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文之悦(法)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译“文之悦”这一表述可能是含两种样式的新东西:一方面,它使写作之悦和阅读之悦相等甚至同一(……);另一方面,在这般表述中,“悦”不具审美价值:它与“凝思”文无关,甚至和“设想”、“参与”文也无涉;文若是“物”,这纯粹是就精神分析的意义而论的:以欲望的辩证法,更精确地说,以反常的辩证法来理解文:它不是“客体”,老是牵涉到“主体”。不存在无“客体”的爱欲,但那儿也不存在无“主体”的颤动:全部问题都在这里,在这种颠覆里,这种语法的动荡里。同样,在我的意图内,“文之悦”指涉完全未感知过的审美之物,尤其是文学之物,此物是醉(jouissance),失去知觉(迷失)的样态,取消了主体的样态。那么,为什么说“文之悦”,而不说“文之醉”呢?因为在文的编织实践里存在着主体离散的整个区域及幅度:主体可以使稳固而协调(uneconsistance)(那时有本义满足、完足、称心、愉悦之类)向迷失(uneperte)(那时有消除、渐次消失、醉之类)伸展。可惜,法语没有一个词能同时笼罩悦和醉;如此,须接受“文之悦”的含混表达,它时而专指(与醉相对的悦),时而泛指(悦和醉)。
-
花一般的罪恶张伟编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是诗歌,第二辑是散文,第三辑为小说,第四辑是评论,作品均为1922~1930年间狮吼社成员创作的作品。
-
元祐词坛研究彭国忠著华东师范大学新世纪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本书作者从元you[礻右]党争、元you[礻右]学术等方面入手,进而多视角分析了整个宋代文化对元you[礻右]词坛的影响。全书共分九章。
-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王富仁著在我的感觉里,鲁迅是一个醒着的人。感到中国还有一个醒着的人,我的心里多少感到踏实些……由这种感觉,我认为称鲁迅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更为合适。守夜人有守夜人的价值……在夜里,大家都睡着,他醒着,总算中国文化还没有都睡去。中国还有文化,文化还在
-
托尔斯泰传(法)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著;(英)Bernard Miall英译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作家、改革家、最有影响的道德思想家。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乇底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平风的人”。他是我们息息相通的兄长,也带有现世的共同缺点,只是比我们更有自知之明,更富有人情味,思想更缜密,目光更清醒,感情更奔放。这位天才道德家以残忍的狂热和无情的冷峻,对自己灵魂进行发掘。他一辈子都有在努力通过自我写照达到自我完善,从不停歇。从不满足,从不让艺术流于形式。
-
莎士比亚画册范用,葛一虹编在外国,莎士比亚有多种插图。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莎士比亚画册》,是依据一本玻璃版的印样翻印的。河北教育出版社曾于一九九八年,以豪华本形式出版《莎士比亚画廓》,其所用母本,亦借自葛一虹先生。《莎士比亚画廓》除了莎士比亚的肖像、塑像、环球剧场和一首十四行诗,都是莎翁笔下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他们的衣着佩戴表现出各自的身份,他们或喜或悲的神情也透露了出来,当与浮云、树木、城堡和宫殿等场景交织在一起时更营造了一种特定环境的浓郁气氛。该册在制版、印刷、用纸、装帧都十分考究,每部定价近两千元,非一般读者所能问津。山东画报出版社以普及本形式出版这本画册,使读者可以按自己的兴趣与购买力选购。书中说明文字,系用葛一虹先生当年写在编者的剪贴本上的手搞制版,与绘画相得益彰。
-
红楼梦丁维忠著本书作者对《红楼梦》的文本解读作了深入而详细的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曾提出和论述了“时代镜子”说、“近代补天”说、“早期人文”说、“主题·主线三维结构”说、宝玉“时代精神”说;对程高本后40回续与书曹雪芹原著作比较分析,揭示他如何篡改原著;对芹著后30回佚稿的某些重点、疑问、原貌作探佚;在积极评价脂评艺术价值的同时,缕析《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并提出关于“传奇”本《红楼梦》“增删五次”、芹著佚稿“迷失”者是谁等诸多原创性的观点。此书自成系统、观点鲜明,视野开阔,个性突出,多角度论述了《红楼梦》的划时代意义和美学成就。
-
读鲁迅书何满子著本书主要内容有:读鲁迅和读评鲁迅——《读鲁迅书》、镝贯四章——纪念鲁迅(1881—1981)诞辰百周年、鲁迅的书帐、读黄裳《鲁迅与顾颉刚》、也谈“禹是一条虫”、“必读书”、尘埃落定,鲁迅依然……
-
走向诺贝尔陈忠实著本卷共收入作者在各个时期所创作的力作,包括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篇小说《康家小院》、《四妹子》,短篇小说《日子》、《腊月的故事》等六部作品。
-
红楼小讲周汝昌著《红楼梦》不好读周汝昌《红楼梦》不好读。正因不好读,才需要“讲”。那么,既为小说,就原是写给一般人看的,为什么《红楼梦》就这么特别,惟独它不好读呢?这问题提得好。《红楼梦》是有点儿特别,它有很多与众不同。头一个与众不同,是它的思想内涵,和传统的小说不太一样。从最根本上讲,正是由于这“不太一样”,它才受到了二百多年来普天下人的注意,引起了他们莫大的阅读和探索的兴趣,愈钻研愈发现其广博精深。次一个与众不同,是它的笔法艺术,独具特点特色,也与传统的小说不可同日而语。它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惊奇赞叹,它的魅力能让你反复地一读再读,以至百读不厌,而且每读必有更新鲜的感觉和更丰富的收获,才明白过去根本没有读懂。有了这两大特别之处,已经比读别的小说难多了,不幸又加上了它的原来的整体给破坏了,现在是被别人硬安上了一个假“原本”的后半截——试想,这部书,内中竟有多达三分之一的部分是伪托的,而且这一部分位居最后,是收煞全书的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么一来,不论它的内容还是文字,都是一个真伪搅在一起的混杂体。这样的一部书,说它与众各别,很不好读,大约不是故意耸人听闻的吧?既然如此,很明显,我们就应该以上述的三种难点为线路,来讲《红楼梦》,而如果能将三点结合起来讲,那就更是极妙。《红楼梦》的本名《石头记》告诉我们,它是一块石头的故事。书的开头,也像《水浒》一样,有个序幕,在我们传统戏剧小说中叫做“楔子”,内中叙的是这块石头的来历,它如何出现,如何下凡的一切经过。所以曹雪芹的原文说的本是“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这就明白确切地向读者宣说了这部小说的主题、本旨。可是,伪全本却首先把这几句关键性的话改了,改的是:“原来就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读者务必细心留意体察识别那原文与改笔之间的重大差异。曹雪芹十年辛苦,字字是血,本是托石头以写“炎凉世态”的。这四个字,无比重要,这是眼目,是精神。你可以想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是以“人情小说”来正式标目《红楼梦》的。“世态”、“人情”,岂不本就是我们的成语中所显示的一种是一非二的关系?用今天的常用语来说,就是曹雪芹写的本是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但是,伪续和篡改者程、高等人却说,不行,那不对...[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