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第十二辑谢清果,钟海连本书用中国传统传播学理论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现象,属于 原汤化原食 式的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术研究。书稿内容上为体现本书特色的中华文化传播现象解读,也结合现当代影视作品谈中华文化传播,还有中国舆论传播、盐文化传播、贤文化传播等传统文化传播内容;也结合当下,研究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本书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传播学角度加以探讨,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有助于建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并探讨其在当代的实践,力图为形成传播学的 中华学派 而努力。
-
北京文博文丛 2022 第2辑北京市文物局 编《北京文博文丛·2022·第2辑》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是一部有关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研究的学术论文集。本书内容包括北京史地、“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革命文物研究课题”专栏、文物研究、考古研究、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六个版块。北京史地包括《金代云门宗传入燕京历史考述》一篇文章,论述了金门宗传入北京的过程。“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革命文物研究课题”专栏收录了研究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革命文物的四篇文章,文物研究包括对紫禁城三宫殿三所殿、清宫雕版、中国铁路老照片等文物研究。考古研究有《北京朝阳区金盏西村元代、清代墓葬发掘简报》和《延庆区张山营镇小庄户遗址调查简报》。博物馆研究有《浅谈北京艺术馆基本陈列》等研究博物馆展陈、教育的文章,文物保护包括《天津市宝坻区茶棚村金墓出土鸡腿瓶内液体和残留物的保护性提取》。
-
北京文博文丛 2022 第3辑北京市文物局 编《北京文博文丛·2022·第3辑》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是一部有关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研究的学术论文集。本书内容包括特约专稿、北京史地、文物研究、考古研究、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六个版块。特约专稿版块有《保护传承中轴文脉 共治共享文化遗产》一篇文章,介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制定过程和意义。北京史地包括《玉泉山龙王庙与清代帝王祈雨活动》《清代北京地区民间大额交易中铜钱的兴衰及原因》两篇文章。文物研究包括《广阳城墓地出土铜镜的科学分析》《首都图书馆历史图片中的九天普化宫道教造像》《北京先农坛建筑布局与空间尺度研究》《中央民大民族博物馆藏清代云南契约文书所见白银书写记录研究》《好古、藏古与考古》五篇文章。考古研究有《北京地区汉墓出土陶灶研究》《北京房山良乡拱辰街道东汉墓发掘简报》《试析燕山南麓辽代随葬陶器》。博物馆研究有《5G时代的博物馆之城体系与天然活态博物馆建设构想》等研究博物馆展陈、教育的文章,文物保护包括《长城裂缝灌浆技术研究》《浅析圆明园正觉寺的保护与利用》。
-
民国北京研究精粹第二辑黄兴涛王建伟《民国北京研究精粹第二辑》收录了十一篇有关民国北京史研究的论文,从城市史的角度诠释了民国时期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居民生活等方面北京的城市面貌。本书由四个单元组成,分别为地方政治、空间维度、城市书写与记忆、抗战时期的北平,这也是目前民国北京史研究中亮点与突破较多,同时也更能体现其学科特性的内容。城市史是当前史学研究中拥有现实意义、拥有学术活力、成长最快的分支学科之一,而北京城市身份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牵涉层面的宽广性,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史研究中最为活跃、最有潜力产生理论创新的领域之一。本书对于民国北京史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具有积极意义。
-
家事程序法研究江晨1.在治理的视野下分析家事程序。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出发,论证了家事司法程序在家事纠纷多元化解决之“综合治理”中的功能和地位,纠正了实践中混同甚至弱化家事纠纷解决中国家司法程序核心价值的误区。2.强调民事司法中的“家事”要素。提出了家事程序法作为民事诉讼法特别法而存在的本位观,家事程序法应在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脉络下进行修正性的理论构建。3.重视家事程序中的“中国”要素。在国内目前学术成果中,首次对我国历史上家事诉讼程序的立法和司法的变迁进行研究和价值剖析,弥补了仅横向国别比较研究的局限性,丰富了家事程序比较分析的维度。4.对家事程序进行展望性研究。本研究不仅关照历史和现状,也关注社会结构变迁和技术发展对家事程序带来的挑战,提出并论证了“离婚后家庭”在程序法上的意义、家事诉讼“社会化”的秩序框架、国家亲权的有限性和补充性等命题,避免家事程序理论和立法面对社会急遽变化时的盲目和滞后。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齐强军,齐爱民,赵敏,程文凤本书主要从法律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保护宗旨,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合理性,并探讨了现有知识产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发源地利益保护的模式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建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知识产权理念及模式,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及传承问题提供了法律思路。本书所作的探索和尝试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思考,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深入探索以及对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审视、反思和发展。
-
新时期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李青燕暂缺简介...
-
转型的风景丁晓原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中国报告文学转型研究》(批准号 16BZW025)研究成果,2021年以“优秀”结项。本书对“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共分为16章,分别论及报告文学由新闻文学到非虚构写作、报告文学作为国际性写作方式、非虚构写作的逻辑与伦理、21世纪初年报告文学的观察、时代报告的主旋律与异质性、历史非虚构的景深与光影、亦刚也柔的巾帼姿式、史诗与史诗的深情对话、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史记”、近五年报告文学的内存与意涵及五位报告文学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和作品评论等。由此对“全媒体”时代报告文学的发展和转型历程、作家作品及其成就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既有宏观整体论述,又有具体个案分析评论,具有较高理论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将就胡正伟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与精神秘史。 幽兰乔木,周粟楚弓。 家国不幸,诗人也不幸。《将就:1611— 1680——黄周星研究》选择 17 世纪的文学个案——黄周星作为历史的小切口,从其人到其文,予以多维观照,以求画像,进而由一人到众人,由个体到群体,勾勒明清鼎革之际那片已然消散的风烟与那簇永不泯灭的魂魄。本书主题如书名所示,“将者,言意之所至,若将有之者;就者,言随遇而安,可就则就也。”在“将”之理想与“就”之现实间,黄周星用七十年的时光试图去打开了一条隐微而玄妙的通道,却终究困守当下,而当下的时空又是如此的不堪,黄周星只能将就。这是以小见大的个案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
面向学科表现度的一流工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研究宗凡,王莉芳本书以面向学科表现度的一流工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梳理相关理论与政策,厘清了学科发展脉络及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政策演变历程,辨析了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区别,明确了一流学科建设评价的类型和适用范围,比较了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学科评价体系,从而找出现有研究不足和存在问题,界定出本专著研究科学问题的内涵与边界。其次,在深入分析研究影响一流学科建设成效各个环节的基础上,以工学学科为例,筛选出面向学科表现度的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指标并构建评价体系。最后,构建了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成效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本书既可以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管理等教学科研人员学术研究的参考,也可以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日常学习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