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学林漫录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学林漫录(14集)》收录学者专家共40多篇文章,主要评论文学的状况、随笔杂文等,具有学术性和可读性,值得一体。主要内容:刘蕙孙教授学术传略、关于“新文化运动”这一名称、谈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樵史演义》作者考证杂谈等。
-
中国诗学汪涌豪,骆玉明主编;叶军等著《中国诗学(第4卷)》着眼于多方位、多层次地介绍中国诗学的发展演变及相关文化知识,为诗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提供一套融可读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文化读物。中国是历有“诗的国度”之称。《中国诗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述。《中国诗学(第4卷)》是第四卷,包含诗歌的形式、诗评以及典故三个方面。诗歌形式分为诗体、诗题、诗法三章,介绍诗歌的各种体裁、格式和技巧,如古风、近体、应制、口占、分题、限韵、平仄、对仗等。诗评在中国各体文学批评中最为早出也最为发达,是诗歌理论的主体部分,本章对其重要的术语和范畴一一作了讲解。喜用典故也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大特色,典故一章所收录的常用典故多由优美动人的故事组成,富含深意,耐人咀嚼。
-
老舍文艺论集老舍著;张桂兴编注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属正红旗)。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后来在佛教界人士“宗月大师”的帮助下,才得以进入私塾及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入中学,半年后终因家庭生活困难不得不改考免费的师范学校。 1918年6月,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7月18日,京师学务局任命他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9月30日,又改任京师郊外北区劝学员。1922年夏,老舍在北京缸瓦市伦敦基督教会接受洗礼,成为一名基督教信徒。1922年9月,老舍应聘前去天津南开学校教授初中国文,并兼任初级二年级七组(班)辅导员。1923年2月辞去教职回京后,在顾孟余所主持的北京教育会做文书,并兼任京师第一中学的国文、音乐和修身等课程。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
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陈鹏鸣著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学术的拓荒者,他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学、教育学等许多学科都有不少精辟的见解。本书系统完整的介绍了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成果,对广大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和革命先驱。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梁启超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在师承康有为的过程中,他采纳了其经世致用的治学宗旨和重视学术源流的治学方法。通过博采众长,梁启超逐渐成为近代学术巨匠。梁启超将治学与致用很好结合起来,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典范。
-
郭沫若王文英,刘轶著本书成书于1999年,书一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本书为"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与上海"系列丛书之一。本书讲述了著名学者郭沫若不倦探求真理的一生。本书语言流畅,内容丰富,是了解及研究郭沫若同志生平的一本重要书目。郭沫若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着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全书共分九章。
-
鲁迅小说鲁迅著《鲁迅小说(全4册)》初版收小说十五篇,作於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间,一九二三年八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一九二六年十月第三次印刷时起,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入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一九三○年一月第十三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侯改名为《補天》,收入《故事新编》)。此後印行的版本与第十三印刷的版本同。
-
戏曲小说丛考叶德钧著叶德均(1911—1956),戏曲史家、理论家。江苏淮安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湖州中学教师、湖南大学教授、云南大学教授。著有《戏曲论丛》、《宋元明讲唱文学》等书。其遗著曾被赵景深、李平先生校订,连同已出版二书,重行编纂为《戏曲小说丛考》。本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戏曲理论,中卷为小说理论,下卷为其他民间文学论文。
-
快乐王子集(爱尔兰)王尔德著、巴金译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聆听了关于快乐王子的美丽动人的故事。“对贫苦人的同情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灵魂”,“那富于音乐性的调子”,“十分丰富华丽的词藻”(皆巴金语),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使他们受到真正的艺术熏陶。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的这部传世童话集字字珠玑,精妙绝伦。而巴金先生的译文亦绘影绘声,一字千金。它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教人以真善美。
-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著...
-
周易与中国文学陈良运著《周易与中国文学(套装上下册)》是中国《易》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研究《周易》经、传与文学关系的专著。内篇八个专题,探讨卦、爻辞与《系辞》、《文言》等原始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学原理、文学观念、审美意识、语言艺术诸种要素,力证《周易》的内容与形式,被一代代人接受并加以发挥、转换,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观念体系的大致格局。外篇十个专题,主要论述《周易》对中国文学发展方方面面的深远影响,从人文精神、文学本原到创作鉴赏等种种文学观念范畴的正式确立,理论构架的成型,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古代文艺学概论,纲举目张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附篇介绍的《焦氏易林》,是直接从《周易》本体绽开的文学奇葩。陈良运教授以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历时十年,数易其稿;《周易与中国文学(套装上下册)》是他继《中国诗学体系论》之后又一部研究古代文学观念起源和文论体系建构的力作,“探源溯流、阐精发微”的学术风格融贯其中,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而使理趣与情趣盎然于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