折历史。
-
雄踞北方的契丹承天 著千百年来,中原王朝如走马灯般兴衰绝灭,而在北方草原上,也上演着同样的剧情,游牧民族如风一般袭来,又如风一样消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这些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契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她有着青牛白马的美丽传说,有着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有着西进中亚的复国壮举,有着黯然引退的凄凉悲怆。 本书引领我们带着逝者如斯的感慨去聆听先人足音,以契丹民族建立的帝国的发展为线索,妙趣横生地介绍了在契丹历史上留下印记的人物与故事。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事件关系、政权关系梳理得一清二楚,令读者在轻松、幽默、欢快的氛围中探寻千年前神秘契丹那一幕幕激荡人心的精彩画卷,体味中国历史的另一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