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吕忠梅本书一方面以环境司法相关裁判文书为对象做案例分析和统计研究,另一方面以环境司法司法政策和司法现象为对象做规范分析和学理探究,保持对中国环境司法近距离、全方位和连续性的观察,对其进行全面回顾、客观评估和可能预判。在具体内容上,由总体观察、重点分析、特别关注和附录等四个部分组成,分别对于中国环境司法的整体状况、不同类型案件的处理情形、2021年度特色鲜明的司法亮点和当年度出台的重要司法文件等进行描述。2021年度报告针对合同案件适用《民法典》“绿色条款”情况、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案件情况、检察公益诉讼发展情况进行专门分析。
-
行政法律责任的规范构造与价值机理余军暂缺简介...
-
劳动人事合规管理指南周开畅,洪桂彬暂缺简介...
-
公安机关执行监察协助法律问题研究魏地暂缺简介...
-
知识与权力邹皓丹一部近代日本的民法创制史 大变革下的知识与权力博弈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何去何从?如何改正幕末时期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收回关税自主权,实现国家独立乃至“与万国并立”?在体制变革的过程中,如何维持政治秩序稳定,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包括明治民法典在内的诸法典立法的决策、起草和审议的整个过程,就是对近代日本面临的这些时代课题的一种集中回应。 作为亚洲第一部近代民法典,明治民法典立法体现了不同于西洋民法典编纂的双重特殊性。其一,作为继受法立法,明治民法典立法过程反映了固有法编纂中不存在的法律移植问题;其二,作为政治立法,其立法动机来源于特定政治因素刺激,其最终版本的成型受制于当时的社会氛围与政治条件。 本书主要讨论明治日本的立法者们(政治家、官僚与法学者)在国民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如何看待、思索、解决上述以法律移植为核心的学理与政治之间的矛盾,在知识与权力的互动中最终完成明治民法立法,并从政治史的角度探讨明治民法得以成立的原因、背景及具体立法过程。
-
2021年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 北京市法学会北京市法学会本书由四部分组成:主报告、区法治建设报告、满意度调查报告、专题报告。主报告主要体现人大立法及监督、法治政府建设、法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及经验。区法治建设报告主要体现本年度16区法治建设的情况。满意度调查报告,主要体现北京市民众对北京市法治建设状况的主观感受。专题报告主要体现各个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特色和亮点。
-
新时代背景下基层治理的法治原理姜磊基层治理契约化作为国家法制【大传统】与民间治理【小传统】的一种契合,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基层社会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
-
刑法上的占有论黑静洁“占有”是刑法中财产犯罪的核心概念,它决定了财产犯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刑法上的占有论》以刑法上的财物概念为切入点,借助民法关于财产和物的概念界定,结合虚拟财产保护的时代需求,精准定义刑法上的财物概念,并对其进行类型化的梳理与分析,以此作为占有概念讨论的理论前提与基础。在对占有概念的讨论中,首先对国内外相关学说进行细致梳理,并对民法中的占有和刑法中的占有进行区分。在澄清相关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占有”概念,将占有的本质定义为“排他性支配”,并对支配的类型做了细致论述。在论证占有的成立要素时,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展开论述,批判了那种过分强调客观要素,忽视主观要素的倾向,认为主观要素在判断占有的成立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明确了占有的概念和成立要素,《刑法上的占有论》围绕占有的归属、死者的占有以及存款的占有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依据占有概念的重新厘定,将其拓展适用于财产犯罪的相关问题探讨,包括财产犯罪的既遂标准和数额认定。进而对财产犯罪的基本理论问题——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和非法占有目的——做了深入探讨。最后,对于由占有概念的研讨引发的与罪刑法定主义所要求的明确性原则、刑民关系以及犯罪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法理探索。
-
中国刑法评注冯军 梁根林 黎宏 主编《中国刑法评注(全三卷)》由冯军教授、梁根林教授、黎宏教授主编,陈兴良教授、张明楷教授等六十余位中国刑法学者共同撰写。《中国刑法评注(全三卷)》对我国《刑法》共452条逐条进行了解释和评论,目的是通过解释刑法规定的含义,评析各种刑法学说和判例,展现刑法立法、司法、理论的大致样貌,体现作者的刑法理念和见解。《中国刑法评注(全三卷)》六百多万字,是一部融合刑事法理与司法判例的刑法评注著作,是法官、检察官、律师及其他法律工作者、法学研究者、法科学生需要的工具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中型刑法评注书的空白。
-
数字状况 边界计划 数字奠基(瑞士)菲利克斯·斯塔尔德 著当前的文化与政治等诸多方面均受到数字状况的影响。本书认为,这种影响涉及 多的人参与到有争议的社会意义的协商中。 多的人利用复杂的通信基础设施,同时又被社交媒体所 ,不仅引发了当前的文化、社会与政治现象,还导致新的行为方式的产生。作者认为,这种状况有三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利用现有的文化材料进行囟己的生产,通过集体来努力地建立新意义的方式,以及算法与自动决策的潜在作用,三者界定了“数字状况”。作者回溯了导致当前状况的历史性结构转型,还研究了这种新文化造成的深远的政治影响。附录文章《数字团结》的出发点,是2008年 经济危机爆发后出现的网络化政治组织形式的新浪潮。作者继卡尔·马克思之后,阐述了在当前应用创新和技术进步,与组织或限制这种进步的经济机构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被置于如下背景中:我们已经永远地离开了麦克卢汉的古腾堡星系,关于我们将抵达哪里的斗争才刚刚要开始。本书对于关心艺术、媒介、传播、社会、政治与文化研究,以及想要了解 的文化与政治正在发生的变化的读者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