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
-
研究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郭海龙《研究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探讨的主题是研究生劳动价值观教育问题,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和承载体就是研究生思政课。但在大思政格局下,单单思政课又肩负不起这一伟大使命。因此,《研究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涉及的研究生思政课虽主要是狭义的课堂思政,但也关涉到服务于思政课的所有组织和个人。所以,指导《研究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的一大理念就是“大思政”理念。“大思政”理念有以下几个具体观点为支撑:一,从载体角度看,倡导思政课与专业课等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隙化。从共时性角度来说,这就是主张开展无缝隙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超出课堂教学的狭隘视域,广泛辐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就是说,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包括专业课盲区、课外盲区、家庭盲区、社会盲区、网络盲区等。同时,要注重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性功能的体现和发挥,使思政课与专业课、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之间不发生功能互抵、相互拆台的现象。第二,从主体角度看,倡导全员育人。对于高校而言,所谓全员育人就是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并使所有人员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第三,从时间维度看,倡导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全过程育人是紧密关联的。空间维度的全方位育人要有持久功效,必须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全过程育人。没有全过程的育人不是真正的育人。育人是久久为功的事。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等要真正实现,就必须注重过程性、可持续性。“大思政”理念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思政”之大,大在教育的重要。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在教育的诸多类型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极其特殊的一种教育类型,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因为一切教育都是为了立德树人。因此,“思政”之大,大在把握方向,“大思政”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把握方向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烽火中行走的活新闻艾艳萍自然界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孕育了伟大的中华儿女,新闻界奔腾不息的“长江”开创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辉煌!回顾范长江同志的革命历程,品读他的锦绣文章,仿佛看见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抗日前线悲愤激昂、为民立言的呐喊……长江同志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当学习长江同志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坚贞不渝地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刻苦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学习他光明磊落、言行一致、清正廉洁、对工作高度负责、对同志满腔热忱的高贵品质;学习他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的崇高信念;学习他善于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在长江同志诞辰1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身处革命老区、长江故里的笔者,谨以《烽火中行走的“活新闻”:范长江精神的影响与传承》让更多的人铭记他的光辉业绩,追随他的战斗足迹,弘扬他的革命精神,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和崇高的敬意!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将承载强国梦想,展翅翱翔,谱写世纪新篇章,不尽长江滚滚来!
-
汉中市创新课堂课例及微课设计集锦张铮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始终是教育工作需要破解的重要命题。近年来,我们以理念先导,聚焦应用,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育改革与发展中充分发挥支撑,促进教育创新发展。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战场,开展课题研究和各项赛事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由中央电教馆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实践大赛”便是国内高规格、高水平的大赛活动之一。自2009年起,我们组织教师参与此项大赛,以活动促进教师由常态应用向融合创新发展,老师们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至2018年,汉中市连续10年荣获中央电教馆颁发的“全国优秀组织奖”。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推进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特将10年来汉中市荣获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大赛部分一等奖课例的教学设计,以及陕西省微课大赛汉中一二等奖作品的教学设计汇编成册。以期广大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应用提供范本和借鉴,为加快推进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汉中市创新课堂课例及微课设计集锦》内所有课例的视频均已上传至“学在汉中”智慧教育云平台,扫二维码可观看或免费下载。
-
生活科技化时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刘锋科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从近代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精彩纷呈。在今天,科技已经当之无愧成为现代文明的主导,其触角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现代社会人类生产生活面貌和状态,经由现代科技的塑造,已经全然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然而,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精神危机等负面效应。人类生活高度科技化的新时代,一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种种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的理论依据、丰富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先进思维方式的发展等;另一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种种挑战,这主要表现在对国家文化、文明构成挑战和冲击的同时,导致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盛行,加剧大学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科学主义和主体主义的盛行,带来复杂的科技伦理挑战的同时,科学理性精神的缺乏又反致伪科学甚至科学骗局横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经由科学主义之改造而日益知识化等。
-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辛均庚,王双宏,石恒帅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源于基础。学前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八大任务之一,专章进行部署,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2016年《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条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将学前教育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近五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从纲要发布前的50.9%提高到77.4%。但由于底子薄、欠账多,学前教育依然是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入园难”“人园贵”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整体而言,必须着重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特别是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这个短板。关注和研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促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科学健康发展,是当前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第三辑)》基于上述理念和背景应运而生,围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健康教育、幼儿语言与社会教育、幼儿科学与艺术教育、幼儿课程与活动、幼儿教师教育等专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讨,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论文集,以期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第三辑)》体现了“民族性、理论性、应用性”三大特点。以民族性贯穿全书,在一定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专题探讨,呈现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况,让广大读者学习和了解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力求以《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国家文件为依据,结合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实际进行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视角较为系统地探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初中信息技术优秀教学案例评析陆灵明信息时代的到来,促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诞生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明确指出:信息素养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实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2017年,浙江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将信息技术科目首次纳入高考选考科目,其分值占比与传统选考科目一致。这对信息技术教育来说是令人振奋的事情。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许多欠发达地区,这一课程的发展现状却让我们迷惑: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不受重视,往往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信息技术课是很多孩子眼中的“玩课”。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受“高考指挥棒”和“计算机工具论”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信息技术教学、还要带学生参加竞赛、参与教研活动、兼任网管、电教的工作,其教师职称评定比较困难……以上种种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很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多方努力。我们认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举措,玉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本科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骨干,在实践中他们也发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好方式就是广泛参考信息技术教师们的优秀案例,从中借鉴反思,迅速成长。基于此,我们广泛搜罗了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精彩案例——很多案例都是在各类信息技术案例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经典范例,对教师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编排体例上,我们参考《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初中部分的架构体系,按照“一个基础、两个扩展”模块的结构,对每一个单元的课程目标都配2个精彩案例。每一个案例后面都附有点评,这些点评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案例亮点、改进建议等方面展开,有些则是这些案例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促进大家对这门课程的反思。
-
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理论与实践王会战社区参与旅游的实践困境和理论不足,使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旅游增权”成为必然。以往国内外关于社区旅游增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地、生态旅游地和民族村寨社区,这些类型旅游地社区一般都拥有旅游资源或其附着物(主要指土地)的所有权,但旅游失权现象在其他不拥有旅游资源或其附着物所有权的旅游地社区(如中国的文化遗产地社区)也大量存在,由此引发了作者对现有社区旅游增权前提的质疑。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状况的实地调研和对国内外社区旅游增权理论的深刻反思,《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理论与实践》围绕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内涵、基础、内容、路径和目的等问题,尝试建构一套有关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系统理论。《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理论与实践》首先界定了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概念;其次根据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结合国内外社区旅游增权的理论和实践,对现有社区旅游增权的前提提出了质疑,并由此引发了《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理论与实践》对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基础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构了中国情境下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结构,开发出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测度量表,从而为下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工具;再次基于不同角度提出了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路径;最后明辨了社区旅游增权与社区参与的理论关系,认为社区旅游增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充分的社区参与,并探讨了社区旅游增权对社区参与的影响机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世界文化文化遗产——兵马俑景区的周边社区为例,利用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理论,并根据深度访谈资料和调研问卷数据,对其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对其增权状况的研判与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旅游增权对策。
-
福泉骊珠晏子有,晏颖全书以遵化汤泉为主线,就遵化汤泉的历史、相关建筑和相关历史人物进行介绍。全书自郦道元《水经注》起,考证了众多古籍对遵化汤泉的描述,如《水经注》《帝京景物略》《畿辅通志》及《一统志》。自唐代以来,这里开始兴建了汤泉寺,以后又叠经修缮,兴建了观音殿等寺院。自辽代起,帝王们又利用天然温泉水,构筑了皇家建筑物,如砖砌水池、辽后梳妆楼等。明清两朝五位皇帝先后来这里洗浴游览,并留下很多历史痕迹。一些重要的后妃,也给汤泉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明清两朝,还有不少皇室宗亲、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都在汤泉书写下华彩诗章。对于这些,本书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
当代教育王家洋《当代教育(2018 第4册)》主要栏目包括大赛篇,大学教师论坛,中学教师论坛,小学教师论坛,幼儿教师论坛,职高教师论坛,省级课题成果展,高中生论坛,大学生论坛,鸟语枝头,花季十五六,大学天堂,等。
-
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探析郭庆义学科是现代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承载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基本职能的平台,是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和彰显大学办学特色的基本元素。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要求和体现,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具有龙头作用和核心地位。因此,任何大学都应重视学科建设。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狠抓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聚焦教育工作“两个根本”,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要立足本校实际,坚守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坚持特色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建设思路,实施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策略,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探析》是四川民族学院第十四次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主要成果之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探析”。论文集共遴选了与会文章96篇。这些文章从学科建设基本理论、各学科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学科配套建设等不同层面,就如何搞好学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促进新建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