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
舒州天柱山诗词辑校注解韩结根 著舒州天柱山在今安徽省潜山市(新改),不仅山上有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宗教建筑,而且区域内拥有大量积淀着深厚历史人文内涵的名胜古迹,并发生过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由此激发起历代文士游人的诗情雅兴,他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诗词作品,成为舒州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一万种左右古籍文献,最终辑得诗词一千二百余首。并对这些诗词一一加注释,做解题,不仅可帮助读者解决诗词理解障碍,而且能引领读者探究深蕴其中的文化精神,感悟它们的内在之美。书中的原作大部分都是次被发掘出来,而且也是次系统地对其加以研究,因此,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
-
孙子兵法陈明星,孙红丹 编《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本,吸取古今整理、注释、校勘的优秀成果,对《孙子兵法》全文进行注译,每篇逐一题解,资料丰富,解说详尽,尤其是将孙子思想放在先秦诸子、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阐发,颇多新论。这是一部学习、研读《孙子兵法》的优秀读本
-
幽梦影[清] 张潮 著,牧语 译,〔清〕张潮著 注《幽梦影》被称为“妙书”“奇书”,是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行云流水,书中有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则深蕴理趣,令人遐思。读来轻松愉悦,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本书参照多个其他版本,经过精心的审校,在文、白对照的基础上加有解读,以期让每一个读者在愉悦中赏读《幽梦影》。
-
礼记全鉴东篱子 著《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的产生、内容以及变迁,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内容繁多,涉及哲学、历史、道德、祭祀、文艺、习俗等方方面面,还有大量的哲理名言、警句,精辟而意义深刻,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对《礼记》进行了解译,对艰深晦涩的文字注音、解释,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并应用。读者也可扫描书中二维码,聆听配乐朗诵章节。
-
陪孩子读古诗词小花石匠 著《陪孩子读古诗词》共四册,分为《春夏秋冬》《绿水青山》《别离深情》《赤子丹心》,专为6~14岁儿童量身定制。辑一《春夏秋冬》以季节为主题,让孩子在诗词中体会春华秋实、酷暑严寒,领略四时风光。辑二《绿水青山》,既有自然山水,又有乡村名胜,和孩子一起穿越时空,走遍祖国大好河山。辑三《别离深情》囊括了古人表达友情、亲情、爱情与乡愁的经典作品,让孩子在文字里与古人来一场穿越时光灵魂之旅。辑四《赤子丹心》选录了古人抒发自身理想抱负和爱国热情的经典作品,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古人的壮志豪情。全书囊括240多首经典诗词,附有生动诠释和解读,并专门深化拓展了古文化常识,加上古典精美配图,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家长与孩子共读,赏诗词之美,品古典韵味。
-
孝经全鉴东篱子 著《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
智囊全鉴东篱子 著《智囊》是一部集智慧和韬略于一体的经典名著。全书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等十部二十八卷,集中展示了作者冯梦龙的重要政治见解和思谋韬略,堪称“中国古代智慧的锦囊”。本书对原典进行了精准的注释与翻译以及评析,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及其精髓。本书将会让您感受到那种智慧的碰撞,巧思的火花,以及阅读经典的震撼与感触。读者也可扫描书中二维码,聆听配乐朗诵章节。
-
婉约词全鉴东篱子 著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婉约词散发着独特的色彩与魅力,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不少光彩,同时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书特意精选了从唐代到清代婉约词中的经典名篇,同时还特意挑选了一些不甚出名但是颇具风格和魅力的佳作。本书主要分为作者简介、原文、注释和评解四个板块,并配有朗读音频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欣赏婉约词。
-
楚辞全鉴屈原 著“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
中华成语典故全鉴杨敬敬 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成语大多源于历史事件,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智慧结晶,也是前人生活经验的总结积累,闪耀着先辈智慧的光辉。《中华成语典故全鉴》对所收录的成语从释义、出处、典故三方面进行了讲解,读者朋友们不仅可以将其当成一本有趣的故事书来读,还能够从中学到知识,掌握更多成语,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