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蒙古草原古代草原游牧民族豁脱文化研究松迪 著本书在对蒙古草原古代游牧民族豁脱文化(生存文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豁脱的渊源、豁脱遗址、豁脱政治、豁脱经济、豁脱环境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述。从研究的时间段来说,重点放在古代部分。主要对蒙古草原游牧民族豁脱文化以及城池环境、豁脱政治、豁脱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力求客观地展现蒙古草原游牧民族豁脱历史文化。通过对游牧民族豁脱文化的述说,对其特有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归纳,展现了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豁脱方式(生存方法)及文化的特殊性。全书结构完整,主要由六章组成及绪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认同变迁研究左永平 著认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时代正在悄然改变着认同的这一特性,当代边疆民族地区认同的基本特征却是多元性和流动性。本书以云南这个中国多民族聚集的典型省份为研究对象,将民族认同关系和认同方式归结为两个层面:对国家、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坚守——认同的坚守;各民族交流互动、开放包容的认同多元性——流动的认同。认同的流动与坚守交织,形成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认同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格局。云南各族人民认同的多元性和国家认同的坚守与执着精神,是云南各民族对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特殊贡献。
-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美]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著,姚向辉,顾冰珂 译“种姓不能用来解释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考虑种姓和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理解美国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 在美国的种族冲突、阶级矛盾之下,暗藏着种姓制度这一“看不见的骨架”。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普利策奖得主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探索的便是这种强大的、不可见的等级制度。种姓本是印度一种按人的血缘或出身、婚姻、职业、宗教信仰等来划分社会地位的制度。作者威尔克森认为,美国也暗藏种姓制度,其定义黑人、白人或“非白人”的方式,历史上的种族隔离政策与法规,还有美国人民的观念与作为,都符合种姓制度的定义与特点。威尔克森深入历史,结合真实事例,展现美国隐藏的种姓制度,并指出僵化的等级制度如何塑造了当今的美国和美国历史。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威尔克森将印度、纳粹德国的种姓制度与美国联系起来,总结了“支撑”美国种姓制度的八大支柱,包括神圣化、承袭性等。她结合翔实的案例,包括2008年、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讲述了种姓制度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并用个体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马丁·路德·金、棒球运动员萨奇·佩吉、威尔克森本人以及其他许多人的故事,展现日常生活中种姓的暗流。
-
守望与薪传侯儒 丁媛 著“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世代传承、口耳相授的民间说唱艺术,也是赫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表达和娱乐审美方式,给人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性情上的愉悦。它不仅充分记载了赫哲族的征战史和迁徙史,浓缩了赫哲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精华,还全面展现了赫哲族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世代居住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渔猎生活等,是集赫哲族历史、习惯、文化、宗教于一体的知识体系,为历史学、民族学、文学、社会学以及语言学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空间,是赫哲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向心力的凝结点,堪称赫哲族历史的“活态标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书通过全面、系统地采集代表性传承人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口述资料,进一步梳理、整合“伊玛堪”传承过程的口述历史,力求很大限度地保护和传承这项民间说唱艺术,并让更多人领略“伊玛堪”文化艺术的魅力,进一步增强赫哲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
共进与赋能丹臻群佩 著《共进与赋能:内地西藏班35年35人口述史》一书作者丹臻群佩,以一名内地西藏班毕业生的感恩之心,以口述历史的专业研究方法,通过面对面深度访谈的形式,充分挖掘并精心整理了自1985年内地西藏班办学至今的35年里奋斗在各个行业,包括汉族、藏族、门巴族等具代表性的35位毕业生的求学经历和奋斗历程,成为首部内地西藏班口述史。书中的每位受采访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几代藏族孩子赴祖国内地求学的真实故事,谈及了自己的思想体会和人生感悟,并刊载了受访嘉宾提供的内地西藏班珍贵历史照片。
-
蒙古学书目敖特根,[美] 亨利·施瓦茨 编,周建奇 译本书目中收录涉及1800年前后有为数可观的蒙古人居住的有关地区的所有研究课题,这个地区大致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及其邻近的西伯利亚,中国的新疆、内蒙古以及东北数省的一些地方。收录范围包括前蒙古和非蒙古的研究题目, 如对蒙古人之前居住于蒙古地方的各族人民的语言、 历史、 考古调查等等, 也收有对蒙古人时代在蒙古土地上的外国人,如传教士、商人和军队等的研究。此外,本目录还包括虽然完全处于以上所述区域之外、 但其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属于蒙古的一切题目,如对蒙古的征服、蒙古语及其方言和蒙古侨民的研究等。但是, 本目录没有收入对那些尽管自命为蒙古而不能被视为蒙古的个人或集团, 如铁木尔及其继承者等的研究。本目录也没有收入蒙古世界帝国中很少或没有提到蒙古人的非蒙古地区的研究。因此, 绝大部分有关元代中国的著作都没有收入本书,因为这些研究的绝大部分都是纯粹关于汉人的问题, 很少涉及蒙古统治者。 本目录包括各种形式的出版物, 只有评论、 短评、 菜谱,《 亚洲展望》《 亚洲概观》 和《 远东经济评论》 之类的期刊上的年终述评, 以及绝大部分政治短文除外。也收有手册、 百科全书和便览中的某些条目,也收入了一些通俗著作。本目录包括以上所述截至1975年12月为止的一切出版物。较早的著作仅偶尔收入。这套《 蒙古学书目》 第一部收著作2987种, 其中作者亲自查看和核对过的有2835种, 约为总数的95%。
-
《花苗史略》释义韩杰 著,朱佶丽,韩朝相,陶绍虎,杨体耀 译《花苗史略》撰成于1939年6月。作者韩杰(1894-1959),男,贵州威宁人,云南基督教著名教牧、苗族教育家。《花苗史略》底本用小楷毛笔手抄缮写,约3万字。《花苗史略》是中国首部由苗族花苗支系人撰写自己历史的专著。《释义》共十三章,首章至第三章介绍苗族史前历史、苗族由中国北方向南迁徙过程,分析古代历史上苗族在历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第四章至第六章记述花苗与彝族土司的关系、花苗著名的历史人物、花苗的传统习俗等;第七章至第十三章描述花苗信奉基督教的过程,以及基督教文化与花苗文化的交融。《花苗史略》提出:苗族基督教徒不仅重天国,也重世国;苗族应扶国族,共建大厦;服务于国家社会。在苗族基督教界提出了基督教必须适应社会,走本土化、中国化之路。《花苗史略》记述了苗族花苗支系迁徙、发展的历史,以及花苗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文化发展的历史,是滇黔川苗族花苗支系基督教会寻求和坚持本土化、中国化的真实记载。通过《释义》,我们了解了花苗和花苗基督教会“国家认同”、“社会适应”和“民族认同”的概况。韩杰作为花苗的杰出代表之一,既是苗族基督教会坚持本土化、中国化的倡导者,也是勤奋的实践者。由于韩杰在民族、教育和宗教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他的传记被载人《富民县志》、《富民县民族志》、《西山区民族志》和《楚雄苗族史略》。这些志书对韩杰有如下评价:“韩杰一生为苗族办学、教书育人作了积极的贡献,深受苗族人民的敬重。”“韩杰为帮助苦难的苗族,向政府写申诉及诉状,反映情况,做了不少有益于苗族的工作。”“韩杰的一生,是为发展苗族教育,呕心沥血的一生,是爱国爱民,为穷苦苗民伸张正义,打报不平的一生,他以出口成章、挥笔成文,得心应手的精炼文笔和胆略,揭露和控诉地主等的罪行。他胸有大志,腹有良谋,为苗民伸张正义,不怕权贵,不怕困难为苗民创办教育之精神,铭刻在苗族心中,将鼓舞着苗族人民去争取胜利。”这些评价既是对韩杰一生成就的肯定,也是对《花苗史略》倡导、传播和实践中国化思想的好注释。
-
唐宋义兴蒋氏家族文化研究刘冰莉本书以唐宋时期江南望族义兴蒋氏为研究对象,在纵向上,力图对蒋氏家族在历代的发展进行梳理,以展现该家族在文学创作、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在横向上,则把蒋氏家族置于整个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着重分析科举、婚姻等与家族、家族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对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深刻原因以及在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作用探本溯源。
-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简明知识读本李平凡,颜勇《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简明知识读本》在深入挖掘和整理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工作成果。书中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族源族称、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特征等知识要点一一展示给读者。该书的出版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为建设多彩贵州,助推民族文化强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团结,凝聚各方力量,促进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二是对于外界了解贵州各民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和贵州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对外宣传和展示多彩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大省、实现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对贵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我省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典陈树珍 编本书分为历史文物、宗教文物、民族文物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小类,依文物性质和内容分门别类地展示。一方面突出地显示出馆藏少数民族文物在历史、宗教、民俗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多视觉地反映出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艺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读者沿着这一合理的布局踏入民族历史文化的大门,循序渐进地浏览民族文物的风采,从而获得较为丰富、系统的民族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