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
中国学生经典品读新成长阅读指导委员会主编并不是热爱读书就一定是好事情,没有选择的读书,或者读那些质量低劣、文字粗糙的书,还不如少读书,或者不读书。对于身体和头脑都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读者来说,博览群书固然重要,但阅读经典可能更为重要。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不要把自己淹没在一般性书籍的海洋中”——因为人生短暂,就是光读经典名著,我们的时间都已经不够用了。而在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看来,读最好的书,就是与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思想者对话,与最伟大的智者为友。他们都认为,只有读经典作品,才算上最聪明的读书方式。经典作品,就是经过成百上千年时间的检验、被公认为最佳作品的名家名篇。这样的作品,要说思想的精湛、见识的深邃和文字的优美,一般性作品自是无法相提并论。人类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产生过的文字和作品不计其数,但经过漫长的岁月,仍然保存下来的精品却非常之少。所以说,经典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甚至认为,读经典,是受教育的基本途径。为了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多读经典作品,我们本着选择性阅读的原则,按照名家随笔、名家散文、名家杂文、名家小品、名家演说赞美五大主题,在浩如烟海的历代优秀作品中精选出400篇最优秀的作品,分门别类,结集成册,编成《中国学生经典品读》。希望广大的年轻读者能够从这些历久而弥新的文字中感受历史的悠远和思想的魅力,获得人生的动力和成长的启迪!
-
左传译文沈玉成本书与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相辅相成,采用直译的方法,适当参以意译,文字力求信、雅、达,可与《春秋左传注》配合阅读。本书是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纪传体书籍,是由左兵明所著,该书译文,它和注释相辅相成,读者在阅读注文以外再参考译文,对理解原文可以增加一些方便,在词义和语法上力求和原文对应,对于了解古代文学,提高对古言文的鉴赏能力,都大有裨益。
-
诗经学案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周延良 著《诗经学案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从“学案体”的角度研究了《诗经》学史。全书共十章,分别阐述了:关于《诗经》中的“四始”之说;关于《诗经》中的“五际”之说;关于《诗经》的“六义”、“六诗”之说;关于“六代乐舞”的形制与文化内涵;关于“六舞”的文化形制与文化内涵;关于历史上“采诗”、“献诗”之说;关于《二南》诗义理、声律之说;关于《二南》诗与“房中乐”的关系问题;关于《诗经》中的“媵婚诗”与媵婚文化问题;关于“六笙诗”遗说和西晋“补亡六笙诗”。学案是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一个范式,《诗经学案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对历代诗经研究学案体中与儒家伦理思想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张为才编本书是国学启蒙经典之“四书”汇编本,包括《大学》、《中庸》的全本和《论语》、《孟子》的节选本,配以拼音、注释和译文。对于古代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要与时俱进。很多古文经典是永恒的真理,但有些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积极意义,要分清两者的界限,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真加以引导和区分,既要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同时又要避免其糟粕扭曲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物,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版本,在内容、文字、注音、注解等方面良莠不齐。青岛出版社组织专业人员精心编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幼学琼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孝经》等14部经典,按类分别汇编为四册,形成了这套“国学启蒙经典系列读本”。编辑人员在参考多种古代版本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汉字通简演化带来的各种困难,多方考证,着实做到了既能体现原版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通用汉字规范。
-
西南古籍研究林超民 主编《西南古籍研究(2004年)》集西南地区诸位著名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于一体,展现了西南文人对古籍,尤其是西南古籍深彻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真知灼见。同时,通过这些篇章,也映射出了西南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文明。对于古籍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新编汪中集(清)汪中著;(清)田汉云点校全收由正文和附录组成。正文收录汪中著述及专题读书笔记。附录收录汪中传记资料。本书所收专著,以经、史、子、集为顺序编次。策略搜闻为科举考试的参考资料,文宗阁杂记宝为读书笔记,故繁於专著之末。每种論著之名家序跋及校订文字依旧保留。文宗阁杂记各倏无标题者,據汪中所引之书補题;汪中所引书之有关段落本无标题者,据内容拟定标题,并作校记。文集部分按文章类型重新编排,分为八辑。其分类次第略仿萧统文選。同一论著而有不同文本者并加收录,以完备者为正文,以经删节者为附录。书中引文,凡字句不同而与原书语意无大出入者,概不出校。唯篇名、人名、地名及年月有误差者出校。书中凡异体字、避諱字皆改用正定,并不出校记。稿本、抄本中原缺或模糊不可辨识的文字,用虚缺号口标明。
-
新国学项楚主编;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新国学》编辑委员会编本刊的稿源虽然受到学术评估体系的严重冲击,但因得到海内外学者的倾情支持仍可维持。除了几位知名的或业已成名的学者继续惠赐尊稿之外,本刊收到一批刚登上学术拣台的年轻的博士、硕士们的新说之作。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作者,大大增添了继续辩好《新国学》的信心和勇气。本卷的内容涉及到文学、历史、宗教、民俗、语言、文献整理等学科,其中不少文章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本卷仍保持着重视宗教舆文学关系系研究的一贯宗旨,罗甯、武丽霞的考证关涉道教舆小说的若干问题,陈自力的文章则通过宋僧狎妓纳室的风气从侧面提示了诗僧文字禅出现的原因。
-
国家与学术罗志田著片断:区分君学与国学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前夕提出的“君史”观念为这些士人提供了一个诠释的方向,邓实、黄节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君学”论。不过,梁启超的“君史”主要是指以历代正史为代表的整体中国史学,以与尚未出现的“民史”相对应,其结论指向中国“无史”;而国粹学派的“君学”则是和先已存在的“国学”相对应的全体学术之一部,若抑此扬彼,仍不无“复兴”的可能。如此将传统学术划分为“君学”和“国学”两大部分并以春秋笔法明其褒贬,实际是一种重构中国学统的尝试,尚有相当程度的建设意味;不过,正因为“君学”是借鉴以破坏为主要特征的“君史”论而产生,它随时也可能导致中国“无学”的结论,这一走向在学术与物质层面的“实用”紧密联系起来之后日趋明朗。梁启超于1897年提出:“有君史,有国史,有民史。民史之著,盛于西国,而中土几绝。中土二千年来,若正史,若编年,若载记,若传记,若纪事本末,若诏令奏议,强半皆君史也。若《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唐会要》、两汉《会要》诸书,于国史为近,而条理犹有所未尽。”虽然还有“二通”等昔人相对不甚看重的第二手著述近于“国史”,这一断语仍将中国主要史籍几乎横扫殆尽。梁氏“君史”之含义,即谓历代修史者其意不在国之强弱和民之生计,“不过为一代之主作谱牒:若何而攻城争地,若何而取威定霸,若何而固疆国、长子孙,如斯而已”。在此后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和1902年的《新史学》中,他对中国过去尚有近于“国史”者也几乎不再提及,而是进一步发展了“君史”的负面含义,并干脆直言中国“无史”。
-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钱穆著本书作者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新门类如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作了简要的概评,既从中西比照的角度,指出了“中国重和合会通,西方重分别独立”这一中西美术乃至思想文化之根本区别;又将各现代学术还诸旧传统,指出其本属相通及互有得失处,使见出“中西新旧有其异,亦有其同,仍可会通求之”。作者从大处着眼,又具体论证,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复杂处境及其未来走向。 此编姑分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为十二目。其名称或中国所旧有,或传译而新增。粗就余所略窥于旧籍者,以见中西新旧有其异,亦有其同,仍可会通求之。
-
北史(唐)李延寿由于海峡的阻隔,我们暂时无法一睹《四库全书会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社集团对于《回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才出版印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会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在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丛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