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文津学志 第十八辑《文津学志》编委会 编本书为《文津学志》丛书的第十八辑,本书共划分为6个栏目:文献整理与版本研究、书籍史研究、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金石文献整理与研究、文献保护研究。收入27篇文章,如《何必衣冠定相袭——聂崇义的版本与插图》《家谱外姓纂修者著录补正十种》等。作者有馆外专家,也包括馆内专业人员。
-
皇明象胥录(明)茅瑞征《皇明象胥录(上)》为《皇明象胥录》上集,序至卷三。《皇明象胥录》明茅瑞微撰,八卷,明崇祯三年茅氏芝园刻本。此书记载明代边疆四裔与诸国情况,包括各部落、部族国家历史沿革,山川地理,风俗民情及其与明朝方交往情况等。借明人对海外诸国疆域地理叙述,多不明确,难免以讹传讹,但其中明史相关的记载,也是非难得的史料文献。瑞微后任职南京鸿胪寺,接待国内少数民族及周边诸国使者,为《周礼》秋官象胥之职掌,所以取其此书名。此书也是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文献参考。
-
神灸经纶(清)吴亦鼎 辑,张其成 主编《神灸经纶》为清代徽州歙县名医吴亦鼎(字砚丞)编撰,成书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这是一部灸疗专书,在中华针灸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全书共四卷:*卷论述蓄艾、下火、坐向、点穴、人神所在、灸忌、用艾、灸炷、补写、灸后调养、灸疮膏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循行、五输穴、骨度尺寸;第二卷论述十二正经穴位、奇经八脉穴位,附有经穴歌和明堂图;第三卷论述证治本义、十二正经主病、奇经八脉主病,以及伤寒、中风、厥逆、、身部诸病的艾灸治法;第四卷论述手足、二阴、妇科、儿科、外科诸病的艾灸治法。本书中介绍了隔药物饼灸法、黄蜡灸法、豆豉饼灸法、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等,载病证三百九十二种,灸方四百二十五首,用穴二百九十八个;除常规取穴和灸法外,还记述了一些灸疗的特殊禁忌、安神祝由咒语、养生心法要领,全书*末附有《砚丞医愿》一文。本书较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中期以前中医灸法的理论和临证经验,是一部既重理法又重实用,且突出医德的灸疗专著,在现存为数不多的灸疗古籍中堪称集大成之作。
-
庄炘集[清]庄炘 著;许隽超 吕亚南 李思源 整理清人诗文整理本。《庄炘集》包括《宝俭堂诗集》八卷、庄炘诗文补遗、附录三部分。其中,《宝俭堂诗集》八卷,前有罗振玉跋,共收诗八百余首,是目前所见的孤本。“庄炘诗文补遗”汇辑散佚的庄炘诗文,计诗五首,文五卷。书后有附录五种,附录一为庄炘年表,附录二为传记族谱档案,收录民国《毗陵庄氏族谱》内的相关史料,北京中国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相关档案史料,及地方志中的庄炘及其子庄逵吉传记。附录三为唱和题赠,附录四为序跋提要杂记,附录五为正文人名索引。既完整体现了庄炘的文学风貌,也为研究庄炘的生平及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中日外交史·缅甸纪略陈博文 (清)冯光熊《中日外交史》 陈博文著,四章,民国十七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此书论述日俄战争和满洲协约、郑家电事件以及长春事件、南满出兵等问题,并按年介绍满蒙交涉历史梗概。分元明以前之中日外交、清代之中日外交、五四以,前之中日外交、五四以后之中日外交等四章,综述从古代至1927年中日关系的变迁,着重分析清末以来日本的侵华活动和历次中日交涉的经过。书中引用大量来往照会、条约、协定等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史料补充。《缅甸纪略》清代冯光熊撰,不分卷,清稿本。冯光熊(1721—1801) 字太占,浙江嘉兴人,清朝大臣。乾隆十二年举人,考授中书,充军机章京。累擢户部郎中。三十二年,从明瑞赴云南,授盐驿道,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起用,仍官户部,直军机,迁郎中。从尚书福隆安赴金川军,授广西右江道,署按察使兼盐驿道。历江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此书为冯光熊晚年追忆制作,自乾隆十六年铜仁苗乱,大小边界扰乱繁多,此书主要记载乾隆三十三年缅甸屡饶边境事件以乾隆年间黔楚苗变过程两个重要事件,此书内容短小,但叙事简明得当,是我们研究清朝中国与缅甸以及边界地区战乱交往重要的文献,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南海百咏·瀛海论(宋)方信孺 (清)张自牧《南海百咏》,南宋方信孺撰,约成书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不分卷,清抄本。 此书收辑作者咏广州名胜史迹七绝诗100首,在诗题下并叙该处名胜史迹所在地及沿革等。当时方信孺任番禺县尉,书中记广州名胜,应多为作者亲眼所见,故颇具史料价值。此书比阮丰九域志》晚百余年,所记名胜比《元丰九域志》多五六倍,属今越秀区地域的名胜有:.番山、禺山、任器城、三城、清海军楼、五仙观、广平堂、石屏堂、十贤祠、铁柱、药洲、九曜石、越楼、南濠、法性寺等39处名胜,比前代文献所记载的有了大幅增加,这反映出当时广州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旅游风气渐盛。对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瀛海论》清代张自牧撰,三卷,清光緒十三年蒲圻但氏校刊本。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世界地理,概括叙述了各国的总体情况,如日本、土耳其、瑞士、西班牙,葡萄牙,印度等一些作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第二部分为全书的核心内容,强调西方势力的进人对中国的威胁。第三部分以一问一答的方式,驳斥了当时士大夫中较为流行的八个洋务观点,再一次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此书是清代对域外国家介绍以及研究的文献史料,其中也有很多与中国交往过程的资料,是非常珍稀的史料文献,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词系》韵律诠疏(清)秦巘 著 ,蔡國强 考辨《詞繋》是一部重要的詞譜學專著,堪與《詞律》《欽定詞譜》鼎足為三,乃詞譜學史上的要籍。《〈詞繋〉韻律詮疏》是一部系統疏解《詞繋》的專著,主要見解有:(一)《詞繋》並非一部純粹的詞譜專著,而更傾向於是一部詞譜研究類的專著。重在研究,而不重應用。(二)《詞繋》標榜並為後代詞學家所稱揚的“以時代為序”,衹能算是對詞譜研究的一個切入,但基於各種客觀實際,這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美好願景,若作為詞譜體系而應用,則是敗筆。此外,該書較完整地表達了整理者關於“詞體韻律學”方面的一些見解。
-
安南世系略·使交吟一卷·南交好音·使交纪事(清)周灿《安南世系略》清周灿撰,一卷,清康熙刻本。康熙二十二年,周灿为副使出使越南。在周灿所作《愿学堂集》二十卷后的附录中有“南交四种”,《安南世系略》是其中一种,其他还有《使交吟》、《南交好音》和《使交记事》。《安南世系略》,从《尚书尧典》的“义叔宅南交”写起,简述越南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以及历朝历代中国对越南国王的册封情况,此书篇幅虽小,内容精炼,对越南国王世系勾勒了一个轮廓,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越南非常重要的史料文献,对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交吟》清周灿撰,一卷,清康熙刻本。康熙二十二年,周灿为副使出使越南。在周灿所作《愿学堂集》二十卷后的附录中有“南交四种”,《使交吟》是其中一种,其他还有《安南世系略》、《南交好音》和《使交记事》。《使交吟》是周灿对于出使越南途中的山川国色进行咏颂的诗集。从行文中能看出作者欣喜之情,以及热情澎湃之感,也透露出当时与越南的友好往来。文卷虽短小,但对于山川地理的描述,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有着特别的艺术价值与意义。《南交好音》清周灿撰,一卷,清康熙刻本。康熙二十二年,周灿为副使出使越南。在周灿所作《愿学堂集》二十卷后的附录中有“南交四种”,《南交好音》是其中一种,其他还有《安南世系略》、《使交吟》和《使交记事》。《南交好音》是周灿当时出使越南时越南的陪臣人员所做,虽然是越南友人所做,但是的内容是依照周灿的诗集《使交吟》的韵丰答的。此文卷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与越南往来礼仪,以及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使交记事》清周灿撰,一卷,清康熙刻本。康熙二十二年,周灿为副使出使越南。在周灿所作《愿学堂集》二十卷后的附录中有“南交四种”,《使交记事》是其中一种,其他还有《安南世系略》、《使交吟》和《南交好音》。《使交记事》是由周灿以及一同出使的使臣邬黑、明图合著,是作为作为回禀和上呈御览作为回禀和上呈御览的散文,旨在交代使团奉差事宜和叙述往返情况。非常具有史料价值,是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越南外交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
江临泰集(清)江临泰撰 政协全椒县委员会编此集为《全椒古代典籍丛书》系列之一种。全椒初建于西汉,今属安徽省,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文风昌盛,历代文人都热衷于著书立说,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宋代至民国,全椒文人编著的书目约有410种之多,一县之地而产出如此众多跨代久远的古籍,在全国当为罕见。而据历代《全椒县志》记载,椒人的许多著作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很高的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为充分展示全椒的深厚文化底蕴,也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政协全椒县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编辑整理了《全椒古代典籍丛书》。《丛书》计划分专题出版,如释德清、吴敬梓、薛时雨等人物著作的专题出版。本集《江临泰集》收录江临泰著作《仓田通法续编》《弧角设如三卷附弧三角举隅》等十一种。
-
王献唐往来书信集张书学、李勇慧王献唐(1896—1960),原名凤琯,改名琯,字献唐,号凤笙,以字行,室名双行精舍、顾黄书寮等,山东日照人。他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其 治学远绍乾嘉诸儒,近承清末名宿,益之以现代科学观念,辅以实地勘查,集目录、版本、校雠、训诂于一身,熔文字、音韵、器物、古史之学为一炉,从而将传统学术推进到更高的 层次,成果丰硕;他主掌山东省立图书馆和山东金石保存所二十余载,1950年后历任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等,秉持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无畏的奉献精神,不遗余力地抢救聊城杨氏海源阁、陈介祺藏品,锐意搜罗整理乡邦文献和金石文物,编纂刊布《山左先哲遗书》,在抢救、搜集、整理、典藏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遗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王献唐往来书信集》收录王献唐往来书信1200余通,时间跨度从1926年到1961年,涉及的著名学者有罗振玉、张元济、傅增湘、丁福保、丁惟汾、黄炎培、柳诒徵、马 衡、黄侃、容庚、傅斯年、董作宾、王重民、赵万里、屈万里等近300人,机构和团体有中研院史语所、国史馆筹备委员会、中华图书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考古学会、山 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等30余家,多为首次整理公开。末附《书信编年索引》《通信者拼音索引》和《王献唐简谱》,便于查检利用。不仅是研究王献唐一生事功与学行必不可少的 手资料,也是研究这一时期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学术史弥足珍贵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