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医学
-
骨科临床诊断学马信龙《骨科临床诊断学(第2版)》分成12章,按解剖部位划分,介绍各部位简单的应用解剖,基本的物理学检查(望、触、动、量、嗅、听),特殊物理检查,每部位常用x线投照位置,应用x线解剖及x线常用画线和意义,同时将骨科常见疾病诊断体会融会其中。《骨科临床诊断学(第2版)》主要针对青年骨科医师,从基本的骨科学检查人手,系统而详尽地介绍每部位的物理检查,内容更加贴近临床一线,相信《骨科临床诊断学(第2版)》能成为骨科临床医师的良师益友。
-
中西医结合老年骨伤学陈经勇暂缺简介...
-
临床麻醉学精要(美)Lee A.Fleisher,Michael F.Roizen《临床麻醉学精要》很好地总结了疾病相关的各个 方面,如常规处理、治疗药物和必要检查——这些都 是在给患者实施麻醉前应该仔细考虑的方面。通过探 索疾病过程的病理生理学并分析特殊情况及药物相互 作用下的问题,简明扼要地向读者指出*佳的临床处 理方法,目的是帮助医生迅速确定围术期综合管理方 案。本书并不仅仅教授如何进行围术期管理,而是通 过揭示某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或者分析手术造 成的生理紊乱对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从而为我们实 施临床麻醉提供*优化的方案。这本书不仅能满足麻 醉医生的需求,而且对于其他与手术患者有关的医师 同样有用。
-
喻嘉言经典医案赏析李家庚 主编《喻嘉言经典医案赏析》以喻昌所撰写的《寓意草》、《(痘疹)生民切要》两本书籍为蓝本,对其中医案进行赏析。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释喻昌辨治思路,充分反映其学术思想,高度概其临证经验。书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医院校师生及临床医生必备的参考书。
-
植物名实图考校注(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为清代本草学、植物学名著。原著为清代吴其濬。全书共38卷,记载植物1714种,附图1800余幅,参考历代文献800余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药用植物志。《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文库·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丛书:植物名实图考校注》为校点注释本。选取底本、主校本、参校本,认真进行校注,并用简体横排,运用现代标点符号,适合中医教学、临床及学习者或爱好者阅读参考。
-
本草传奇黄道恒本草是中国传统中药的古称,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种类多、分布广,是人们通过长期临床验证和反复实践流传下来的瑰宝。本书搜集了流传于民间的168味中药故事, 针对每味中药先讲述一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再介绍这味中药的名称、 别名、性味、归经、功能和用途。书中故事来源广博、生动奇特,读来妙趣横生;本书所举中药资料科学规范、图文并茂,学来实用方便。集趣味、知识、实用于一体,融药学、史学、文学于一炉。读故事、学中药,使读者通过有趣的传说,了解中药知识。在了解中药的过程中,让人们走近中药、认识中药、喜爱中药,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本书所讲述的中药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也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智慧光芒,我们可以古为今用,用古老的中药文化为现代人的健康服务,也可以从故事中获取灵感,为实现中药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
口述中医单友良,李华冬令进补的核心是补肾、我是怎样走上中医之路的、结婚一年不怀孕就应看医生、汗里面大有学问、冬季养生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道地枸杞子是老百姓的冬虫夏草、人参——补药之王……《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收录了这些内容。《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李时珍脉象图谱牛菲 主编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归纳出27种脉象,不仅扼要地叙述了各种不同的脉象、相类脉的鉴别、脉象所主病证等,而且采用了歌诀体裁,文字通俗,易学易懂,便于诵记,历来为广大医家所推崇,成为我国传统的中医脉学工具书之一。牛菲主编的《李时珍脉象图谱》将李时珍的《濒湖脉学》脉象与现代脉象融为一体,以图示脉,让读者通过学习不但“心中了了”,而且能对脉象“指下了了”,为中医脉象图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谱资料。全书分八章:第一章神奇脉诊——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第二章体会先贤——《濒湖脉学——四言诀》择要与注解;第三章药王切脉——27种脉象与主痴第四章脉象归类 —— 同类脉象与主病;第五章同中求异——相似脉象与主病;第六章列对比较——相对脉象与主病;第七章攻坚难点 —— 相兼脉象与主病;第八章脉象口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后附有《濒湖脉学》原文。本书图文并茂,通俗实用,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和脉学爱好者学习参考。
-
中医教您防治肝病王融冰,高连印暂缺简介...
-
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张志远 编著《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清中期的医学发展历程,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医家的生平、学术思想、著作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著名中医专家张志远教授参考约万种文献、历四十年而写成的文献研究专著。本书是张志远非常重视的一部学术专著,也是其毕生研究文献的封山之作,倾注了其大量心血,希望读者读后能有所获。本书适合喜爱及研究中国医史文献的人士阅读,也可供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