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
让国学经典回归课堂金爱颖,王伶 著我们应该有一种自信,要让所有学习经典的孩子都能一生幸福。以乐学为导向,让孩子与经典产生持续链接,培养孩子对经典的喜爱与情感。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孩子的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提升孩子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心被唤醒了,这就是成功的一堂课。
-
人与经典·史记崔人元 著,王令樾 口述我们为什么要读史书? 如果我是那个古人我该怎么做? 我们要向古人学什么? 什么是《史记》的“春秋精神”? …… 王令樾教授读史三部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中的那群人,那群人的所作所为。
-
给青少年讲论语樊登 著五千万书友的领读人樊登,以《论语》为线索,为青少年分享学习之道。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三个维度,解决孩子关于学习的问题。 《论语》是一本关于学习的书, 学习是它的核心宗旨! 《给青少年讲论语:乐在学习》中,樊登结合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现代理论解读《论语》,结合孔子的智慧,告诉小读者应该如何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在学习中煎熬。 让青少年在轻松读懂《论语》的同时,理解学习的本质,培养更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并吸收高效学习的方法。
-
周易兰甲云 注《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爻辞。传则是解释卦辞和爻辞的十篇文章,被称为“十翼”。《周易》自西汉时起,便被尊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可以与儒家、道家、佛教禅宗互相贯通的伟大经典。 本书对经文、传文都做了导读和通俗简明的现代翻译,并就难点部分做了简要注释,以便阅读;目录中每卦配有卦画,方便查找;书前插页配有多张《易》图,以助理解。同时,本书将经文、传文分开,以助于读者理解经文原文与传文的差异以及《周易》经典传播的过程。
-
万卷楼国学启蒙云青 著《万卷楼国学启蒙》十一本套装
-
万卷楼国学启蒙云青 著☆内容简介: 中国神话故事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一样绚丽多彩。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一个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阅读神话故事,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华文明。
-
万卷楼国学启蒙云青 著☆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本书记述了中国从远古的神话时代到近代的历史进程。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选取了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用生动浅显的语言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勾勒出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轨迹。
-
新编老子道德经[春秋] 老子 著,辜正坤 编,辜正坤 译校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名著之一;翻译家辜正坤教授的《道德经》译本,则是常被学界讨论、被读者引用的英译本之一。在本书中,辜正坤教授不仅对其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还大胆地将八十一章《道德经》原文重新编排为六大板块共九十八章,并在适当位置添加译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文本和思想。 本书除文前收录万字长文《老子思想体系概论》外,还附有一册《旧通行本道德经(汉英对照)》,内含《郭店楚简〈老子〉简介》和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旧通行本道德经》旨在呈现传统《道德经》(王弼本)原貌,可供读者单独或对照新编本阅读。《太一生水》是中国人关于宇宙成因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对探究道家思想也大有助益。为方便读者诵读经典,《道德经》与《太一生水》均加注拼音。
-
万卷楼国学启蒙云青 著☆内容简介: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声韵协调,郎朗上口。通过阅读,孩子们可以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并学习其中蕴含的历史、哲学、成语等多方面的知识。
-
中国当代赏石艺术纲要李国树 著本书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赏石艺术理论研究著作。全书分为三部分:其一,对赏石和赏石现象进行了整体分析,对赏石标准和赏石理念进行了辩证思考,对中国当代赏石的现状给予了理性认识,为当代赏石艺术理念萌发的必要性作了现实逻辑上的铺垫。其二,运用哲学与逻辑的方法,对艺术和文化加以综合,重点阐述了当代赏石艺术;阐明了如何超越审美习见的束缚赏玩观赏石、欣赏观赏石艺术品和判定其价值;论述了赏石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关系。其三,把赏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理解,通过辨伪考证,把赏石与有关哲学、宗教和精神因素联系在一起,提纲挈领地介绍了魏晋南北朝至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赏石文化史,梳理了历代赏石脉络、赏石变迁以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赏石代表人物,深入探讨了其中所蕴含的赏石精神。 总体上,本书阐述了一种赏石艺术理论,阐明了一种赏石艺术理念,为赏石艺术这种新生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为赏石艺术与主流艺术的交融铺就了一条道路,为新时代大众赏石指明了新的方向。 本书语言浅显,文字优美,厚重而凝练,图文并茂,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能引发人的神思。同时,作者饱有高尚的意图,富有启发的思想性必将有助于那些对赏石艺术深感困惑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