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翻译
-
小学生软硬兼施学书法张学鹏 编写张学鹏编著的《小学生软硬兼施学书法》根据教育部关于小学书法教育的要求编写。书中简要介绍了中国书法文明史和书法基本知识,以期激发小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毛笔书法的热爱,引导他们在巩固硬笔书法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好毛笔书法。《小学生软硬兼施学书法》中以柳体楷书为范本,对照图例,重点讲解了毛笔字的点画、部首书写技巧和结体要领,以及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等,是小学生学习书法知识的良师益友。
-
小学生硬笔正楷字练习张学鹏 编写《小学生每周一课学书法丛书:小学生硬笔正楷字练习》根据教育部关于小学生“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书法教育要求编写,并适应小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从点画开始,步步深入地引导他们了解汉字的美感和特征,对照图例,由浅入深地讲授硬笔正楷字的书写技巧,辅导小读者逐渐做到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
学生英语规范手写体字帖龙文井 书暂缺简介...
-
词解英语赵晓燕 主编《词解英语:初中分阶写作20讲》以系统性、知识性、实战性和可操作性为核心,按照词句篇的思路、模块化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布局全书,主要内容分为六个板块:脑力风暴、思维导图、基本模块、自我评价、美文欣赏、范文背诵。
-
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分析与规范吕和发 等著《应用翻译理论与教学文库: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分析与规范》是过去十年公示语翻译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写意性记录。全书回顾了公示语在世界各国务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界定了公示语的内涵与外延,功能特点;通过实证调研,分析了奥运会、世博会前后公示语翻译的使用状况、错误类别特点、外籍人士需求、问题产生的主因和完善改进的目标。《应用翻译理论与教学文库: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分析与规范》适合于翻译本科、翻译硕士、翻译研究人员、翻译教学人员、英语专业学生,企业专职译员、公共场所公示语翻译规范制定者等阅读参考。对于关注我国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和公示语规范的读者,《应用翻译理论与教学文库: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分析与规范》更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休闲的读物。
-
新编实用英语写作沈海英 主编《新编实用英语写作》共有六章。前三章是英语应用文写作,包含了从简单的普通信函到求学、求职、在职所需的各种申请文书以及毕业论文英语摘要的写作。后三章是应试写作。主要针对各类应试写作,从基本要求、评分原则及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了各类应试命题的写作要点,点评了大量的例文,系统介绍了英语写作中的语言运用、主题确定、结构布局、材料选择等写作技巧,并列举了大量的备考常用句式。《新编实用英语写作》内容翔实、全面;集实用性、时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理论结合实际,技巧融于实践,突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能够帮助学生稳步掌握实用英语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切实全面提高他们的实用写作能力。本教材对非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各类出国人员及广大英语自学者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
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模式谌莉文 著《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模式》的主题是剖析口译思维过程的认知构建,主要内容关涉口译思维理解、思维推进和思维重构的认知原则和认知机制,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思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多元定性研究路径,旨在揭示口译发生时的思维运作玄机,为优化口译培训与社会服务提供客观依据。口译思维过程指口译发生时的后台认知,聚焦正式会议交替传译(以下统称口译)所涉及译员大脑思维过程的心智运作;意义协商亦称概念化协同运作,指口译心智运作的特殊意义构建,表征为涉及一系列复杂输入维度的概念整合思维。《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模式》试图说明,通过意义协商机制运作,译员将动态感知的语言信息和交际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经验信息不断进行在线整合,获得一连串思维顿悟。截至目前,大多数针对口译思维过程的研究(如信息加工、脑神经、认知心理等)都是围绕口译程序的串行加工进行反复论证,而对于语言信息处理、记忆分析以及意图实现之间的概念接口与概念化方式尚缺乏系统描写,口译思维过程所蕴涵的认知本质扑朔迷离。本研究以系统科学的自组织运动机理为整体观照,以福柯尼耶(Fauconnier,1997)、福柯尼耶和特纳(Fauconnier&Turner,1996,2002)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视点,结合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科学中描写言语交际的基本原理,采用理论模式探讨与实据论证相结合的办法,考察口译思维过程中不易察觉的概念化表征,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围绕意义协商机制运作的口译思维过程认知模式。本书旨在揭示系统与要素以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具有解释性和可操作性的口译认知运作模式,从概念层面把握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构建。基本理论假设是,口译思维过程通过体现人类高度复杂经验认知的概念化系统得到表征,其心智运作绝不是简单和笼统的输入一输出机制,而是以动态、开放、立体的思维主体意义协商运作为核心机制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意义构建,体现为独特的概念整合思维流程,且通过三阶合成运作得到表征。口译思维流程以心智空间为基本认知单位,涉及源语空间、感知空间、关联空间、语境空间、理解空间、记忆空间和译人语空间的概念合成运作,输入维度涵盖语言、交际和经验三类相互关联的范畴层级,通过意义协商,不断进行合成运作,在合成空间出现一系列概念突显。三个互为关联的理论假说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认知框架,它们分别是:前知识突显假说、双重语境连通假说和言效契合假说。本书试图说明,意义协商作为口译思维过程的基本运作机制,贯穿思维理解、思维推进和思维重构等一系列认知程序,在双重语境连通的持续运作下,前知识结构得到不断更新发展,最终实现言效契合的认知目标。第一,前知识突显假说。前知识突显指长时记忆中程序化的知识结构,在口译现场条件下被瞬间激活并迅速融人工作记忆,通过跨空间映射和合成运作,形成概念压缩。前知识突显是意义协商的基本概念化方式,作为不同级阶概念整合的动因与成果,贯穿口译思维过程。核心论点是:首先,前知识并非仅是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存在于口译思维的任何阶段并活跃于口译思维网络的动态意义单位。其次,前知识突显与主体性运作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激活的关系。最后,前知识运作主要通过文化视角、语言结构与话语风格的激活与相关合成运作,促成新的概念突显。由于意义协商运作,贯穿口译认知过程的知识结构具有动态发展的概念特性。第二,双重语境连通假说。双重语境连通指调出各类相关社会脚本参与口译在线认知的概念化过程,其中在场概念(主要包括语言、技术与情景框架)与不在场概念(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情感与趋势框架)的激活连通是产生系统整体效应的理据。口译语境认知构建的认知理据是双重语境连通,其运作方式形成口译意义协商机制运作的重要概念化表征,说明口译语境既不是外在的物质现实,也并不是内在的心理反映,而是通过双重语境连通得到表征的系统构建。因此,口译语境随着口译认知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概念化运作,成为推动口译思维进程的动态意义构建。第三,言效契合假说。口译交际的目标是致力于不同认知主体的视阈融合,即言效契合。言效契合突显了口译言语行为认知中的主体间性意识。强调不同口译主体间的交流互动是形成空间关联的重要理据。口译言语行为是非线性的、非静态的、超语言的意义协商概念合成,言效契合得益于源语发言意图在译员思维产生的言后效果(概念突显)和主体间性运作的成果(概念突显)之间的跨空间映射以及连续性合成运作。主体间性体现了口译概念整合过程中意义协商机制运作的理据,其概念化方式不仅提高口译概念整合的效率,而且对实现言效契合的口译目标产生积极影响。为完成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双重任务,本书基于帕奇哈克(Pochhacker,2004)所提倡的多元定性研究路线,遵循“确定目标一提出方案一建立模型一分析结果一综合评价”的系统论证过程。通过演绎推理,确认“口译思维过程是不同心理现实进行意义协商的概念整合,其认知路径遵循口译思维流程意义协商原则”这一基本假设,并将围绕该假设的一系列论证作为具体研究目标。研究方案包括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在理论探讨部分,主要以近年国际会议口译的音视频材料为观察语料,以当代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视点,结合语言哲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系统科学的整体思维方式,进行自下而上式探讨,从口译思维过程的语言观、心智观和整合观三方面论证口译思维过程的概念体系。理论模型建立在对口译思维过程概念体系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并以认知语言学有关心智空间和概念整合的核心论说为立论框架,提出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原则,进而推导口译思维过程的三阶合成意义协商模式的结构性架构。为完成模式构建并检验其效度,本书从第六章开始,围绕意义协商原则,设计实证研究方案,对先前提出的研究预测进行深度检验,通过仿真实验,建立可行l生实证数据库,比较相关概念化方式对口译意义构建过程的影响。数据分析主要围绕模式检验展开,首先采用变量赋值的办法,科学量化关涉语言与思维操作的相关变量,然后开展实验、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多元数据分析,针对职业译员、受训口译人员和非职业受训人员等被试组别的所有口译现场样本,进行意义协商范畴分类。为便于验证,赋予影响口译思维过程认知结构的要素权重,并将变量代入结构模式,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假设检验。最后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评价,讨论各变量在口译概念整合不同阶段的作用、相互关系和不同变化,综合评价模式建构的优化与变量确定的合理性,补充和完善理论假设,推论本研究的结论。总体而言,本书主要针对口译心智运作的概念化本质,将口译思维过程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构建纳入意义协商框架进行考察。通过一系列努力,口译思维过程中一些长久没有明确解答的关键问题在一个系统的概念化框架下得以明晰,针对不同范畴群体的思维轮廓得以勾勒,隐匿于口译思维过程背后的复杂意义构建逐步被揭示开来。
-
中国翻译年鉴2009-2010中国翻译协会 编一、本年鉴是第一部中国翻译年鉴——《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双年鉴问世后的第三卷,除《翻译教育培训与研究机构》的调研材料引用了2011年新年伊始的数据外,内容都是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间我国翻译界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行业管理、翻译技术、社团活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最新情况。 二、本卷篇目、栏目的设置基本沿用上卷,只对个别栏目作了小幅度调整或细化。主要有:(1)《翻译组织与机构》篇目下,为便于查阅,不再把《中国内地部分翻译服务企业、翻译技术机构名录》作为《翻译服务与技术机构》栏目的独立条目,而把各翻译服务企业、翻译技术机构直接作为条目收入,并列进目录。(2)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翻译服务的领域和概念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为真实反映这一变化,本卷把《翻译工作概览》篇目下的《翻译产业领域工作》栏目更名为《语言服务产业领域工作》。三、对于港、澳、台翻译界的情况,仍由于资料不足,本卷暂付阙如。 四、本卷仍遵循首卷的编纂原则,以“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为使命,既真实地记录翻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也真实地留下它成长中的脚印和身影”。由于译界各领域、各地社团之间在发展中的差异,条目与资料的征集渠道不够畅通,对于部分栏目、条目编纂中的不足之处,敬请原谅。 五、一部年鉴的出版,离不开多部门、多领域、多层次的支持与合作,本卷的所有组稿编辑、责任编辑对此都有切身体会。对此,本编辑部仍在卷末设《鸣谢篇》,对所有为本年鉴的编辑出版提供过宝贵支持和帮助的单位和人士,记录在册,以表示诚挚的感谢。
-
英汉互译策略对比与应用张威 编著《英汉互译策略对比与应用》翻译活动的基本认识与理解(翻译定义、翻译标准、翻译过程、翻译能力、翻译质量等);英汉语言对比分析(包括词汇、句法、语篇、语言综合特点、修辞、文体等);英汉文化与思维对比分析;翻译策略介绍与评价。其中,翻译活动的基本认识是翻译实践学习的基础;语言、文化、思维的对比是翻译策略应用的前提,这是《英汉互译策略对比与应用》的核心内容;翻译策略的评价与反思是本书的辅助性内容,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对翻译实践操作的理性认识。
-
二语写作探究徐昉 著徐昉所著的《二语写作探究——遣词造句的困惑与策略》发现在理论、方法论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理论上,首先,《二语写作探究——遣词造句的困惑与策略》尝试提出二语词汇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型,细化了二语写作中从思维到一个词汇产出的过程中可能经过的路径,深化了对二语写作过程的认识。本研究尤其结合学生在词汇产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界定和区分应对的机制。这些机制的界定,对前人关于二语口语词汇问题处理机制是否完全适用于写作过程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了与口语词汇问题不尽相同的其他解决机制。第二,本研究通过对词汇问题解决过程的细化,深化了对二语写作中问题解决实质的认识。研究不仅证实了学生在二语写作过程需要努力处理各种语言问题,而且发现,自上而下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包含了自下而上的语言搭建机制,这说明二语写作不完全是受高度控制的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也包含逐步生成搭建语言的过程。此外,研究证实二语水平在词汇问题解决中起重要作用,它决定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能够灵活操纵和使用各种知识资源。第三,本研究从词汇问题解决过程的角度,探索性地提出了二语写作中的词汇能力的主要构成,深化了对二语写作能力的认识。研究发现,写作词汇能力的主要构成包括学生的词汇资源、词汇问题解决机制的使用能力和词块使用能力。从方法论的角度,本研究尝试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写作词汇产出过程进行区分,把词汇的语义提取阶段和形式整合阶段结合起来,全面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词汇问题的解决过程。另外,所采纳的有声思维和回顾性访谈等研究方法亦是对写作词汇研究方法的补充,有助于解释以往关于学生写作词汇使用特征的部分研究结果。在教学实践上,首先,写作教师可以从词汇资源、词汇问题应对机制与词块使用能力这三个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词汇能力。教师如果帮助学生增加二语词汇知识和鼓励他们保持母语词汇资源、提高学生对词汇问题解决机制的使用意识、鼓励在写作中多使用词块,从而使得他们注意到语言以外的更高层面的写作问题,将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词汇)能力。其次,研究发现词汇问题解决过程受到学生写作观与学习经验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树立合适的写作词汇使用标准,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词汇使用观念。最后,必须指出本次研究的样本较小,所得结果只能作为今后研究的假设。在研究设计上,学生的二语水平和母语水平没有得到严格控制。今后的研究可增加研究对象的规模和类型,丰富研究手段。该课题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1)跟踪研究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对于写作中词汇问题处理的影响;(2)研究写作的不同任务对于学生解决词汇问题的影响;(3)定量研究写作者解决词汇问题的过程与写作质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