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虚拟经济有限发展法学理论总说胡光志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虚拟经济运行安全法律保障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是整个课题研究和整个课题系列丛书的总导引图。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以当代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元格局为背景,根据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法律的运行规律,总结我国长期的金融调控和监管经验,结合我国当下的金融政策及其发展趋势,主张我国虚拟经济立法应当在促进虚拟经济发展的同时,以预防与克服其负面效应、保障其运行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将虚拟经济的发展置于法律约束下的安全范围之内运行,进而保障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
互联网时代的财产概念及刑法适用张弛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在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亦对传统的“财产”概念形成巨大冲击,由此带来法律适用方面的聚讼与难题。本书从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入手,对互联网背景下涌现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财产进行梳理和归纳,依次对电子资金、电子权利凭证、大数据财产和虚拟财产的财产性以及相关的刑法适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准确把握“财产”概念的时代内涵、正确处理涉新型财产犯罪案件提供理论助益与实践指引。
-
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张涛本书不仅对不同国家的具体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而且对其制度演进和法理理论进行比较,创建了保障性住房的法理理论。这为本书在方法创新和内容上的独特性提供了保障。本书内容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在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法理理论构建方面,二是在具体的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比较方面。本书对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
民事司法改革的中国范式王德新,安秀伟20世纪70年代欧美学者基于其民事司法的实践困境,提炼出了“接近正义”(Access to Justice)的民事司法改革理论,随即成为欧美各国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构成了其民事司法改革理念的主轴并延续至今。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也大规模展开。改革沿着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和民事诉讼领域的“庭审方式改革—审判方式改革—审判制度改革—诉讼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两条主线,最终在“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改革”领域形成汇聚效应。如果说欧美民事司法改革的主题是“接近正义”,当代中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主题则是“司法为民”,本书在深刻挖掘中国“司法为民”改革理论内涵的同时,围绕11个改革主题展开场景分析,通过研究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事司法改革的时代进展。
-
刑法的基础平野龙一该书平装出版以来,加印一次,销售约7000余册。为使本书有一定影响并常销,本次改为精装本,作为学术经典,推向市场。说到日本战后有影响,也具日本特色的刑法观,就不得不提到主张在犯罪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实质地进行刑法解释、经验地、与时俱进地把握刑法机能的机能主义刑法观;而说到机能主义刑法观,就不能不提及其首倡者、和团藤重光教授一道,堪称战后日本刑法学双壁的平野龙一教授;说到平野龙一教授,就不得不提及其机能主义刑法观集大成之作《刑法的基础》一书。这本书自上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已经被十几次重印,历久弥新,属于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著作。平野教授在本书中所提倡的机能主义刑法观,对当时在日本具有压倒性地位的德国规范刑法学进行了挑战,并为形成具有日本特色、总体上偏向结果本位(所谓结果无价值)的主流刑法学奠定了基础。在各种外来学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的当代中国,了解平野教授的心路历程及其机能主义刑法观,对于我们了解战后日本刑法学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如何借鉴其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学,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所得税扣除立场选择与制度进阶冯铁拴本书聚焦所得税扣除议题,以中国新一轮税制改革与税收法定为研究背景,以所得税扣除为研究对象,以立场选择为焦点,横跨税法与宪法等多个部门法,紧密环绕基本权利保障立场展开深入研究。就理论价值来说,扣除与所得本是所得税同等重要的两端,但税法学界关于所得税扣除的高质量研究却乏善可陈,呈现出“重所得,轻扣除”“重制度,轻法理”的局面。本书以所得税扣除为研究对象,以立场选择为核心,以整体化研究进路为方法论证我国所得税立法中扣除应当采取何种立场,将有助于学界进一步深化对所得税扣除的认知,使扣除的法理价值被更加充分地挖掘,助推所得税法研究进一步深入。就实践价值而言,长期以来,税收实务界普遍充斥着所得税扣除是国家给予纳税人的恩惠的观念,国家对纳税人的扣除利益既可任性授予,也可肆意剥夺,而纳税人对此却无从置喙。而本书通过系统论证,阐明对待所得税扣除应采基本权利保障立场,这不仅有助于所得税立法在合宪合法的轨道有序运行,还可策动纳税人基本权利保障大业的成就。
-
量刑规范化视野下的刑事个案公正倪震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本书是在量刑规范化视野下来探讨个案的公正。因此,本文提出以比较基础上的正义作为个案公正的外在标准,并以此为逻辑主线展开对量刑规范化视域下个案公正实现路径的论证,该路径可分为观念与措施两个向度,前者旨在对以往司法实践中所盛行的“同案同判”等思想进行了矫枉过正式地适度纠偏;后者则再划分为立法与司法技术两个路径:立法论路径中,官方量刑文本涵摄范围的适当扩展、综合性自由裁量权的弹性设置以及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均对个案公正的实现有积极意义;在司法技术性路径中,基准刑的合理确定可为个案公正的实现提供罪刑均衡的外在保障,而酌定量刑情节作为一个量刑灵活性机制可使得法官直接充分考量到个案妥当性,同时,案例指导制度作为与司法解释相对应的个案解释机制亦是个案公正实现的配套性机制。
-
刑事政策视阈下的犯罪理论与刑罚理论单佳刑事政策建立在犯罪学研究基础上:犯罪学研究对刑法的指引和影响是以刑事政策为中介。至今有些国家的学者在认识上,将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划等号。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可以将政治国家这种以刑罚反应为核心的治理犯罪的有组织反应体系称之为刑事政策。本书主要论述了犯罪化和非犯罪化;轻刑化;保安处分;被害人保护;社区矫正等相关问题的刑事政策。
-
清华法治论衡鲁楠卢曼是德国最为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也是当代法律系统论的奠基人。卢曼的法律系统论宏大、抽象、严密,奇崛之论众多,对德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法律研究都产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卢曼理论融合了西方学术界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进展,颇具后人类色彩,这使其论断在科技革命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是“法律是一部历史机器”专号,围绕系统论法学展开深入讨论,集中关注卢曼法律系统论的基础理论和概念,同时探讨了法律自主性、法律系统与政治、金融乃至时间等社会理论法学主题,展望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前景。本书不仅适合于从事法理学、法律史专业的学者阅读,而且适合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专家参考。
-
党内法规学专论章志远当前,我们党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但是党内法规学科的独立化、理论研究的精细化和学术成果的应用化,还有一段路要走。本书聚焦党内法规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深入研读党内法规文本和观察制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党内法规的基础理论和制度建设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希冀为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深入推进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