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
千家诗张卫国诗,是中国文学极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唐诗绚烂、宋诗清新,它们既表现了中国文字的艺术魅力,又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雍容典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千家诗》,选取唐、宋各朝名家名诗,每一首都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咏物拟人,富有情趣。所选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从感时怀伤到离别赠友、从凭古布今到故园之思、从写景状物到羁旅之愁,真实反映古代社会的人情风貌,易为人们所接受,流传十分广泛。
-
国学简史张恩富国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既深且巨的学术派别,其主流被后世概括为“九流十家”。他们开创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经学、诗学、史学、蒙学、书画学是国学的主干。经学,在汉辞代占据了主流文化的地位。诗学从《诗经》《楚》,至唐诗、宋词、元曲,长盛不衰。史学自司马迁的《史记》问世,直到清代,仍是极昌盛的一个领域。书画学则长久地陶冶着国人优雅高贵的文化性格。蒙学自《史籀篇》始,到“三百千千”,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学则长久地陶冶着国人优雅高贵的文化性格。《国学简史(经典插图本)》按经学、诗学、史、子学、蒙学、书画学分为六卷。作者采用分卷阐述的方式,纲目清晰源流分明,一卷在手,则国学历历在目矣。
-
于丹《庄子》心得于丹 著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本书以作者在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学者使电视深刻,电视让学者有为。《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庄子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又有着怎样的启迪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娓娓道来,为我们讲授《庄子》心得。 -
儒学释蕴刘大钧 编易学和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大道之源”;一个是中华文明的主干,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一直以正统的身份和地位活跃于历代政治文化舞台的中央。 2005年在山东举行了“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除大陆、台湾、香港之外,还有来自韩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的,囊括了海内外易学与儒学研究的众多重量级学者。本书即为此次研讨会论文集的儒学卷。包括简帛儒学研究、先秦儒墨思想研究、经学研究、唐代哲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清代儒学研究、现代新儒家与儒学现代价值研究、儒家哲学与文化综论、中国哲学综论、台湾儒学研究等十个方面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今国内和国际上儒学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
人格的境界国风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风骨,正显示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岿然几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撑;文天祥的殉道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更是对这个民族心性最精彩的诠释。绵延五千年未曾断绝,中国的思想型范与价值标准有以致之,中国人品评人物早就树立了一套模式: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是中国人的价值坐标;人人是圣人,人人都是王,这更是中国人的一大信念。本书针对仁、法、礼、忠、孝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诸多核心问题加以分析,从而厘清其渊源流变、贡献及缺憾。全书言简意深、辞微旨远,令人在豁然开朗之余生出无限瑕思。
-
国学通论讲义詹杭伦 编著“国学”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每一位中国人如果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具有真诚的感情与关怀,希望为国为民作些贡献,则应该对自己的祖国与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国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己祖国与民族文化的门径和指南。“国学通论”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学生重要的基础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本教材分八编三十三章,讲授国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传授国学治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介绍经史子集的国学体系和国学要籍,引导学生认识国学学科涵盖的学术领域,为深入学习相关课程奠定基础。本教材广泛参考海峡两岸有关国学教材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体现作者对国学学科的新认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写出版的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国学概论性质的教材。
-
左传(春秋)左丘明《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述了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史实。这些记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要求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团结,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左传》的史学价值为历代所赞赏,它发展和完善了由《春秋》开创的编年体史书体裁,继承了古代史官“不虚美,不隐恶”的优良传统,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本书选文34篇,大多是记述战争、朝聘、兴国、弑君、灾异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有代表性的名篇,希望能反映《左传》的基本面貌和写作特点。注释以连贯内容,说明事件背景为主,能够在译文中表达清楚的问题一般不注。译文基本为直译,某些难以对等翻译、不便说明的地方采取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在处理注释和今译的某些问题时,学习参考了前人或今人的有关著作,因篇幅所限,恕未一一注明出处。
-
荀子(战国)荀况 著;王学典 编译《荀子》一书汇集了荀子一生的思想精华,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治学方法、立身处世、学术论辨、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体系和特点。本书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二篇,包括劝学、天论、解蔽、非相、王制和议兵篇等,同时根据中外学者的集解注释,对诸本中字词的不同诠释给予了更为精确的选择和校勘,力求将荀子文字优美、体例完整、最能代表其写作方法和风格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
季羡林说国学季羡林 著文化交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输出的,一个是进来的。敦煌是进来的代表,很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文化。都到过敦煌。佛教从国外进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敦煌里边有很多内容是佛教的,也有其他文化的,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后一站。再往下就没了。吐火罗语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是不是也算国学?当然算。因为吐火罗文最早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吐火罗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另外,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地融入,这是没有时间界限的。儒家、道家是传统文化,佛家也是啊,把佛家排除在外,是不对的。
-
二十四史名句赏析赵卫东 评析“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一语,可谓中的。再读史书,不外感司古人古事,为为人处世带来借鉴和指导。基于此,本书以典型性、通俗性、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原则,精选二十四史中的哲理名句一百二十多余,并以名言为纲,既探求其渊源,又解释其内涵,必要时还详解该人该事之发生发展全过程,力求帮助读者了解更多历史故事,亦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意义,从而“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