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杜诗学通史·宋代编左漢林 著《杜詩學通史》由張忠綱主編、多人撰寫,分爲《唐五代編》《宋代編》《遼金元明編》《清代編》《現當代編》《域外編》六種,系統梳理自唐迄今、涵蓋中外、長達1300年的杜詩學發展歷程,探討杜甫對後世的影響、後世對杜甫的研究等重要問題。《宋代編》由左漢林執筆,論述杜詩學史的第一個高潮期——宋代。本書不再遵循那種按照時序先後逐個評述重要杜詩註本以串聯成“杜詩學史”的傳統路子,而是重點論述杜甫、杜詩對宋代詩人、詩作的影響(書末則附錄張忠綱所撰《宋代重要杜集評注本簡介》)。例如,本書舉出無數的宋人詩句,論其借鑒杜甫哪首詩、哪一句或哪種創作手法,並評價其得失。
-
重订增广贤文名贤集谢永芳 评注《重订增广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集结各种格言、谚语。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且语句通顺、易懂,该书的中心思想是教导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和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世、修身立业、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地切入现实生活,结大量的生活经验用以启迪和警示后人。
-
汉画总录61 莒县朱晓伟,朱青生《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国家级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它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汉画总录》第61册著录江苏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信息,以照片、拓片、线描及结构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
-
万卷楼国学经典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一。苏轼的文学思想与欧阳修一脉相承。他的诗现存两千七百余首,深刻的人生思考和旷达的处世态度,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还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了词的领域,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除此之外,苏轼在书法、绘画、饮食、服饰等方面也卓有成就,是一个文学与艺术的集大成者。本书精选了苏轼生平创作的诗、词、文的相关作品。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本书对原作进行了精心加工,配以注释、题解、译文等,并辅以精美的插图和生僻字注音,使全书更具时代感
-
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 弟子规黄秉泽 黄昉 译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启蒙读物,也是古人开始识字学文和接受初步科学文化知识、传统礼仪教育的教科书。其中,《三字经》为百科知识,《百家姓》为姓氏知识,《千字文》为识字百科,《弟子规》为道德和行为准则。它们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家喻户晓,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本书邀请古代文学专家对其进行翻译、注解,极便读者阅读。
-
汉画总录63 莒县朱晓伟,朱青生《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国家级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它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汉画总录》第63册著录江苏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信息,以照片、拓片、线描及结构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
-
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周勋初唐人笔记版本众多,流传改编情况极为复杂,《唐代笔记小说叙录》不仅从史源学的角度弄清各书的材料来源和编纂经过,更通过具体考辨揭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为古籍校雠学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书以《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御史台记》、《教坊记》、《封氏闻见记》等五十七部笔记小说为切入点,每部皆简单介绍其书名及异称,详叙著录与版 本情况,用文献学手法考镜版本源流。
-
汉画总录62 莒县朱晓伟,朱青生《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国家级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它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汉画总录》第54册著录江苏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信息,以照片、拓片、线描及结构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
-
杜诗学通史·唐五代编張忠綱 著《杜詩學通史》由張忠綱主編、多人撰寫,分爲《唐五代編》《宋代編》《遼金元明編》《清代編》《現當代編》《域外編》六種,系統梳理自唐迄今、涵蓋中外、長達1300年的杜詩學發展歷程,探討杜甫對後世的影響、後世對杜甫的研究等重要問題。《唐五代編》由張忠綱執筆,論述杜詩學史的第一階段,包括:杜甫生前身後的作品流傳情況;杜詩在中唐、晚唐、五代由逐步流傳到備受推崇的變化;杜詩對“韓孟”、“元白”、“小李杜”、“皮陸”等重要作家、流派的影響;官方史書及私人筆記中的相關記載;等等。
-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刘玉才 等校勘之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石,而对于儒家经典文本的校勘,更是经学乃至中国古典学术的核心内容。儒家经典相沿有“五经”“九经三传”诸说,南宋之后,十三经的组合方式,逐渐形成固定搭配,《十三经注疏》遂成为士人阅读的最基本文献,影响深远。然而由于经疏文字率而搭配,相互迁就改易,人为造成经典文本的混淆。宋板《十三经注疏》在宋、元、明三朝不断刷印,但后印本多有补板、修板,字迹漫漶,明代又据之翻刻为闽本、监本、毛本诸本,文本讹误更甚。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广罗善本,延纳学界菁英,纂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备列诸本异同,广采清儒校经成果,堪称经典文本校订的典范之作,迄今恐尚无出其右者。阮元本身即为清考据学巨擘戴震门生,《校勘记》参与者还包括段玉裁、顾广圻等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学者。《校勘记》是现代经学研究绕不开的一部著作,起着案头工具书的作用,但有关此书的编纂缘起、编纂过程、后续修订等问题一直没有清晰的文章论述,甚至学界一直延用的《校勘记》文本实际是一不完整、错谬亦多的摘录本。本书作者于2015年对初刻完本文选楼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进行整理,学界称便。今作者又在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对《校勘记》一书进行全面梳理研究,以《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为题出版,填补了有关《校勘记》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缺,是一部具有相当学术水准的研究著作,已被预收入“北京大学人文学科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