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诸神的起源何新 著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近年大热,其中尤以通俗解读各种经典为当下学界趋之若鹜,一时间洛阳纸贵。荧屏坊问,触目滔滔,冷眼望去,宛如一个[学术评书]大超市。事实上,无论《论语》、《孟子》、《易经》、《诗经》等儒家经典,还是《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抑或《史记》、《三国志》等封建王朝正史;;数千年来,解读注释之书,汗牛充栋,读不胜读。如何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前人解读的基础上,对上述古代经典加以科学阐释,发掘其内蕴,揭明其主旨,似乎更为紧要。何新先生向以研究领域宽广、观点大胆新颖、见解深刻独到而享誉学术界。本丛书收入何新先生的四部著作,分别是《诸神的起源》、《易经新解》、《论语新解》和《老子新解》,其中有对古代经典的全新诠释和简明而又博赡的考注,有自由思想家的独立思考和可贵创见。摒弃媚俗,拒绝平庸,振聋发聩,石破天惊,是何新先生所有文字的一贯宗旨,本丛书亦莫能外。如果读者可以在本丛书中领略中国古代经典的千古真谛,感悟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我们也就为之而感到莫大欣慰了。
-
易经新解何新 著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近年大热,其中尤以通俗解读各种经典为当下学界趋之若鹜,一时间洛阳纸贵。荧屏坊问,触目滔滔,冷眼望去,宛如一个[学术评书]大超市。事实上,无论《论语》、《孟子》、《易经》、《诗经》等儒家经典,还是《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抑或《史记》、《三国志》等封建王朝正史;;数千年来,解读注释之书,汗牛充栋,读不胜读。如何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前人解读的基础上,对上述古代经典加以科学阐释,发掘其内蕴,揭明其主旨,似乎更为紧要。何新先生向以研究领域宽广、观点大胆新颖、见解深刻独到而享誉学术界。本丛书收入何新先生的四部著作,分别是《诸神的起源》、《易经新解》、《论语新解》和《老子新解》,其中有对古代经典的全新诠释和简明而又博赡的考注,有自由思想家的独立思考和可贵创见。摒弃媚俗,拒绝平庸,振聋发聩,石破天惊,是何新先生所有文字的一贯宗旨,本丛书亦莫能外。如果读者可以在本丛书中领略中国古代经典的千古真谛,感悟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我们也就为之而感到莫大欣慰了。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实践篇胡卫红 编著我们想追求有破有立,需要南怀瑾大师这种尊重、欣赏诸家学说的理智态度,以及贴切现实生活,身体力行之的务实精神。不过客观地说,南大师对佛、道、儒三家之门,虽达到了自由出入的境界,但还有所眷恋、有所疑惑、有所执着,离佛家的“非法非非法”、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儒家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境界尚有差距。但我们也不能强求他成佛作祖。能达到自由出入境界者,当世者稀,已经很值得敬佩了!南怀瑾大师贯通佛、道、儒三学,又有所偏重、有所取舍。从思想基础来看,南大师似乎偏于儒学,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融入世界、融入社会生活,并有所贡献,有所影响。虽以80高龄,仍四处奔波,启导后学。这可能跟他早年熟读儒家经典而形成的价值观有关。从学术基础来看,南大师似乎偏于佛学,他对其他学说的体悟和解说多以佛家思想为载体。这可能跟他多年对佛学的侵淫有关。从为人处世的态度来看,他又偏重于道学,随和,恬淡,顺其自然。这可能跟他的先天秉赋及成长经历有关。对一般人来说,学问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有用则贵,无用则弃。对南怀瑾大师来说,学问是一种素养,得之于心、用之于身、随之于意,到了这种境界,称得上真学问了!
-
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谭景伟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其作者既非饱读读书的专家,亦非有学家渊源的学者。而是位普通的“劳力者”——保安。对于身为保安的谭景伟和他的《论语》心得,电视上、特别是网络上,有相关介绍、访谈和评论。虽然其角度各异,但对于一个普通劳动者讲《论语》、还要写书说《论语》大都当作新鲜事,视为异类者颇不乏人。对此,我们觉得有点小题大作、少见多怪。中国自古便有耕读持家的传统。田间地头有见识、甚或有著作(肯定绝大多数未能流传下来)之人不知凡几。当代这样的人相信也有很多。读书写书并不是“劳心者”的专利。也许一个小保安读书尚不足怪,人们诧异于其读其写的关乎《论语》。支持派:勇气可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还是很佩服他,不管把《论语》理解成什么,只要对自身有益就好了,何必非得和别人理解一致!讲得挺好的。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了不起的人才,祝贺他!质疑派:才学了一年就上讲台了,太快了吧?打算把《论语》讲成什么样啊?包容派:每个人看了《论语》大概都有自己的感情,只要不是恶搞,就应该允许人家讲。
-
傅佩荣说孔孟论人生傅佩荣作为国学启蒙读物,本书分为孔孟两卷,主要通过解读《论语》和《孟子》来介绍孔孟的思想。每篇基本按照其经历、师生关系、创立格言、核心思想等分为若干部分,具体阐述孔孟思想的精华所在。每篇援引部分原文,通过浅显的白话讲述其生平和思想,理清思想的来源和背景,并对存有争议的解读表明合理的见地,文末附有通俗的白话译文方便读者对照。 本书属于其中的国学入门书,浅显通俗,自成体系,独立成短篇适合轻松阅读,非常适合初学者;作者傅佩荣对国学有自己独特的见地和解读;彩色装帧,风格大气清雅,让人阅读的同时悠游在美丽的画卷中。
-
听南情瑾讲《论语》张保文,许庆元 著有人以蚕吃桑叶而吐丝来比喻南怀瑾先生,他把自己读过的书融会贯通,变成一种教化,使它应用于社会人群。听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会比传统的阅读更多一层意趣,多一个打开现代心理困惑的通途。《论语》隐然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博大精深需要反复咀嚼方可品出。南怀瑾先生的贡献,在于他不是孤零零地把《论语》的章句解释一番,而是联系历史背景及现实生活进行印证、体悟,深入浅出,其许多心得可谓独树一帜。南怀瑾先生字里行间的精妙思想令人心折,使每一个真诚的听者如沐春风,从容进入《论语》的丰饶世界。孔子离我们有多远?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论语》离我们有多远?2500多年的历史宝藏其实一直近在咫尺。“半部《论语》治天下”,薄薄一册书卷却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
国学大师之死同道 著同道先生的这《国学大师之死: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它的书名——《国学大师之死》。书中所写的13位国学大师,中国的知识界并不陌生,但为什么集中写他们的死亡呢?换句话说,通过国学大师们的死亡,读者能看到什么呢?就这个问题,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的编辑与作者进行过深入的探讨。现将我们出版者的理解推荐给大家:为了说明作者的意图,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个概念,那就是“国学”究竟是什么?这也是《国学大师之死: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在前期调研时,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关于“国学”的定义,目前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是延续章太炎的定义,即包括文字学、经学、史学、学术界多持此论;另一种是比较通俗的理解,即“国学”就是传统文化。《国学大师之死: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认为,“传统文化”的说法失之宽泛,而文字学、经学、史学的说法又过于学术化,不能兼顾社会各阶层的知识水平。《国学大师之死: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在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国学”是一种以文字学、经学、史学等学术知识为载体,以知识阶层的思想观念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
-
这个世界会好吗(美)艾恺 采访,梁漱溟 口述,一耽学堂 整理梁漱溟说: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制与受制是一)。渺小是最错误的见解。几时你超脱了自私,几时你超脱了渺小。不可战胜的是谁?是生命。被战胜的是什么?是特质。生命是心,是心表见在物上的,是心物之争。历史(宇宙史)一直是心对物之争,一次一次无数次,一步一步无数步,征服了物,凭藉物,利用物,表演出来的。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然而却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学家之所知矣。经济生活分散了人心,而组联了人身。政治形成集团对抗,划时分比疆彼界。今日世界总是之形成由于西方文化。要避免人粝之毁灭只有转向中国文化。中国问题之陷于今日局面正为盲目学西洋之结果。欲把僵局化归缓和而达于统一必须矫正划界限与用武力之两点错误,而超脱于世界两大壁垒则为其入手。着急贪求,表见了人类的卑微;歆羡涎流,显露了人类的场丑陋;忍耐不下,烦恼苦愁,见出了人类的无用。学问是解决问题的,而且真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本书文字根据梁漱溟先生家属现有艾恺教授所存录音磁带(共计30盒)整理而成,直接由声音转为文字,逐字逐句,未作任何修饰及增删,完全以录音为准。为帮助读者理解梁漱溟先生的思想,本书特意摘录《梁漱溟全集·思索领悟辑录》(卷八,1993)中的相关论述,置于正文相应部分的开头,以作对照,并将正文里谈及有关人事的评价、作者重要的观点提取出来,置于原文对应的书口,以作强调。同时,在编辑过程里,将整理者添注的说明文字,以楷体字标出;对全书前后不统一的译名,如艾恺教授序里的人名、地名,进行了规范统一;对文中的年代、时间、数字作了一致处理,如公元纪年均写为阿拉伯数字,中国纪年(如“民国十七年”)保留中文数字等。本书内容首次全文公开出版,是对《梁漱溟全集》第八卷内容的完整补充。总的来说,梁漱溟是一个幸福的,惬意的老人,世间万事都不足以动其心,有的人也许以为他在历史这场大游戏中是失败的一方,然而他对我说:我“并不失望”,“也没有遗憾”。“我做完了我这一生要做的事情。”——(美)艾恺:《最后的儒家》
-
中国古代养生四书陈立明等评注养生,古称“摄生”、“保生”、“卫生”、“道生”等,是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防病祛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我国人民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重视养生之道,经过后世医学家、养生学家的不断总结、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养生学派。传统养生学的特点是,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医药学密切相关,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拥有丰富的养生方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家。
-
历史也疯狂苏三著中华文明到底起源于哪里?西方文明向东方传播的过程中,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北通道到底哪个更重要?全球同源,怎么解释“南岛”问题?甲骨文为什么在红海?前代史学界的大师们怎样看待文明的起源……其实,长期以来,对于中华文明是独立起源还是从中东文明传播而来的两派论点,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此时,曾经对中国文字的起源,人类文明起源,特别是中华民族起源,提出大胆推论与猜想的北京学者苏三继《三星堆文化大猜想》、《向东向东,再向东》之后又在新著《历史也疯狂》中出惊世之言:甲骨文在红海!究竟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请往下看。长期以来,对于中华文明是独立起源还是从中东文明传播而来的两派论点,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曾经对中国文字的起源,人类文明起源,特别是中华民族起源,提出大胆推论与猜想的北京学者苏三继《三星堆文化大猜想》、《向东向东,再向东》之后又在新著《历史也疯狂》中出惊世之言:甲骨文在红海! 她的猜想与假设给正在进行“甲骨文起源研究”的专家们以强烈的震动,引起了各方的大讨论。两派学者各执一词,毁誉参半:古文明一些研究者认为她敢于打破史学垄断的视角,挑战了“自我封闭的史学界”,引发了新的疑古风潮,为中国文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而正统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界却认为,作者把一些相似的现象、无端的假设和猜想凑在一起,是在胡说八道。那么,苏三的猜想到底是不是“胡说八道”呢?完此书,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应该说,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常识读物,而是她近年来古文明研究的心路历程、行路历程、思路历程,她像是用心在诉说着自己对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和您探讨着自己猜想的不同观点。作品图文并茂,文字细腻,笔触流畅,图片新颖,读来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其间对国内很多优秀的考古胜地的见解也与众不同,发人深思。作为幸运的历史叙事者,她敏锐严谨的思维和大胆的想象也会给历史爱好者强烈的震撼。历史有时候很疯狂,许多看似分散的、凌乱的现象,通过特殊思维和特别方法,却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妙不可言的联系。历史的本来面目是多样性的,对历史的思索需要丰富的想象,想象是没有国界的,没有时空限制的,人类正是在疯狂的想象中改变着社会。所以,猜想有时离真理只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