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彝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张杏玲 著本书以翻译学和跨文化研究为理论基础,运用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的核心思想,通过对译者的“适应”和“选择”详细阐述和分析,结合外宣翻译的特点,研究彝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目的不仅是宣扬彝族文化,也是宣扬整个中国民族文化。
-
发现传统王清华 著从20世纪80年代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对科研人员的要求是:“熟悉一个民族,联系一个地区,研究一个专题”。多年来,作者一直是坚持着这三条要求从事人类学田野工作及民族学族别研究的。 这个集子就是按照这三条“要求”,分三个部分来编排的。 第一部分:熟悉一个民族(哈尼族)。收录了论文14篇,为哈尼族研究论文,内容涉及哈尼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 第二部分:联系一个地区(云南红河及周边)。收录了论文10篇,是以滇南哈尼族地区为中心,辐射云南及周边。这个地区既与哈尼族迁徙及跨境而居相关,又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及发展相关; 第三部分:研究一个专题(梯田文化)。收录了论文12篇,为红河哈尼梯田及梯田文化研究。
-
蒙古部族历史文化研究敖拉 编“西拉沐沦”指西辽河或辽河上游,人类古文明及我国北方游牧历史文化中占及其重要的地位。远古时期“华夏第1村”、“中华第1龙”、“牛河梁神庙、祭坛、女神像”等都出自该区域。后又经历了丰富而神奇的青铜器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这里成为游牧文化的重要历史舞台。早在乌桓、鲜卑在这与地域驻牧,后契丹辽政权在这里根基壮大,成为政其治、经济、军事核心地区;金朝女真把这里作为跳板进驻华北地区。元代蒙古弘吉拉等诸部落驻牧在这里,保护京畿地区安宁。明代朵颜三卫、蒙古察哈尔部,喀尔喀五部南下驻牧在这一区域,与内地文化互动。清代昭乌达盟及卓索图盟、哲理木盟部分札萨克旗也驻牧在这一区域,对边疆的安宁,社会稳定起到及其重要作用。《蒙古部族历史文化研究(专辑1 蒙古文 汉文)》内容涉及这一特殊的历史地域,为此感谢学者们的精心研究,也希望和欢迎更多的学者及历史文化爱好者参与到本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携手挖掘、丰富本区域历史文化,为国家的文化事业繁荣和区域历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取得丰硕成果做贡献。
-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博学好古研究与民族史书写朱晶进 著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博学好古与民族史书写的关系,主要考察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运动时期欧洲范围内的学术背景与英国民族史学的关系,分析人文主义如何使英国民族史书写发生变化,从而使博学好古研究方法在英国的土壤中得到孕育,进而论证博学好古研究对英国民族史学以及西方民族史学的推动作用。
-
特克斯县蒙古族文史资料2加·道山 著《特克斯县蒙古族文史资料(2 蒙古文版)》共收集了特克斯县文化工作者和学者们所撰写的关于特克斯县蒙古族历史文化、历史人物、经文、医疗、历法、地理、语言文字、民俗、民间文学、民歌等内容的46篇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一,咱雅班第达、卫拉特大库伦、沙毕纳尔的来源,历史上的变革及迁徙等情况;关于托忒文和托忒文文献方面的内容。二,与特克斯县蒙古人的历史有关的清朝时期的哨所及地理名称等方面的内容。三,特殊的民俗、民间文学、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本文集中所搜集到的论文都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并结合珍贵材料编写完成,所以地区特点明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集的内容健康,选题新颖。《特克斯县蒙古族文史资料(2 蒙古文版)》的出版会给卫拉特历史文化研究者提供一些新鲜的资料,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
选择与适应范军 著本书考察60多年来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阳镇牙开村黎族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纠纷处理、民间信仰、礼俗与节庆等习俗的变迁,并对其变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结合当地实际,探讨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黎族习俗的现代化选择与适应策略。
-
羽人瓦当研究张东芳 著羽人瓦当是诸多瓦当种类中的一类。羽人瓦当分为羽人类型和迦陵频伽类型。不同地域出土的羽人瓦当勾勒了羽人瓦当的传播路线,且这些出土地与丝绸之路有关。本书围绕羽人瓦当的年代和艺术风格问题、羽人瓦当的相关图像问题、羽人瓦当与胡风东渐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对羽人瓦当图像的生成、发展和演变有了认识和梳理,也为羽人瓦当的年代鉴定提供了依据。本书所涉材料丰富,从多个视角解读羽人瓦当,从而论证图像之间的传播和替代现象、羽人瓦当图像生成的因素、迦陵频伽纹瓦当与犍陀罗艺术之间的关系、迦陵频伽纹瓦当与敦煌壁画中迦陵频伽伎乐形象之间的关系,等等。总之,本书以羽人瓦当这个小小的建筑构件讲述了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与时代风尚。本书适合从事艺术学、历史学及相关工作与研究的人员,以及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图典张公瑾 著全书分四卷,共约400万字,内含中国22种民族古文字撰写的古籍文献资料,有古籍珍品图片1000幅左右,包括书籍、文书、碑铭等类别。每一文种概略介绍这一民族的基本情况、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文字的类别和各种版本形式、整理研究状况等,各文种收古文字文献图片约50幅,简明介绍每一文献的基本情况和研究价值,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古籍资料进行释读,包括原件影印、拉丁字母转写、字译、句译、全译、注释和评价。本书的编撰者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和教学机构专家,内容较真实、科学。 本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本书收录大量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图片,以形象、科学的方式向读者展示我国民族古籍的宝贵财富,总结以往100 年来的整理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社会、文化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也为事业的延续和人才的成长营造合适的平台,为今后的整理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
古代神话与民族丁山 著“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入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误、数据计算与外文拼写错误等,则予径改。原书为直(横)排繁体者,除个别特殊情况,均改作横排简体。其中原书无标点或仅有简单断句者,一律改为新式标点,专名号从略。除特殊情况外,原书篇后注移作脚注,双行夹注改为单行夹注。文献著录则从其原貌,稍加统一。原书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或纸页残缺者,据所缺字数用“□”表示;字数难以确定者,则用“(下缺)”表示。
-
走进客家历史田野杨彦杰 著,陈春声,罗勇,王东 编《走进客家历史田野:地方社会与文化传统》是作者杨彦杰在上世纪90年代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客家的传统社会与文化的一部作品,收录的文章,其田野资料都是作者和世界有名人类学家劳格文在将近二十年合作期间共同取得的,主要探讨了客家社会的宗族制度、民间信仰、饮食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