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和田出土粟特语文书毕波,(英)辛威廉《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和田出土粟特语文书》是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的新疆和田(古代于阗)出土的13件粟特语文书的释读整理成果。这批文书不仅是近年来国内所出粟特语文献中数量多的一批,也极富研究旨趣。《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和田出土粟特语文书》内容包括经济文书、书信等世俗文献,年代约在8世纪末,为了解唐朝在西域统治末期在安西四镇活动的中亚粟特胡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西南彝志第王运权《西南彝志第(第二十一~二十二卷 彝汉对照)》共分九章。现将内容简介于下。希姆遮和希堵佐均出自哎哺氏族。希姆遮传到七世为密乍轨。乍轨生三子,这是君长的世系。希堵佐传到七世,这是王的世系。到密赤叩、投皮业之时,姆密氏无子,过继窦朵氏之子。将窦赤叩改作密赤叩;将窦皮业改作投皮业;将布实楚改作密实楚;投乍姆改作那乍姆;将密阿娄改作够阿娄;将投阿德改作葛阿德。窦朵氏六子,入了姆密世系。窦朵氏长子为窦赤叩,妻为苦姆舍处,子为窦姆尼。赤叩有八子,各有其职业和住地。窦氏生六子,幼为布实楚,到了布波时,布波有十子。实楚有十子,都是做布摩。够阿娄、葛阿德打矛造箭,造甲制刀,装天星,育地草,建庙宇,塑偶像。工匠不制粗劣产品。有主就有奴。赤脱氏发展了。从娄额利娄起,姆密氏就有了奴的世系。
-
彝族源流王继超陈光明《彝族源流》的原彝文名叫“能素恒说”,直译意为追溯彝族的根源,作为古乌撒部地(今贵州省威宁、赫章两县一带)形成并广为流传的一部著名的彝族历史文献,有很多个抄本在流传,除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译审王子国先生家的抄本外,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的248号、264号、370号、913号、390号、660号、249号、126号等藏书都可视为这部书的不同抄本,或分散抄本。这些藏书、抄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从记录父子连名谱的特征上看,《彝族源流》所录的谱系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县)一带流传的《六祖纪略》、《六祖富贵根》,赫章县一带流传的《彝族创世志》(现藏于赫章县民委)、《彝家宗谱》(有现藏于毕节市档案局和威宁县龙场镇等地抄本)比较,在内容与涵盖的范围相同的前提下,还各有千秋。
-
彝族源流王继超陈光明《彝族源流(第1集 套装1-7册 彝汉对照)》由三个章节组成,叙述的内容,集中表现了彝族先民对宇宙和人类起源的认识。彝族先民认为,天地的产生是清浊二气演化的结果,宇宙间的万象是由哎哺发展变化而衍育成的。本卷书通过对哎哺世系的叙述,介绍人类度过漫长的蒙昧时代,进入野蛮社会。书中描绘了一幅幅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生产情景,如“娇女织锦帛、健男冶青铜”。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无数的知识”,为记录表达这些知识,于是就“心想口陈述,眼看手来写”o人们对动荡的天地进行多次反复修补,最后才使它固定下来,说明了人类与大自然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搏斗。书中还叙述哎哺时期,哎哺氏族内部出现了君王(最初当然是部落首领);兴起了祭祀和婚配这两件大事。
-
彝族源流王继超陈光明祖、摩、布(君、臣、师)是彝族古代三位一体的政权制。祖号令,摩行权,布祭祀。既分工,又合作,缺一不可。这种制度早在六祖分支(约春秋战国)时已高度完善。祖摩布三位一体政权实体视祭祀、婚姻、战争为三件重要的大事,而以祖宗崇拜为主要内容的祭祀尤为重要。《彝族源流》第十五卷的七个章节,《六祖君长世袭谱》、《强盛的糯侯》、《乍氏六兄弟》、《侯氏嫡长三十代谱》、《糯嫡长之一》、《武嫡长之一》、《乍嫡长之一》,在较系统记载六祖各支大宗、旁宗谱的同时,充分反映了后人对取得祖、摩、布地位的先祖依辈分追赠“沽、维、哺、啻、娄、博、濯、斯”等谥号的情况。《彝族源流》十五卷里,六祖各部的君长谱有与其他书籍记载相同的,还有相当一些谱在别的书籍里并不常见。其他书籍记载不足之处正好有《彝族源流》的记载来弥补。在六祖各部内,毕氏九度强大,默氏十度立业,糯氏七度强大,侯氏八度壮大,武氏六度繁荣,记载虽简略,但毕竟为后人研究史实提供了线索。六祖各部的某些习俗不尽相同,如立祠敬祖灵所取名称或形式不同,应当是习俗有差异的反映。六祖分支时,开始嫡长并不守祖业,而是另开辟新地盘,六祖的十五家嫡长就往南(东川卓雅纪堵为中心,这里的南则应是今滇西、滇南一带)迁了,毕氏的一支嫡长在鲁尼俄鲁变成了外族(指改变习俗语言)。到了至少是秦汉时长子才由迁出而改变守原地祖业。并在那里形成了号称“恒女”(八诏)的蒙确舍集团,八诏还往往与六祖相对。迁出则是次子以下人的事,这在《彝族源流(第3集 十五~二十卷)》和其他书籍里都有记载。
-
彝族源流王继超陈光明《彝族源流》的原彝文名叫“能素恒说”,直译意为追溯彝族的根源,作为古乌撒部地(今贵州省威宁、赫章两县一带)形成并广为流传的一部著名的彝族历史文献,有很多个抄本在流传,除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译审王子国先生家的抄本外,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的248号、264号、370号、913号、390号、660号、249号、126号等藏书都可视为这部书的不同抄本,或分散抄本。这些藏书、抄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从记录父子连名谱的特征上看,《彝族源流》所录的谱系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县)一带流传的《六祖纪略》、《六祖富贵根》,赫章县一带流传的《彝族创世志》(现藏于赫章县民委)、《彝家宗谱》(有现藏于毕节市档案局和威宁县龙场镇等地抄本)比较,在内容与涵盖的范围相同的前提下,还各有千秋。
-
祭祀经文篇罗世荣,陈宗玉《祭祀经文篇(上 投确数)/彝文文献经典系列》是彝族礼经中解释“哪史”图,交代祭礼的基本礼仪、程序的部分,其中也有不少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发明用火、农牧兴起、金属冶炼、丝绸纺织等方面的记载。
-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卷四)》稿包含贵州水族文化史、贵州回族伊斯兰教文化史、贵州白族建筑文化史、贵州瑶族舞蹈文化史、贵州壮族歌谣文化史、贵州畲族民俗文化史、贵州毛南族猴鼓舞文化史、贵州满足石雕艺术文化史、贵州羌族服饰建筑文化史。《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卷四)》各部分文化史由不同作者完成,各部分均从民族族源、文化演变、文化现象解析、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几方面入手,资料详实,在展示各民族文化同时,也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
边城民族志周大鸣,程瑜本书20章,主要内容包括茶峒镇的民俗民风、社会组织、经济发展、旅游发展,洪安镇的民俗民风、社会组织、留守儿童情况、抚平情况、医疗情况,茶峒镇与洪安镇的综合比较。两镇地处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交界地带,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同时汇聚了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文化要素,它们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文化互动和再生产,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质,构成了本书的核心观念——“行政之边缘,文化之中心” 。
-
乌撒简史王继超乌撒这片古老的土地,既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又是各部彝族的迁徙中转地和逐鹿地。很早有阿朱提和支嘎阿鲁的家族把持着,政权和族权合二为一的“家族制度”,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合二为一的“则溪制度”是乌撒地区的主要特色,也是完成“千年土司”神话的根本制度文化。乌撒的区域内流传着很原始很粗犷的彝族戏剧《撮泰吉》,《撮泰吉》在我国古老的戏剧剧种中独树一帜;其民族艺术特色尤别具一格。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地方文化史学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因而进入了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