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
商君书[先秦] 商鞅 著,叶平 注《商君书》又名《商子》,为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及其后学所著。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聚邑为县,推行法治,多种改革措施令秦国在短期内国力上升,迅速强大起来。《商君书》就是集中表现商鞅变法思想的一本著作,主要内容有三部分:其一为对国家性质的认识;其二为对法律与政治性质的认识;第三为阐述变法的依据与目的。 《商君书》成书后产生了很大影响,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书发挥的作用密切相关。近代学者朱师辙评价《商君书》一书的内容说:“夫商君变法强秦,废封建,改郡县,中国统一之基,成于商君,而其要则在法治。法贵上下共守,至公无私,故能著其效。是其治国精神,实有不可废者。” 《商君书》共二十六篇,其中两篇亡佚,实为二十四篇。本书对《商君书》原文做了校对整理,加以注释与翻译,此外,在每篇正文之前还附有题解,作为对文章内容的导读。
-
史记汉司马迁 著,杨燕起 导读《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春秋繁露程郁 导读《春秋繁露》是后人汇编的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著作集,是研究董仲舒以及西汉儒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本书选注、选译了其中主要的篇章,以期展现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概貌。 董仲舒是汉代Z重要的经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更是具有开创性和体系建构能力的哲学家,集先秦儒学之大成,对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都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了解董仲舒以及汉代儒学思想,有助于梳理和理解儒学成为两千多年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关键历程,以及汉代儒学充分吸收、容纳先秦各家思想以应对时代挑战,建构庞大儒学体系的思想脉络。
-
小窗幽记陆绍珩 著《小窗幽记》,成书于天启年间,为陆绍珩所作,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大奇书。此书原名《醉古堂剑扫》,清代书商将其附于明人陈继儒名下,更名《小窗幽记》另行刊印出版,流传颇广。是以后来者,有不少人不知其原作者。本书是陆绍珩流落北京时,感于世态俗情,从五十余部经史子集中,撷取精妙辞句,分成十二卷,集结成书,用以自省自娱。属于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的可行之法,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反映了古代文人高洁的品格修养。
-
孟子王舒成,谢实 著《孟子》全书凡七章,三万五千多字,全书为语录体,记录孟子和各国国君及自己弟子之间的对话。主张“人性本善”,要强调“义利之辨”,要黜“霸道”而推“王道”,要说“仁”兼说“义”。性善论是孟子仁政系统的理论基础,性善和仁政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开的, 从而形成了性善和仁政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孟子仁政系统的核心就是“ 民为本”。在他看来, 只有施仁政于民才能`“王天下” 。因为只有合于人的善性的政行, 才能得民心, 得天下。“ 民为本” 成为孟子仁政系统运行的核心。孟子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统治者只有以民为本,才能得民心、王天下。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的命题,把人民提到了比土谷神社和国君更重要的地位。本稿分为原文、注解、评析和译文四个部分,讲解简洁,有助于学生把握要点,了解国学经典中有关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常识,融会贯通,提升文化素养,是在训诂与义理阐述两个方面密切配合的、简明扼要、通俗平易的读本。
-
战国策李波,彭时权 导读《战国策》是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二百四十年间,十二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 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舒州天柱山诗词辑校注解韩结根 著舒州天柱山在今安徽省潜山市(新改),不仅山上有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宗教建筑,而且区域内拥有大量积淀着深厚历史人文内涵的名胜古迹,并发生过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由此激发起历代文士游人的诗情雅兴,他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诗词作品,成为舒州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一万种左右古籍文献,最终辑得诗词一千二百余首。并对这些诗词一一加注释,做解题,不仅可帮助读者解决诗词理解障碍,而且能引领读者探究深蕴其中的文化精神,感悟它们的内在之美。书中的原作大部分都是次被发掘出来,而且也是次系统地对其加以研究,因此,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
-
孙子兵法陈明星,孙红丹 编《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本,吸取古今整理、注释、校勘的优秀成果,对《孙子兵法》全文进行注译,每篇逐一题解,资料丰富,解说详尽,尤其是将孙子思想放在先秦诸子、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阐发,颇多新论。这是一部学习、研读《孙子兵法》的优秀读本
-
国学入门龚鹏程 著本书分为门径篇与登堂篇:上篇介绍基本材料、知识与方法,下篇藉评述民国初叶国学运动中的人物与教育,探讨其中蕴涵的各种问题,同时对现今教育问题亦多有品评。作者研究国学从史识入手,系统的掌握国学的治学门径和对治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时引进外部参照系,通过与国外的诠释学对比,凸显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质。
-
国学十五讲龚鹏程 著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有人褒扬之,说它怎么好,亦有人厌弃之,说它怎么怎么坏,而且遗毒至今,让我们抬不起头来。而称颂的或批判的,对于传统文化到底内涵如何,却往往同样不甚了了,各以偏见与误解抵死相争。本书不想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形态、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正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异化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