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细说活解张立伟 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书,在古代影响极大、流传甚广。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三百千》中,《三字经》成书晚,但是影响大。作者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是南宋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三字经》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三字一句的韵文琅琅上口,极易成诵,内容囊括历史、天文、地理等数门学科的知识,历来备受赞誉。自南宋以来,《三字经》已经流传700余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堪称“蒙学之冠”。古人云:“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期,它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仿佛一首四言长诗,方便诵读和记忆,因此广为流传。作者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一书生,姓名、生平不详。《百家姓》的次序不是根据各姓氏人口数量来排列的,而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赵、钱、孙、李”是前四姓,盖因当时皇帝姓赵、吴越国钱氏据钱塘、吴越王钱俶正妃姓孙、南唐国王姓李,所以才有了这个顺序。《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纂成的一篇韵文,作者周兴嗣为南梁武帝时的散骑侍郎、给事中。相传当时梁武帝为了让众子弟练习书法,命人从王羲之的书帖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这些拓片毫无次序、规律可言,梁武帝就将其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意义的句子,“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用一夜的时间完成了《千字文》,须发皆白。
-
北大国学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编《北大国学课(超值白金典藏版)》精选了章太炎、吕思勉、刘师培、鲁迅、闻一多、梁启超、钱理群、张祥龙、王娟、张辛、蔡礼旭、彭林、孙开泰等13位学者的作品或演讲录,让你可以 随时随地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让你在智慧之光的引导下,拥有愈加圆满的人生。入选的这些学者或者是曾在北大任教,或者作为老北大精神的传承者,或者其著作 对北大的学术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学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学识渊博却不为学识所累,拥有卓越的理念和伟大的思想;他们淡泊名利,保持着自 己独立的人格和道德操守;他们秉天地之气而来,将智慧播撒于人间。他们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
弟子规详解白平 著《弟子规详解》是山西大学文学院白平老师对《弟子规》的详尽解读,俗话说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白老师站在考据学的角度,对《弟子规》逐句进行了解析,并追溯每一句的渊源出自何处;对于《弟子规》的版本,书中也进行了考证;书中针对图书市场多家解读《弟子规》的图书以及学术论著,有辩证的思考,提出见解,供大家参考。
-
学点国学刘正乾 著本书共分为十八章,主要内容包括:道德、仁、义、礼、智、信、孝悌、朋友之道、诸子百家、教育、史学、民俗、琴棋书画、古典文学等。
-
曾文正公嘉言钞曾国藩,梁启超 辑梁启超在曾国藩去世第二年出生,早年就对曾国藩推崇备至,认为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经世致用人物,自己也把他的作品视作每天的必读书。1916年,梁启超辑录曾国藩实用、容易记诵的名言,编成《曾文正公嘉言钞》一书。金句展示敬字恒字两端,是彻始彻终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无成,深自悔憾。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前曾语阁下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大抵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者,当在大处空处。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二句,所谓守约也。骄、惰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词气宜和婉,意思宜肫诚,不可误认简傲为风骨。风骨者,内足自立、外无所求之谓,非傲慢之谓也。以勤以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1。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将愈煮愈不熟矣。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
立本开用郭齐勇,吴龙灿 著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学思潮的中心开启式人物,在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史上有一定的时代性贡献。他的思想构成了开辟时代风气和格局的体用不二、立体开用的现代新儒家哲学体系。内容基于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多年来对熊十力思想的研究成果。从熊十力的易学思想、内圣学与外王学思想以及熊十力先生的中西文化观和中华道统的担当等方面对先生的儒学思想进行全面阐述。
-
中体西用黄俊棚,薛会新 著张之洞,早年是清流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全书系统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融入到其学术、心术、治术思想体系,共同服务于保国、保种、保教的政治实践,包含了儒教、国家、民族命运相连、生死与共的深刻认识。
-
儒史杂谭舒大刚 著;戴莹莹 编“居今之世,言今之学,面对斯民,行兴教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混乱、信仰淡漠的时代,我们为何还要再谈一个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学术呢?”舒大刚教授将这个问题的答案向大家娓娓道来。本书分九章,分论“儒”与“儒家”的起源、孔子与“六经”、“六经”的内涵与功能、“儒学史”的分期及其特征、“经”“传”与“经学”、儒学经典体系的形成、“国学”“儒学”及其体系、儒学的“三统六纪”以及对恢复儒学学科的思考。
-
文献翼儒陈冬冬 著本书按专题为纲,以张舜徽著作为基础,选取引文,加以编排,论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先秦儒学,选取张舜徽的相关论述,论及孔子及儒家的创立,孟子、荀子及儒家的分流。汉代儒学,介绍张舜徽关于以下几个论题的论点,以及对此时期产生的儒家经典的基本认知。清代儒学,介绍张舜徽关于清代儒学发展阶段及得失的观点,并介绍其对于有清一代大儒顾炎武、章学诚及纪昀的认识。治学读书与修生养心,着重介绍张先生关于治学、读书、养身、修心的观点。书后并附张舜徽先生年表及著述目录。
-
博识广论马琛 著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军人物。他个性叛逆,求新创造,在接受了丰富的国外文化,对歌德、马克思这样的西方学者倾慕不已的同时,因自幼浸润于儒家典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然而,郭沫若的基本儒学观是什么?他对儒家典籍的基本认识是怎样的?郭沫若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将经学与史学联系起来?对于儒家人物,他又有哪些精彩的见解呢?在这本书将一一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