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大学生社会实践专实融合概论段薇静,李亮《大学生社会实践专实融合概论》从理论出发,清晰讲述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对社会实践的方法、组织、管理等进行了阐述,围绕纺织类高校特色,探索了专业课程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的结合。书中选取的案例曾多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表彰,实践案例中的部分团队连续多年获得湖北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团队的荣誉,实践育人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与《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对于提升实践育人与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指导意义。全书内容丰富,专业贴合度高,发挥实践品牌活动育人优势,实现了专业知识到能力应用的转变,适合纺织类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参考使用。
-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通关攻略傅相霖,王一淇,王小雨教材内容的编写以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意义、基本格式、结构布局为先导,重点介绍常用研究方法,确立选题,开题报告撰写,论文题纲目录、绪论、正文、摘要、关键词的写作技巧,将理论文字表述融于图片、范文案例当中,以生动活泼的手绘标记和图案,将论文写作中的重点知识点加以标注和解释。《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通关攻略》创新使用平实有趣的文字语言来讲述专业写作的理论知识,努力使该教材 贴近当下艺术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教材的知识传播效力,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
儿童的宽容体验与宽容教育孙瑞玉本书是在现象学、教育学视角下对儿童宽容体验进行描述,呈现其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探究其发生机制,分析不同类型宽容体验的级序,进而思考儿童宽容体验蕴含的教育学启示。 本书绪论部分从儿童与成人体验的差异入手,阐明关注儿童宽容体验的意义,并就如何从现象学教育学视角探究儿童宽容体验进行方法论说明。第一章“儿童宽容的原初形态”描摹、分析儿童存在论意义上的宽容体验,进而探究宽容原初形态的一般模式、特征。第二章“儿童不宽容的流露”呈现儿童自我意识觉醒时,开始对破坏其身体图式完整性的行为进行拒绝,由此表现出不宽容,进而分析儿童早期不宽容的普遍性和积极意义。第三章“原谅、容忍和宽容”针对儿童对宽容理解存在的偏差,通过词源分析和日常情境分析厘清原谅、容忍和宽容的异同,并就如何引导儿童准确理解宽容概念提出建议。第四章“情不自禁的宽容”描述由爱和同情这两种原初的价值意识所引发的儿童的宽容体验,进而探究这种宽容体验的发生机制及教育导向。第五章“瞻前顾后的宽容”描述儿童基于个人利益权衡的宽容体验,分析这种宽容体验的发生机制,理性思考其对儿童价值成长的意义。第六章“信念使然的宽容”描述由自由和平等这两项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价值信念引发的儿童的宽容体验,进而探究这种宽容体验的发生机制和教育建议。宽容的原初形态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宽容,“情不自禁的宽容”“瞻前顾后的宽容”和“信念使然的宽容”属于伦理学意义上的宽容。第七章“儿童宽容体验的教育学意蕴”从整体上分析虽然儿童这些不同形式的宽容体验没有呈现出某种与年龄直接相关的发展秩序,但在“自我”和“他者”关系维度上存在高低秩序和奠基顺序。进而论述教育者需依据儿童宽容体验的发生机制和秩序反思宽容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方式真正有效促进儿童宽容品质的养成。
-
价值理性及其培育高政价值理性是价值合理化的形式与能力,是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价值实践等能力的基础。价值理性因其独特的内涵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价值素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培育和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价值理性将是价值教育主要的目标。本书从价值理性出发,旨在培养青少年学生比较良好的价值理性素养,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形成理性的价值实践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价值教育落地,才能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书将会给价值教育理论研究者、德育工作者、学校一线教师等带来关于价值理性培育方面一定的启迪。启发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不同来源的价值原则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对不同内涵的价值原则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
-
价值品质论崔岐恩本书旨在揭示价值品质的本质、渊源、结构、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机理,为价值教育的开展起到基础性的铺垫作用。本书通过梳理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中价值品质因子,追寻价值品质的历史脉络,综合考察价值品质的结构和发生、发展的机理,以规范论为外部诉求、以德性论为内在禀赋,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系统论证价值品质在当代生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本书的主要意义在于在历史传统中考察价值品质,在内在论与内化论融合中界定价值品质,在对唯规范论和唯品质论的批判中把握价值品质,以人的价值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幸福生活为旨归。
-
儿童的正义感及其培育胡金木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价值教育的问题,教育不仅要培养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要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且后者更为重要,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教育的成败和民族的未来。本书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帮助儿童即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儿童的正义感是一种可贵的价值品质,本书从思想遗产、正义观念、社会同情、良善生活、民主参与、互惠有爱方面,对儿童的正义感及其培育等进行理论的分析,以期培育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胡萨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能够激发、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将成为价值教育能否在中小学得以真正有效实现的关键。 本书基于发生现象学的视角,提出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不是在传承接受现成价值观的能力,而是如何唤醒与激活学生内心关于价值观的原初意义的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开展价值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价值意识与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学生对价值观的敏感性、理解力、判断力与行动力。
-
名校解码 中学卷陶继新收入《名校解码(中学卷)》这本书的12所学校,均系全国极有影响力的一流中学名校,其中既有具有百年辉煌历史,又在继承与创新并驾齐驱中取得更大成功的苏州一中、天津耀华中学、泉州五中等,也有以前名不见经传现在却响彻全国的精英中学、衡水中学、历城二中、271教育集团、杜郎口中学等。而铸造名校辉煌的李金池、郗会锁、赵丰平、李新生、孙先亮等校长,也已闻名遐迩并登临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一流名校长的殿堂。本书作者陶继新既是著名文化学者与教育专家,又是全国教育报道的一流记者,他通过深入采访,以行云流水、趣意盎然而又不时摇曳着理性光芒的语言,揭示了这些名校和名校长取得巨大成功的内在规律。读者走进书中,既可以领略名校和名校长以及师生们的万千精神风景,又可以在“学而时习之”中各取所需,“拿来”为我所用,让已系名校者创造更大辉煌,使原本薄弱学校绝地突围乃至进军到全国名校之列。
-
支架式教学叶建松支架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提出。“支架”在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而提供的一种起辅助与支撑作用的概念框架。本书稿在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着眼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真实课堂,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案例分析,总结提炼了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支架类型、基本步骤、主要策略、文体路径等,以期给一线语文教师给予较高的借鉴价值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尝试和运用,从而引导学生走向学习的深入,思维的发展,达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
切磋曾海军本书为四川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组织编纂的学术论文集,以儒家哲学方向为研究中心,包括“理学专区”“专题讨论”“文献整理”“学术论文”“实体教学”等部分,收录的主要文章有《有“我”的人性论——理解孟子性本善论的一个思想视角》《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以〈乐记?宾牟贾〉篇为中心》《近年来讲习〈论语?学而〉与〈集注〉相出入处》《诚:作为一种中国观念》《朱子论天地之心》《生死一道——《论语》中的生命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