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
新疆阿勒泰地区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作物种植区划王建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境下,近30年新疆阿勒泰气候变化显著。在总结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书参考1961—2017年的阿勒泰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及研究成果编撰而成,全书分为六章。全书以精细化模式深入分析了阿勒泰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进而针对阿勒泰地区大农业生产问题,从农业、林果业和特色农业的农业气象问题人手,分析了农业生产与农业气候的关系及关键气候因子,提出农业生产气象指标,进行多气候因素的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气象灾害区划和主要作物种植区划等。该书既是农业气象领域的专著,也是农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助手,为农业种植制度改革、引进新品种和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提供基础的农业气象技术支持。《新疆阿勒泰地区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作物种植区划》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技人员、管理人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农场、农村的种植户养殖户。
-
数值天气预报基础杨毅,张飞民,王澄海《数值天气预报基础》讲述数值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值计算和大气建模基础,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全书的内容包括:大气运动方程组,数值计算方案,初、边界条件,原始方程模式,谱模式,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最后介绍了中尺度气象模式WRF以及雷达资料同化在一次降水事件中的模拟试验分析。《数值天气预报基础》可作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大气科学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与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
二十四节气的前世今生陈云峰《二十四节气的前世今生》从远古神话讲起,分析古人如何在对时间和物候的认识基础上,通过观察星象,逐渐将时间、物候、星象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体系。到西汉初,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一书中成形。但其后,张子信发现了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指出用“平气法”确定节气日期的不足,但在推动历法改革时十分艰难。至唐代,《大衍历》推出,源于西方的周天360分度体系进入国人视野。1644年,在明末历时14年艰难改历基础上形成的《时宪历》颁行。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真正的定气法注历,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以15度为间隔划分出反映气候周年变化过程的24个日期。这和《淮南子》对二十四节气的定义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对天体运动的观察不断总结、不断推究,逐步认识的。《二十四节气的前世今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诙谐的语言,通过一个个故事全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萌芽、成形、完善、发展的全过程,并详解其中关于天文、气象等科学知识。
-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预报俞小鼎,王秀明,李万莉,费海燕,袁薇《雷暴与强对流临近预报》对雷暴和强对流产生的环境条件、对流风暴的分类及其雷达回波特征、雷暴演变的临近预报、强对流天气的环境背景特征与临近预警技术以及雷电的形成机理及预警预报作了介绍,利用国内强冰雹、龙卷、雷暴大风和对流暴雨典型个例,重点论述了0~2小时特别是0~1小时的强对流天气主观临近预报技术,有助于及时捕捉灾害性天气,及早做出预警预报,从而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18》根据对2018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分析,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概况,影响简表,影响地区分布表,中心位置资料表及活动路径图,高原低涡、切变线移出高原的影响系统;计算得出该年影响降水的各次高原低涡、切变线过程的总降水量图、总降水日数图。
-
新疆暴雨张云惠,胡顺起,王勇,于碧馨《新疆暴雨(1961-2018)》分为四个部分,第1章为新疆降雨等级地方标准及新疆暴雨定义,按照新疆地域特点,给出了新疆降雨等级的划分,分别定义了新疆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及系统性暴雨过程,并利用1961-2018年5-9月新疆105个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筛选各站暴雨。第2章为区域性暴雨过程,共统计了157次。第3章为系统性暴雨过程,共统计了75次,均简要描述了每次暴雨过程的暴雨实况、高低空形势特点,并给出高低空环流形势图及过程累计降水量图。同时,统计了1984-2018年出现的暴雨灾情并进行描述。第4章为局地暴雨,共统计出743次,对出现暴雨的站点及降水量进行了描述。《新疆暴雨(1961-2018)》比较全面地反映和记录了1961-2018年新疆暴雨状况,既可为新疆气象部门开展暴雨的监测、预报、科技攻关、灾害评估、重大暴雨过程的预报技术总结等提供基础检索资料,也可供新疆和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气象、水文、水利、农业、生态及环境等方面的科研业务、教育培训、决策管理及相关人员参考。
-
水灾旱情监测分析研究黄祚继,赵以国,孙金彦,陈宏伟,王春林 等在水旱减灾研究中,需要积极引进当今社会近期新科研成果。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动态、经济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水旱灾害监测与评估工作中。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一个能动态、快速、多平台、多时相、高分辨率地提供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已成为水旱灾害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支撑手段。
-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关系的影响机理及均衡机制代应,景熠,宋寒鉴于目前有关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法规、政府合作关系、国外经验引进等方面,仍有许多关键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关系的影响机理及均衡机制》深入探讨了我国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协同治理关系的静态影响因素、动态演化过程、利益均衡机制和信任均衡机制,对于厘清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关键问题,改善区域整体大气环境质量,从而促进区域经济朝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适应探索与实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本书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认知、对人类社会系统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回顾了针对各种系统的适应策略和途径。过去2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长江流域开展了众多保护工作,如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物种、森林、江豚和湿地保护网络建设,为流域内的广大社区适应气候变化而开发了可持续的替代生计等。本书基于这些气候变化研究的理论和多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总结了长江流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适应案例(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江豚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等)、生态经济发展案例(生态渔业与江湖连通等)、区域生态安全案例(长三角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等),为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最佳实践案例的借鉴。
-
南方地区构造体系与页岩气分布调查康玉柱,王宗秀,李会军,张林炎,康志宏 等《南方地区构造体系与页岩气分布调查》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相结合,盆地与造山带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建立盆地构造体系格局,开展了南方地区主要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复合关系研究,探讨主要构造体系控制页岩气盆地成生成发展的机理,揭示构造体系控制页岩气分布的规律,并进行页岩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分析。《南方地区构造体系与页岩气分布调查》可供从事页岩气地质勘探、地质构造的研究人员参考使用。