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著目录学对于学者冶学有重要的辅导作用,余嘉锡先生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此思想指导下,这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目录学发微》与《古书通例》互相呼应,最好合读,故三书将《古书通例》附于后,以资参阅。《古书通例》亦是余锡先生理要的学术著作,周祖谟先生认为此书虽篇章不多,“而探微索隐,足以解颖释惑。读者据此举一反三,所知自多”。
-
中国戏曲概论吴梅著;冯统一点校编辑推荐:国学基础文库·第1辑。本书是吴梅在戏曲理论方面的主要著作,包括《顾曲麈谈》和《中国戏曲概论》两部分。探究了戏曲理论、曲律、曲谱,论述了元、明、清三代的杂剧、传奇和散曲。资料丰富、论述精当,是为“专家之学”。
-
近百年湖南学风钱基博著;傅道彬点校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晚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含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已,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钱基博本书为论述辛亥革命以前湖南学术思想发展变迁的著作。此书采用传记的形式,分群别类合传诸人,旨在彰显湖南学人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书中所论列的十三位人物,虽然籍贯限于湖南,大多数(如曾国藩)却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有的一直延续到现在。
-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著;夏晓虹点校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梁启超本书收录了《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新史学》和《学与术》四篇文章,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梁启超的学术思想。《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以学术思潮和演变为依据,将中国数千年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期,简要论述了各时期学术发展状况。《清代学术概论》将清代学术史分为四个时期,分别加以论,观点颇为精当。《新史学》和《学与术》则从理论角度论述了梁启超的学术思想。
-
郭沫若散文选集郭沫若著;王锦厚编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革命活动家。作为文学家的郭沫若,以诗歌、戏剧的独创性而蜚产于世,其实,他的散文也同样富于开拓性,却大大地被忽略了!要正确地认识郭沫若,科学地评价郭沫若,必须全面地研究其人其文。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小名文豹,号尚武,诞生在素有“海棠香国”之誉的嘉州府(分之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沫若是他后来从事文学活动,用家乡的沫水(即大渡河,俗名铜河)与若水(即青衣江,俗名雅河)取的笔名。幼年时代他受的是旧学的严格训练,特别是诗的熏陶,母亲从摇篮时代就给他念诗,以后又教他读唐宋诗词,背唐宋诗词,特别是王维、孟浩然、李白、柳宗元等人歌吟大自然的诗篇,上了诗教的第一课,给了郭沫若以终生的影响。五岁发蒙读书,老师除了照例教些《四书》《五经》外,还一边教《诗品》(司空图),一边又教《千家诗》、《唐诗正文人》、《唐诗三百首》;一边教《左传》,一边又教《东莱博议》,两者互相对照,互相后发,。不但养成了郭沫若关于“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诗是诗意诗境的纯真表现”,“诗的创造贵在自流自露”一系列基本见解,而且养成了酷爱历史,好做翻案文章的脾气。十岁以后,他顺应着废科举、兴学校的时代潮流,先后进了嘉定高等小学堂,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一面保持着爱好文学的倾向,一面又接近了新学,崇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嗜好林译小说,并得以参加辛亥革命在四川的全过程,不断受着“富国强兵”、“实业救国”思想的熏陶,想获得一些实际本领报效国家,振兴中华。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他走出复门,离开四川。郭沫若的著作始终和他的这种不断革命的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说就是他这种不断革命生活的具体反映。
-
哲学与哲学史之间郁有学著在世纪之交,深入研究百年巨变的丰富内涵和历史进步的本质,系统总结本世纪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各个方面的经济和教训,为21世纪新的奋进指出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重在课题。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分工协作来完成。其中,总结和反思百年中国的精神历程,对20世纪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作一番系统的总结、反思和自我批判,是这个大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是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理论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本套丛书是在几位中国哲学史界老前辈的指导下,组成了一个主要由国内十个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点中的中青年教授参加的编委会,他们分别联系的作者,大部分是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学者。年轻人精力充沛,思想敏锐,富有开拓创新和探索的精神。我们要求各位作者在详尽占有资料、准确理解原著的基础上,用正确的观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述,力法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至于学术风格则不强求一律,可以各有特色,各尽其长。本书是“20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之一,试图从冯友兰在哲学与哲学史之间所走过的道路,对冯友兰进行全面的评价。
-
文化与教育钱穆著本书系钱穆先生关于中国社会文化与教育诸问题的专论与讲演集,对中国文化之内在物质与脉络,对中国教育之传统与现代更生有极为精辟的见解,对留心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建设和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本书乃汇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与教育诸问题的专论和演讲词而成,共有文章二十篇,均系其于抗战之时,感山河巨变、世风浑浊,不忍“以二帝三王相传之天下授之塞外”而作。先生以其对中国文化精深闳大之体悟,对中国精神健旺蓬勃之感触,揭中西传统与路线之差异,指明中国文化现代转向之途径,并以教育实施之弊端及其改革为特别关心所在,寻求民族健康发育之正途。先生“汇其有关文化问题者为上卷,其讨论学术趋向者附之。关于教育问题者为下卷,其牵及政风治术者附之”。全书言简意深,历久弥新,乃凡爱中国与中国文化之士所不应错失之作。
-
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郭美华著熊十力哲学作为“本体论”,以“求真见体”为鹄的。熊氏对于真实本体的寻求,贯穿着对于人自身存在的主观与客观、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紧张。总体上看,熊氏早期哲学有一个从关注个体性自我到倾向普遍性实体的发展变化;在其成熟期哲学思考,熊氏则表现出对于普遍性实体的皈依;而在其后期哲学中,熊氏表现出将超越的普遍性实体回归多样化、个别化的现实这一致思倾向,更为注重普遍性实体的个体性表现及其实现。以“新唯识论”为中心,熊氏所谓真实存在的本体,既是内在于主体自身的本质力量又是世界自身的自在根据;它既是每一个体自身存在的主观内在的个体性根据;又是所有主体乃至宇宙万物的存在的客观的、普遍性根据。在对本体的进一步规定中,熊氏将本体夸大为脱离现实生活的超越物、孤零的存在,显露出普遍主义、客观主义的立场。
-
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王玉华著本书对于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思想做了较为系统的阐释,作者在关注外在社会变动对于章氏思想影响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于章氏思想内在理路的寻绎。作者认为“多元主义”、“历史主义”与“人文主义”构成了章氏思想的深层内核,并在此三大思想内核的关照之下,对章氏思想的诸多领域做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指出章氏思想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展开具有着“道古”与“便新”的双重特色。此外,作者还将章氏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发展的流程之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其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
近代经学与文学刘再华著这是一部研究近代经学与文学关系的学术专著。全书依据经学思想的分野考察近代文学与文论借此揭明经学这一本上文化力量在与西学抗衡竞争的过程中,虽然暴露出较多的文化守成主义倾向,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也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努力,为中国文学的转型提供了它自身所蕴藏的富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近代经学由东汉古文学向西汉今文学的“倒演”,与近代旧派文学由宗唐桃宋上溯魏晋六朝、周秦诸子的发展走向,存在着惊人的相似。经学思想的分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近代文学派系的形成。并对文学的主题形态产生规范和制约的作用。与此相对应。近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某些反经学的文学思潮。全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前三章论述龚自珍、魏源等今文经学家、刘师培.章太炎等古文经学家及汉宋兼采与古今兼综派经学家等不同派系经学家们的文论思想。第四、五两章分别考察桐城派和宋诗派的经学立场及其文论话语.第六章分析近代文学的经学主题。相对于近代文学研究已有的成果。本书注重从材料和事实中引出结论,视角比较新颖,认识上亦有所深化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