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
金匮要略张仲景 著,张伊宁 评《金匮要略》以内科杂病为主,对外科妇科的病症也有专篇论述。全书3卷,25篇,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关于杂病诊治的专书。《金匮要略》对我国东汉之前丰富的诊疗经验去粗取精,将体虚感受风邪,从经络进入脏腑列为发病的首要原因,强调诊脉时以脏腑经络为辩证重点,并且结合营卫气血、阴阳五行等理论展开论述,依照《黄帝内经》中的“上工治未病”原则,针对诸多疾病提出预防和养生建议。该书记载的温熨、烙法、洗浴法、药摩等外治法,对临床治疗学来说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金匮要略》中收录方剂262个,其方剂因精炼严密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其中不少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
-
国学入门龚鹏程 著本书分为门径篇与登堂篇:上篇介绍基本材料、知识与方法,下篇藉评述民国初叶国学运动中的人物与教育,探讨其中蕴涵的各种问题,同时对现今教育问题亦多有品评。作者研究国学从史识入手,系统的掌握国学的治学门径和对治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时引进外部参照系,通过与国外的诠释学对比,凸显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质。
-
国学十五讲龚鹏程 著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有人褒扬之,说它怎么好,亦有人厌弃之,说它怎么怎么坏,而且遗毒至今,让我们抬不起头来。而称颂的或批判的,对于传统文化到底内涵如何,却往往同样不甚了了,各以偏见与误解抵死相争。本书不想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形态、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正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异化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
-
宋本杜工部集[唐] 杜甫撰 著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取秘府旧藏及他人所有之杜集,整理编辑成《杜工部集》二十卷。至嘉祐四年(1059),苏州郡守王琪将王洙本杜集重新编定刊行,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二王本”。 这个本子是所有杜集之祖本,此后补遗、增校、注释、批点、集注、编年、分体、分类、分韵之作,均由此本化出。王琪北宋本已散佚不存,今可见者为毛氏汲古阁所藏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递经潘氏滂喜斋等收藏,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此本由两种南宋刻本配补而成,缺卷缺叶为清代藏书家毛扆抄补。《续古逸丛书》《中华再造善本》等曾据以影印。今按原书扫描,影印为平装本,以飨广大读者。
-
庄子萧无陂 导读《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与《老子》双峰并峙。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
鸣原堂论文[清] 曾国藩 评选,廖承良,夏剑钦 导读《鸣原堂论文》是一本专门指导、培训高级官员如何向皇帝写奏疏,即向中央政府打报告的学习用书。 书中选录自汉唐匡衡、贾谊、刘向、诸葛亮、陆贽,至宋明清苏轼、朱熹、王守仁、方苞、孙嘉淦等大手笔的奏章十七篇。选编并加评点者,是晚清湘军统帅、桐城派文章高手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治学笃守程朱,故不仅以理学治军,且孜孜于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之学的研讨与实战,已达到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他的辞章写作中,奏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
颜氏家训李花蕾 导读《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颜之推有影响的著作。它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作者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颜之推写这本书的目的,即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系统地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可以整顿门风,并对子孙后人有所帮助。
-
聊斋志异蒲松龄 著《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这些短篇小说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Z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的爱情。 《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从此以后,文言小说就雄风难再了。《聊斋志异》之后,虽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但已难成气候。
-
小窗幽记陆绍珩 著《小窗幽记》,成书于天启年间,为陆绍珩所作,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大奇书。此书原名《醉古堂剑扫》,清代书商将其附于明人陈继儒名下,更名《小窗幽记》另行刊印出版,流传颇广。是以后来者,有不少人不知其原作者。本书是陆绍珩流落北京时,感于世态俗情,从五十余部经史子集中,撷取精妙辞句,分成十二卷,集结成书,用以自省自娱。属于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的可行之法,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反映了古代文人高洁的品格修养。
-
孟子王舒成,谢实 著《孟子》全书凡七章,三万五千多字,全书为语录体,记录孟子和各国国君及自己弟子之间的对话。主张“人性本善”,要强调“义利之辨”,要黜“霸道”而推“王道”,要说“仁”兼说“义”。性善论是孟子仁政系统的理论基础,性善和仁政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开的, 从而形成了性善和仁政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孟子仁政系统的核心就是“ 民为本”。在他看来, 只有施仁政于民才能`“王天下” 。因为只有合于人的善性的政行, 才能得民心, 得天下。“ 民为本” 成为孟子仁政系统运行的核心。孟子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统治者只有以民为本,才能得民心、王天下。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的命题,把人民提到了比土谷神社和国君更重要的地位。本稿分为原文、注解、评析和译文四个部分,讲解简洁,有助于学生把握要点,了解国学经典中有关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常识,融会贯通,提升文化素养,是在训诂与义理阐述两个方面密切配合的、简明扼要、通俗平易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