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七史选举志校注陈文新 编 赵伯陶 校在文化研究中。一般都将文化区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类。历史文化学者冯天瑜先生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分为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与心态文化层。他认为:“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心态文化层则“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中国历代选举制度,即人才的选拔机制或社会规范,自当属于制度文化层面。和一切制度文化一样,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
-
八股文总论八种陈文新 著《八股文总论八种》以有关八股文的文献中具有总论性质的文献为内容进行整理。主要的工作为版本选择、标点、分段、校对、注释、按语和必要的说明。整理的文献一共八种。其中,元代文献三种:即陈绎曾撰《文说》,倪士毅撰《作义要诀》和王充耘撰《书义矜式》;明代文献两种,即李贽撰《说书》和黄宗羲编《明文海》(选);清代文献三种,即顾炎武撰《日知录》(选),王夫之撰《夕堂永日绪论》和刘熙载撰《经义概》(含刘熙载撰《制义书存》)。
-
翰林掌故五种陈文新 著《翰林掌故五种》是中国古代元朝至清朝五种翰林文献的整理汇编。五种文献分别是:元·王恽撰《玉堂嘉话》、明·廖道南撰《殿阁词林记》、明·张位撰《词林典故》、明·张元忭撰《馆阁漫录》及清·朱珪等撰《皇朝词林典故》。
-
历代律赋校注陈文新 著《历代律赋校注》对每位入选作者,都撰写作者小传,尽量利用学术界编选总集已经规整的资料,体现当代学术成就,提供读者知人论世之需;每篇入选赋作,都撰写题解,揭示赋题的来历,并简要归纳赋作内容,或提供前贤评论资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若有作者疑问或韵字脱落,则加以考订或存键,以待识者;《历代律赋校注》重在发掘注明篇中所用典故,而不注重通俗化的阐释串讲,意在为后续解读赋作者搭建阶梯,留有充分发挥之余地。
-
唐代试律试策校注陈文新 编 罗积勇,张鹏飞 校《唐代试律试策校注》的出版可弥补此缺憾。关于试律诗、试策文的校勘,在有充分根据时,校其明显错讹。其他可通处则存异文。关于注释,主要是标点、分段,解释原文本中疑难字词和生僻典故,疏通文句,指出特殊修辞方式,提供诗文中某些引用、议论的文献背景或史实背景。在注释中,还有作者简介、考题及考试相关问题说明。《唐代试律试策校注》正文前有一篇《唐代试律试策考论》作为前言。《唐代试律试策校注》特色有三:一、收录全面而纯粹。二、注释详备而实用。三,对于文本背后的史实、制度和文化背景有简明揭示,有助于读者和研究者透切理解文本和准确利用文本。唐代试律,是指唐代应试士子按考官所命诗题并遵守其押韵规定所作的五言排律。唐代试策包括“策问”和“对策”。“策问”是以皇帝或考方的名义就经典或时务提出一些疑难问题,要考生按要求写出自己的意见。“对策”则是考生针对策问中提及的问题而展开的论析、作出的回答。唐代试律试策主要收录在宋人所编《文苑英华》中,该书卷一八0至卷一八九所收为试律诗,卷四七三至卷四七六为“策问”,卷四七七至卷五0二为“对策”文。《唐代试律试策校注》校注的就是这四十卷,除此以外的散文逸篇附后。唐代试律诗,一直无精注全注本子;唐代试策,连选注本也罕见。
-
天工开物·梦溪笔谈(明)宋应星,(北宋)沈括 著,顾长安 整理览古思今,我们为祖先的智慧而骄傲,伟大的科学技术推动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历史虽已远逝,但宝贵的知识财富却愈久而弥珍。《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白话插图)》所编选的《天工开物》、《梦溪笔谈》两本古代经典著作就是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上论天象,下述地理,宇内万象,皆尽囊括,言在耳目之间,情系八荒之表,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皆是华夏民族数千载文明史的亮丽缩影。
-
钦定四书文校注(清)方苞 著《钦定四书文》是清朝乾隆初年钦定颁行天下,为士人提供“制科之标准”的科举用书。此书由时任内阁学士方苞奉敕编定,选录八股文章近八百篇,并附点评以见得失,从而展现朝廷所认可的“八股文”标准。明初至清初八股体式的变化观此书而可见,三百余年间的名篇佳作也多为此书网罗。此书因其特殊的地位及重要文献价值,成为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唯一八股文选本。《钦定四书文校注》即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分五集三十九卷。除原书各项,各篇另加“题解”,附出该题出处及朱熹集注;另加“作者简介”,主要介绍作者的科名及经学、八股造诣等事项。至于“注释”部分,校注者力矫时下一些八股选本注释时回避难点的风气。《钦定四书文校注》的注释,特别用力于指明文章立论立言的依据,解释文中涉及的事典语典等,对其他难度较大的字句也加以疏解,这种处理对于读者深切理解文章具有真正的助益。
-
山海经(汉)刘向,(汉)刘歆 编;李择非 整理《山海经(白话插图)》是一部包含神话传说的上古地理著作,以它广博、丰富的内容和奇特、高超的想象力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称道、所叹服,它不仅是广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对象,而且也是广大读者朋友获得许多古代文化、历史、民俗等知识的宝库。书中所描述的山、水、国、民族、动植物、矿物、药物等,大部分都带有浓重的传奇色彩。
-
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 编《中国古籍总目》作为反映中国古籍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最全面、最重要的成果,其编纂特点如下:一、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第一次将中国古籍书目著录为约二十万种。历来称誉中国古籍“浩如姻海”、“汗牛充栋”,但“海”和“栋”究竟有多大?八万种、十万种、十五万种,众说纷纭。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代流传的典籍,渐次由私人收藏转为公共收藏。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绝大部分的存世中国古籍,已成为国家及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图书馆的馆藏。参与《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国内各大图书馆,所收藏古籍已涵盖现存古籍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编纂中又吸收图书馆历年编纂的丛书、方志、家谱等联合目录成果,所录古籍收藏机构已逾干家,可以说参与“总目”编纂工作的同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今天可以给出约二十万种的统计数字,这是这次编纂工作的最大贡献。二、著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籍稀见品种。现存中国古籍的总目录,理应反映全球收藏的中国古籍信息,限于人力物力,此项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古籍总目》已利用知见的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古籍收藏目录,采录大陆图书馆未见著录的古籍品种,并为稀见品种增补了海外收藏机构名称。三、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主要版本。中国古代典籍的撰着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元以来,历代典籍屡经写抄刊刻、汇编选辑,版本极为复杂,人称书囊无底,难以穷尽。《中国古籍总目》的版本著录,不仅包括历代公私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本,又综录佛道二藏,旁搜秘本僻书,兼及批校题跋,囊括所有版本类型。至如丛刻单刻、汇印选印、增刊补版、抄配补本等版本特征,形式多样,著录歧异,整合归并,多费斟酌。《中国古籍总目》对于所著录古籍的版本描述,已具初步清理之功。四、依据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并有所突破。《中国古籍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古籍,并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增损类目,部居类分,有条不紊。如照应现代图书馆编目及庋藏实际,将“汇编丛书”单列为“丛书部”,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形成五部分类,《中国丛书综录》收录的“类编丛书”,则分归四部之首。又如明清以来方志、家族谱编纂兴盛,清季新学流行,相关译着及著述繁多,遂因书设类,特于史部增设“方志类”、“谱牒类”,子部增设“新学类”,汇录相关书籍,以便读者即目求书。五、在编纂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文献整理与研究中,书目指导的重要作用,久已成为共识。古籍编目似易实难,人才培养须经多年历练。近代以来,图书馆界曾涌现大量古籍编目专家,为历次全国性古籍联合目录编纂做出重大贡献。《中国古籍总目》编纂持续多年,参与其事者多经磨练,造就了一批古籍编目骨干。然而,面对全国数千家古籍收藏机构所藏的数千万册古籍,古籍编目力量仍嫌薄弱。而古籍书目编纂是一项逐步积累、不断完善的事业,书目收罗的完备与著录信息的精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校核修订,迄无止境。《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完成,不仅为古籍整理与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书目工具,在编纂过程中,又为古籍编目队伍培养了后继人材,其中所积累的经验,有深远的意义。六、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古籍总目》初稿完成,编委会即分邀各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参与审稿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来自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军事、地理、医学、科技、艺术、出版等领域,遴选及于台湾及海外。各科专家学有专长,熟精文献,认真审阅,悉心校核,拾遗补缺,多所匡正,及时反映了古代文献研究的新成果,由此提高了《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质量,促进了学术界与图书馆界之间的交流。
-
国学经典藏书孟森,吕思勉,刘师培,王国维 等 著《国学经典藏书(图文版)(套装30本)》封面为《明史讲义》。《国学经典藏书》根据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为读者展示大师们的著名成果。这些可贵的文化精品,是承续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火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读者从中可以体味大师们的文化追求,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培育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国学经典藏书》立足于:一、为大中学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权威、实用、通俗的普及性读本;二、为研究人员提供学术积累和参考资料;三、为广大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的决策参考、修身养性的行动指南。本丛书尽可能地选用最初的版本,以保留学者大师著作的原貌。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错讹之处,对其中确系误写、错排的个别文字,参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学者研究成果,确有把握者,予以改正。为了方便年轻的读者,本套丛书采用横排简体字,并作了标点整理。编选这样国学精品,一定尚有疏漏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