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鱼目集卞之琳著本世纪之初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全面革新,形成了各种流派百舸争流的新局面,从此,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新文学。新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绩,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作家。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的兴起,推动着新文学的深入发展,文学与人民、与时代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民族危难的时期,作家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许多受到人民欢迎、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四十年代,以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为特点的解放区文学,同国民党统治区的揭露黑暗、向往民主自由的文学创作交相辉映;这二者的汇合,为新中国文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创造了自身的辉煌。为了显示新文学的成果和发展轨迹,我们选择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品原集,汇编成这套“新文学碑林”,为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一套精良的参考资料,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套珍贵的文学读本,为今天的年轻人了解那个虽然陌生但却多彩的时代提供一个园地。这里面每一种书都是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路碑,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回顾这一碑林,也是对新文学前驱者的永久的纪念。
-
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研究阎纯德著本书对陈衡哲、苏雪林、庐隐、凌叔华、冰心、杨刚、谢冰莹、沉樱、罗洪、白朗、曾克等25位中国女作家进行研究。
-
老舍许正林著1949年12月12日,老舍回到阔别已久的北京。由于重庆尚未解放,胡絮青和孩子们仍在北碚。因此,老舍暂时住在北京饭店。第二天,老舍在阳翰笙的陪同下会见了周恩来总理。老舍与周恩来早在1938年的武汉就相识了,在重庆时也有多次交往。赴美前夕,周恩来曾亲赴联欢会,并发表讲话,欢送老舍和曹禺赴美访问写作。这次会见应当算作是一次老朋友之间的会见,却给老舍后来的生活以重要的影响。新年之际,全国文联在北京饭店举行新年联欢茶话会,并欢迎老舍回国。茅盾主持茶话会,老舍报告了美国文艺界的情况和自己回国的经历,话间说,这次能回到北京和祖国进步文艺工作者相聚,非常欢喜。愿意学习,如果还能工作的话,愿意参加一切有利于人民的工作。席间,老舍还即兴演唱了自编的太平歌词:“胜利的新年这是头一次,/工农翻身福在眼前。/从此后,大家生产,大家吃饱饭,/真正的自由平等到了民间。/……劝诸位,紧跟着毛主席向前进,/实现新民主,国泰民安!” 回到北京,除了会见过去的老朋友之外,老舍就埋头读书和写作。他首先找来一部《毛泽东选集》,而且首先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开始明白了,要做一个艺术家,就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老舍想,他是旧时代作家,要写新时代,新生活,又没有足够的思想改造学习和新社会生活的体验,若是冒冒失失地去写,必然会出错。他决心当小学生,从头做起。先写小东西,写通俗文艺,比如相声、快板之类。当然,思想观念转变是容易的,但文艺创作是文艺创作,它有其自身的规律,转变起来就困难得多。老舍自己在谈到这时候的感受时说:“以前,我可以凭 ‘灵感’,信笔一挥,只求自己快意一时,对读者却不负责任。现在,我要对政治思想负责,对读者负责,急于成功会使我由失望而自弃。”老舍后来的确写出了较多好作品,但主要限于戏剧,没有完成一部小说。我们在钦佩老舍忠实于新中国的作家的纯真之余,也为老舍自己为自己定下了条条框框,限制自己的自由创作意志,没能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感到惋惜。不过,老舍进入新时代的创作状态可能是现代作家中最快的一个。其标志就是开始创作以北京为背景的话剧《方珍珠》和《龙须沟》。老舍在北京饭店住了三个多月,1950年4月,胡絮青带着子女舒济、舒乙、舒雨、舒立回到了北京。 P139-140
-
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赵成根著本书是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丛书中的一册。全书共分六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对民主与公共决策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该书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借鉴性,不仅可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亦可供各事业单位的领导在体制改革中参考使用。
-
熟练地活着王丛文著曾经有过心境很乱的时候。高中时,应该说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自知有那么多更好成绩的学生在,因而就对自已在本地方“虚假”的第一名感到心虚。忽有一日,见到前边一排座位上一位女同学写了句“精疲力尽而又低能无用”,乃大为惊骇,面红耳赤,以为是在讥讽自已。过了好多年想一想,根本没有这种可能。看来真是功课太多,学习压力太大,竟把自已的情绪逼成这样。
-
张爱玲冯祖贻著丰润张氏算得上百年来有影响的家族,这个家族祖孙两代出现了像张佩纶、张爱玲这样的著名人物。张佩纶是清朝名臣,光绪年间“四谏”之一。中法战争马江之役打了败仗,充军察哈尔,获释后当了相府贵婿。张佩纶与李鸿章爱女李菊耦的婚姻一时被传为佳话,《孽海花》生动地记述了这件事。张爱玲是张佩纶、李菊耦的孙女,她出生时已进入民国,前辈的光环早已褪色。她从小便显露过人才华,又早早逃出家门,年仅二十多岁便以一系列传奇故事震动文坛,是40年代上海最红的女作家,后一度沉寂。60年代至今,在一浪一浪的张爱玲热中,她赢得了比李鸿章、张佩纶更高的声誉。张爱玲是张氏家族中最后的贵族。有人说,“就是最豪华的人,在张爱玲面前也会感到威胁,看到自己的寒伧。”又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和极度的孤寂”。张爱玲一生留下了许多谜,为破释这些谜,无数“张迷”们千方百计走近张爱玲。本书就是从她豪华家族对她影响的分析中,打开一条能读懂张爱玲的新路。因此本书既是丰润张氏的百年家族史,也是从别一角度写的张爱玲传。林言椒先生首倡《百年家族》系列是一套很有意义的丛书。目前前于张爱玲的书出了不少,本书关于张爱玲部份,曾参考了现在成果,有的夹注在或在附录的参考书目中加以说明。不过将张爱玲与她的家族联系起来的研究,尚少见到,本书权当拾遗补阙。《百年家族》丛书从近现代各界名人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家族三十个,每个家族一册。希望将每本书写成以人物为载体,以家族为场景,给读者以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著作。通过家族三代主要成员的人生道路,包括理想抱负、求学问道、学术思想、艺术成就、政绩战功、子弟教育、境遇命运、悲欢离合、性格组合、喜怒哀乐、婚姻家庭等方面,全方位反映家族的兴盛衰落;通过一个家族透视近百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二风俗的发展和变化。在写作手法上尽量避免按时间顺序或人物传承做平铺直叙,要求打破时空隔阂,每本书似一部跳动的电视剧,有情节、有画面、有激情,从更高、更宏观、大历史、大文化的角度去把握家族发展的脉络及人物命运的变迁。家族的兴旺发达,既靠天时、地利,更需人和。社会的大环境,一定的家庭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优秀的人才是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处于同时代的家庭,其结果则差别甚大的原因。所以,研究近百年家族的三代更替,人是中心。一般来讲,这里的每本书,都以一位名人为中轴,上下扩充三代人,也有的延续四代人,左右旁及关系密切的数十人,以家写人,以家透视社会,人是时代的人和家族的人,对人的行为和家族的走向都有哲理的解析。从这个角度讲,希望每本书都写出了做人的道理、治家的秘诀,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可以鉴往知来、开拓视野、启迪心智。编者的这种苦心设计是否变成了现实,还是请读者认真阅读这套书后去评判吧!作者简介:冯祖贻,一九四二年生,江苏江阴县人。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入该系研究所,师从何兹全教授,攻读魏晋南北朝史。后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主编《清末社会思潮》、《中国近代社会思潮》、著述有《邹容陈天华评传》、《章太炎诗文选译》等,并发表过学术论文百余篇。现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目录:—从张爱玲热谈起发现了张爱玲夏氏昆仲的发现;对张爱玲的评价超过鲁迅;开启了发掘张爱玲的工作台湾、香港的张爱玲热《现代文学》的青年们;惟一的台湾之行;“张迷”时代;白先勇的《台北人》、施叔青的香港故事及后续者;被拒门外的尴尬;张爱玲的垃圾大陆的张爱玲热一块空白与被冷落的原因;重新评价;作家们如是说;“不能失去张爱玲”二绝代豪华祖母是李鸿章的爱女相府千金;选婿佳话;“宰相合肥天下瘦”——李菊耦的嫁奁;相府门风祖父是清代名臣少年进士;清流健将;马江之败;从罪臣到娇客;退居南京三旧家庭·新女性遗老与遗少——张爱玲的父辈特殊时代的产儿;洋房、汽车、姨太太和鸦片烟;“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永远在“沉下去”新派的母亲和姑母军门小姐;姑嫂出洋;离婚与定居国外;姑姑的家压垮了的一代——弟弟漂亮的弟弟;一切都无所谓;走向社会底层四两种不同的教育和生活旧式家塾与旧学根底家塾——中国土大夫成长的摇篮;中国文化的浸淫;一丝儿缝隙新式学堂和新文学尝试从黄氏小学到圣玛利亚女中;习作;最恨与(天才梦》摆脱牢笼后母;留学风波;“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冲击与浪花中学与西学;闺秀与淑女;战乱与和平五乱世文章“出名要趁早”出名趁早的传统;成名的机遇;一夜之间红遍上海滩旧式家庭的情与欲《金锁记》的素材;七巧这个人;《传奇》中的主人公们无望的前景“一代坏似一代”;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众生相;没落家族的浮世绘时代、家世、经历造就的一代才女“惘惘的威胁”;破坏佳话种种;经历的变异六婚姻、服饰、爱好与家族影响为什么总选择大龄男子一段乱世情;“欲仙欲死”;“接脚婿”赖雅;女性观与婚姻观——选择大龄男子的心理与家庭背景惊世骇俗的服装照片上的张氏家族与张爱玲;对服装的喜爱;张爱玲的特殊看法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西式享受进入贵族家庭最爱吃的合肥菜及其他;零食与西餐、西点家族背景与写作背景充满幻想的地方——南京;“到底是上海人”;华洋荟萃——香港一瞥一身傲骨家族传统:独标孤高;极强的自尊心;“我是个自私的人”七故事没有完适应的困难与出走适应之一:走向电影;适应之二:《十八春》与《小艾》;家族的逃避与个人的逃避急管哀弦反共小说之谜㈠日瓶新酒;考据与翻译;最后岁月故事没有完两代人的丰硕遗产;还应思考的问题;“我爱他们”——最后的家族情结附录一张爱玲家族世系简表附录二张爱玲年表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
十年携手共艰危许广平著这套丛书汇集了国内外有关鲁迅的回忆录和研究文字,是迄今为止关于鲁迅研究的一次较为全面和规模较大的文献汇编。本书作者是鲁迅先生夫人许广平,她曾经出版过《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鲁迅回忆录》等专着或文集,本书从中选出若干篇编辑而成。本书特点是偏重讲述鲁迅的日常生活,而尽量少选她对鲁迅的作品和思想进行评价的文章。<
-
徐志摩散文徐志摩著;来凤仪选编“伟大的灵魂们是永远孤单的”。不是他们甘愿孤单,他们是不能不孤单。他们的需求与需要不是寻常人的要求与需要;他们评价的标准也不是寻党的标准。他们到人间来一样的有爱、要安慰,要认识、要了解。但不幸他们的组织有时是太复杂太深奥太曲折了,这浅薄的人生不能担保他们的满足。本书内容包括印度洋上的秋思;北戴河海滨的幻想;泰山日出;山中来函;翡冷翠山居闲话;意大利的天时小引;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泰山日出;山中来函;丑西湖;天目山是笔记;浓得化不开(星加坡);浓得化不开之二(香港);死城(北京的一晚);曼殊斐儿;泰戈尔;济慈的夜莺歌;拜伦;丹农雪乌;罗曼罗兰;汤麦士哈代;谒见哈代的一人下午;白郎宁夫人的情诗;一个行乞的诗人;波特莱的散文诗。
-
漫说红楼张庆善,刘永良著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除了唐诗、宋词中一些广为流传的篇章外,在当代读者中影响最大的,恐怕还得数小说。小说中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品牌外,读者群较大的还有“二言三拍”、《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与小说在大众中的广泛传播相反,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则有一种向繁琐化考证和形而上的理论方向发展的倾向。如何在学者的案头研究与普通读者的大众化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陈厚诚,王宁主编本书的宗旨是研究西文当代批评“在中国”的生存状态,即考察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引进的历史背景,其在中国语境中得以译介、传播、认同、选择、改造、重构以及运用于批评实践的情况,并分析其在我国新时期文学批评中的地位作用,以期对这种引进做出正确的评价,并解决好如何正确对待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文论乃至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可以说,对于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本书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整理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