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汇/语法/阅读
-
英语修辞大全冯翠华著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大学里教中国学生作为外语的英语。在此过程中,我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在阅读的时候,学生们能够分析句子的语法成分,但要领会或欣赏修辞好的句子或段落却有困难。在写作文的时候,他们虽然能够造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但要写出修辞和文体好的句子或段落却困难很大。这是一种现象的两个方面,反映出他们的英语知识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他们不知道或不大知道英语里有着大量的修辞手段,他们不知道或不大知道这些手段能在口语或笔语中,尤其是在笔语中,起着有效传递思想、感情和事情的作用。同时,我还发现,中国现有的关于英语作文和英语修辞的书籍,几乎不能提供有关修辞手段的足够和充分的知识。一些从国外进口的英语修辞教科书,包含了某些修辞手段的,特别是修辞格的用词,但也常常不大充分。显而易见,需要在这一方面提供更多的、更充分的知识,需要更加系统地介绍英语的修辞手段。本书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我研究了过去和现在关于英语修辞手段分类的理论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将其分成五种类型:句法手段,词法手段,语音手段和文章节律,修辞格,以及典故和“断章截句的“引语”。本书并不想详尽无遗地列举英语里使用的每一种修辞手段,只是选择了最重要、最常用的部分。这完全是我自己选定的,因此是比较主观的。关于修辞格的那一章,很大程度上基于我1983年出版的那本小册子《修辞格》,但作了修订和更新。多数例句取自散文作品,但也有相当数量取自诗歌,因为有些修手段,比如修辞格,在诗歌中十分常见,非常典型。本书使用的语法术语,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语法术语,但根据伦道夫·夸克等人所著的《综合英语语法》(1985年)中使用的新概念,按照需要作了修订。比如,我接受了名词短语(NP)和动词短语(VP)是句子两个基本成份的概念,以及名词短语通过后修饰可以包含定语从句或同位语从句的观点。这意味着,下列的一类句子,传统上认为是复合句,现在却被看作是简单句:a.Themanwhocametodayishisuncle.b.Therumourthathehadwonthebetwasconfirmed.然而,我保留了有关动词不定式短语和分词短语是“短语”的看法,因为如果像夸克等人所主张的那样把它们看作是非限定式从句,就会在中国学生中引起混乱。中国学生觉得传统的术语在逻辑上更能接受。另外,英语从句和句子结构的成分,保留了大家熟悉的名字,即主语(S),动词(V),状语(A),宾语(O),和补足语(C)。为了参阅方便,用下列陈述句来说明基本句型:SVThebirdssang.SVAShedroveatfullspeed.SVCHelooked(became)angry.Hewassad.SVOIboughtabook.SVOiOIboughtmysisterabook.SVOATheysenttheparcelbyairmail.SVOCTheyelectedhimcaptain.熟悉这些句子成分和句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语法可以接受的种种情况下,许多修辞手段需要使用它们。本书适用于大学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对其它专业的学生以及自学英语者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英语语法札记薄冰著时序如流,转眼又过去了三年。在这三年中,我平添了不少白发,但也未敢虚度年华。我又通过学习写了一些东西,回答了一些问题。此集和前两集一样,谈论的大都仍是一般语法书未予涉及或即便涉及但语焉不详的问题。这次着笔较多的是零冠词、介词和否定结构。零冠词方面,我开始了较系统化的讨论。介词则侧重某些介词的相互比较。否定结构着笔尤多,这是因为一般语法书(包括一些拙著在内)大都没有单独探讨过,而它却是中国人学英文最感困难的问题之一。语法和词汇往往很难截然分开。所以在这个集子中也谈到一些词汇的用法问题。我已年过古稀,但常以“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自勉,故而仍望专家和读者多加批评指正,裨便我能不断改进。
-
小孤女(加拿大)露西·莫德·蒙哥马利著;邓少勉,马新林译;邓少勉译《小孤女》自1908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欢迎,曾多次再版,先后被译成17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主人公安妮出生3个多月就成了孤儿,在阴差阳错来到埃文利的绿山墙之前曾帮人看过孩子,做过家务,还在孤儿院生活过。她渴望亲情,渴望理解,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她爱风景秀丽的绿山墙和收养她的卡斯伯特兄妹,幸运地在绿山墙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她诚实热情,富于幻想,但也有任性、虚荣等坏毛病。在马修和玛丽拉的关心爱护下,她从一个红头发、满脸雀斑的“丑小鸭”成长为才貌出众、善解人意的大姑娘。马修去世后,她为了照顾丧失了劳动力的玛丽拉,毅然放弃用心血和汗水赢得的艾弗里大学奖学金,回到了偏僻的绿山墙,开始了人生新的奋斗。
-
英语迷津卢思源编著英语里有大量形似而义异或义近的词语。在结构上,它们具有非常微妙的差别。在涵义上,它们有的互相接近,有的却大相径庭。《英语迷津:相似词语辨析》收集了170组常见的英语相似词语,先指出其异同和易于混淆之处,再说明其涵义和用法。每组词语附有适当的例句,以便读者比较和参考。《英语迷津:相似词语辨析》还通过一对对词语的比较,说明其他同一类型的相似词句的异同,使读者可以触类旁通,由此悟彼地联想到其他类似词语的关系和区别。
-
聊斋志异选蒲松龄本社专事外文图书的编辑出版,几十年来用英文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上自先秦,下迄现当代,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灿烂成就。这些英译图书均取自相关领域著名的、权威的作品,英译则出自国内外译界名家。每本图书的编选、翻译地程均极其审慎严肃,精雕细琢,中文作品及相应的英译版本均堪称经典。我们总总值到,这些英译精品,不单有对外译介的意义,而且对国内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也是极有价值的读本。为此,作者对这此英译精品做了认真的遴选,编排成汉英对照的形式,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
三十六计例释孙海晨暂缺简介...
-
成功指南顾日国主编暂缺简介...
-
通用英语语法章振邦编著暂缺简介...
-
艾略特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张剑编暂缺简介...
-
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张中载著"五四运动"后,西方文学二三百年间的种种流派传入我国。这是本世纪外国文学进入中华大地的第一次高潮,它促进了我国新文学的成长。接着是民族生死存亡血战的八年抗日战争和四年解放战争。战争时期的文学是用血和火谱写的;严酷的时代产生了激昂、悲壮的战争文学。文学的题材、体裁、风格和内容需要服从战争的需要,偏狭是难免的。这一时期,不可能大量引进外国文学。而在建国后的约30年间,我们又偏重介绍、翻译苏俄文学和西方左派文学;对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各种流派,因视其为"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除批判外,全面的介绍、分析不多。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西方忽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我国也疏远了西方当代文学。在一个时期,我国文学园地上曾经有过一块空白——翻译、评介西方当代文学的空白。跨入80年代后,我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文学艺术繁荣时期开始了。本世纪引进外国文学的第二个高潮也随之到来。当我们在文学创作中进行各式各样的探索和实验时,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和相互借鉴是必要的。而借鉴又总是以深入的了解为前提。对一般读者说来,评价是他们了解西方当代文学的助手。这本书的宗旨是给读者一个当代英国文学的概貌。用论文集的形式来写英国当代文学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它可以有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一直写到当代英国文学的终结。从眼下看,20世纪的终结不会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的句号,当代英国文学将延伸到下个世纪。这里汇集的27篇评论涉及小说、戏剧、诗和文学理论。《传统与反传统》、《"福利国家"时期的文学》、《30年后的回顾——评"愤怒的青年"》、《跨入80年代的英国文学》这四篇文章综述战后50年英国文学的沿革,揭示当代英国文学发展的轨迹。在这四篇综述性文章中,大多数当代英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都有简介,但未述及的作家也不少。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新秀评价更是不够。好在来日方长,可以在今后的第二或第三辑论文集中再介绍他们。单简评论文章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自然更是挂一漏万。例如诗人,只评介了当代桂冠计人塔特·休斯。剧作家也只评介了塞缪尔·贝克特、汤姆·斯托帕德和品德。这辑论文集侧重小说有两个原因:这十几年来,在我国翻译出版的当代英国文学以小说居多,诗歌和戏剧较少。二是我研究英国小说,也就有了亲此疏彼的毛病。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不是当代作家,为何将他列入?因为我们用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因为这部小说对当代西方性文学和色情文学有不小影响。论文集不像文学史,它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时期跨越自由。《这''''说法''''怎么个说法——西方文论看》是一篇有关当代西方文论的文章。评的虽是一部中国电影,要突出的却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前英帝国殖民地渗现了一批用英语写作的作家。他们或在本土地或英国写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佳作。他们受英国文学的熏陶,其作品又构成当今英语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影响着当代英国文学。评价当代英国文学也少不了他们。印度作家塞尔曼·拉什迪的《子夜出生的孩子》,特立尼达作家V·S·奈保尔的《比斯瓦斯先生的屋子》,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所写的《自然变异》,都是当代英语文学的精品,也有文章评介。如何用20世纪的西方文论诠释、部析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我国许多青年文艺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很感兴真的问题。除了《这''''说法''''怎么个说法——西方文论看》外,还有《阅读,误读的神话——诠释学随笔》等文章。《存荒谬于情理寓怪诞于真实——品特的》和《斯托帕德剧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这两篇戏剧评论是胡农庄同志写的。他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是我的学生;当时,他写出了这两篇文章让我看,让我提意见。我看后觉得文章写得好,并答应将他这两篇文章收入我这本论文集。于是,我写的论文集中也就出现了两篇并非出自我手的文章。那是多年前的事了。胡农庄同志现在何处?寻觅许久,也不得音讯。希望他能看到已经出版的文章。这里的文章是我从80年代至今所写的文章中选出来的。在90年代中期的今天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所写的文章,能看到明显的时间痕迹。虽然只是短短的十几年,人们在剧烈变动的世界和中国所经历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是巨大的。要是今天重写十几年前写的那些文章,就会是另一种写法。好在这样的文章数量不大。让它们印着历史的痕迹,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