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句法映射理论杨丰榕《句法映射理论:格的分配与语法功能的实现》 deals with some of the fundamental issues in syntax, in all formal frameworks, and particularly in the formal framework of 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 (LFG): how the argument roles of a verb correspond to grammatical functions such as subject or object and how grammatical functions are expressed in terms of grammatical case such as nominative and accusative. The book tak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phenomena which is shown to be very successful in providing adequate explanations.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LFG are adopted and presented in a very clear way. In addition, the framework of Optimality Theory (OT) is incorporated into LFG yielding the framework of OT-LFG, following important work in this line, including much work by Joan Bresnan, one of the founders of LFG. In this framework, the system of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s is essentially that of classical LFG, but the way grammatical constraint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follows.A central goal of this work is developing a linking theory, or mapping theory, which will adequately account for the facts that a linking theory should account for, focusing on those facts that are problematic for existing theories. One of the salient innovations of Yang's proposal is making grammatical cas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er linking theory. Previous theories within LFG had assumed that case played no role (or at least a very minor role) in the mapping between argument role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Structural cases like accusative and nominative were assumed to be predictable from grammatical functions; semantic and lexically inherent cases were assumed to be assigned independently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semantic information or of lexical idiosyncrasies. But, in either situation, case did not play a role in predicting the mapping between argument role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In Yang's theory, case features are assigned to arguments and constrain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s that can correspond to those arguments.
-
英语教育论杜秀君本书阐述了英语教育的相关知识:英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英语教育的过程与方法,英语教学策略的研究,英语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并从教育学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了英语教育诸多方面的问题。
-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英语专业教学实践研究张丽丽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听力、阅读、写作及翻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整个学习阶段非常重要。应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快速定位教学思路与内容,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会推动英语专业教学工作的更快更好发展。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的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自身的科研经历编著而成。在编著过程中,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与进展,在保证科学性、先进性的基础上,更注重专业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力求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特色突出。本书适宜作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科技工作者、教师、博士、硕士等有关人员的参考书。
-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任务弗吉尼亚·萨穆达(Virginia Samuda),马丁·拜盖特(Martin Bygate)《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任务》从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角度,根据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探讨了任务的本质、任务的理据、任务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任务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高校辅导员职业英语李博本书涵盖了中国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海外交流、学术研究中所需的英文表达方式。全书分为12章,共43小节,主要章节内容包括开学迎新、教务与学业指导、资助与奖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文化与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与毕业、校园危机管理、校友工作、国家交流﹑辅导员招聘与职业发展等内容。每一章都设置了“重点词汇”“情景对话"“延伸阅读"”"章节自测”等板块,便于读者学习、实践、巩固。适用于中国高校辅导员,其他在高校从事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如教务处、图书馆、后勤、校友会等工作人员),也适用于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在校大学生以及准备出国留学的大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英语学习素材。
-
学习者因素和外语写作过程研究任风雷《学习者因素和外语写作过程研究》重点关注如何认识外语写作的构成,如何看待学习者写作动机和写作策略在外语写作过程中的影响。《学习者因素和外语写作过程研究》主体结构分为两大部分,即写作动机研究和写作策略研究,探讨写作动机和写作策略对于外语写作过程的影响,以及对于外语写作教学的意义。研究认为,外语写作动机从写作努力程度、写作态度和投入程度方面影响写作者的行为,而写作策略可以协调各种影响写作过程的因素,比如写作动机、写作环境、任务难度、情感因素和外语写作水平等,提高外语写作效率和写作效果。《学习者因素和外语写作过程研究》探讨了学习者个人因素对于外语写作过程的影响,丰富了我们对于外语写作过程和外语写作教学的认识。
-
外语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教育》直观反映了本年度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话题,许多论文是各类课题的结题成果,是外语教师了解外语研究动向的窗口。《外语教育》收录各高校外语教师和研究生在以下领域的研究成果: 1. 语言学各领域和各边缘学科的原创性研究与评述; 2. 各国语言和文化所做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单独研究以及与中国语言文化的比较研究; 3.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4. 跨文化交际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5. 翻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6. 外国文学作品、作家思潮的分析与评论。
-
美国本土裔文学研究论集陆晓蕾本书是《厦门大学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文库》系列的一部分,收录了国内自1998年以来的美国本土裔文学有关的部分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涵盖了典仪文学、印第安民族的生存发展、语言历史表征、文化创伤等主题,以期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国内的本土裔文学研究动态。本书是《厦门大学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文库》系列的一部分,收录了国内自1998年以来的美国本土裔文学有关的部分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涵盖了典仪文学、印第安民族的生存发展、语言历史表征、文化创伤等主题,以期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国内的本土裔文学研究动态。
-
启发智慧的英语思维模型梁晓晖,杨景文本书分别选取了描述物质世界的我国古籍《山海经》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范畴篇》,描述伦理思想的我国儒家经典《论语》《大学》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描述文学规律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诗学》。这些经典呈现出人类与世界接触中的思维方法论,分别体现在以下四个步骤之中:首先是感知未知世界,而后进一步识别世界,进而试图解释世界,最后努力改造世界。这些步骤中的方法论,既体现了古代先贤追踪世界本真方法之“道”,也为融汇了情操培养的英语教学提供了“辨”之方式。笔者以此设计文理融通的英语学习方法,为大学生提升思考力与创造力打下基础。
-
典籍英译新发展研究王宏,沈洁,王翠,刘性峰本书对中国典籍英译学科背景及发展历史,尤其是典籍英译在新时代(2000一2019年)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新时代典籍英译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实践。本书信息量大,研究方法独特,全面、客观地总结了新时代典籍英译在各领域所取得的新成绩,深刻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高度探讨了典籍英译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关心和从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